百 年 大

  編訂•梁熾才神父 /  校閱•蘇國怡神父 / 2005 年 10 月

 

鮑思高神父與中國

早於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四年鮑思高神父曾與香港監牧高神父

 (Fr. G.T.Raimondi,MEM) 磋商派遣慈幼會士來港協助辦理天主教學校事宜,

可惜未能成行。其後,慈幼會士起程往南美州,但鮑思高神父仍念念不忘中國,

並不斷夢及中國 (1886),同時寫下慈幼會士將往中國為貧苦無告的青年服務。

1906 - 1925 • 在澳門及韶關

1906

  • 二月十三日在雷鳴道神父 (Fr. L.Versiglia) 率領下第一批會士六人從意大利抵達中國 (澳門)。隨即展開為貧苦兒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並成立慈幼會東亞區第一座會院。

  • 成立首間學校,取名無原罪工藝學校 (現今澳門慈幼中學前身)

1910

  • 因葡萄牙革命,非葡藉修會會士等被逐出澳門,撒肋爵會士 (慈幼會士前稱) 流亡到香港。

1911

  • 在香山開始傳教工作,於一九二八年終止,由耶穌會士接管。

1912

  • 重返澳門工作。

1917

  • 獲廣州宗座代牧分配粵北韶州作傳教區 (韶州今稱韶關市,現轄曲江、始興等縣)。翌年,會士抵達韶州,陸續在曲江、南雄、樂昌、連縣等地展開教務。

1920

  • 韶州代牧區成立,羅馬宗座委任雷鳴道神父為韶州宗座代牧。翌年,獲祝聖為主教。

1921

  • 在曲江河西開設聖若瑟孤兒院。

1923

  • 成立「撒肋爵會遠東區域」(「區域」意即今之準會省),由耿其光神父 (Fr. I. Canazei) 擔任準省會長。

  • 母佑會修女在韶州代牧區參與傳教工作。

1924

  • 雷主教在曲江興建勵群學校。

  • 在河西成立初學院,共有十一名初學生,包括首批國籍輔理修士三人。

  • 慈幼會會士抵達上海,接辦慈善家陸伯鴻先生捐建、在南市的新普育堂學校,其後改名為一心學校。

1925

  • 在日本開展工作至一九二七年。

 

1926 - 1945 • 中華會省的誕生及發展

1926

  • 準會省升格為會省,會省名為「中華天主教撒肋爵會區」,由耿其光神父擔任省會長。

1927

  • 柏馴義神父 (Fr. C. Passotti)(日後成為主教) 帶同一批初學生,由澳門前往泰國創業。同年,成為慈幼會獨立傳教區。

  • 在香港接辦聖類斯工藝院 (現今聖類斯中學前身)

1928

  • 在東帝汶展開工作至一九二九年。

  • 在上海楊樹浦獲准開辦斯高學校,一九三二年正式開辦。

  • 會省名稱由「中華天主教撒肋爵會區」改為「天主教慈幼會中華區」。

1930

  • 河西小修院開幕。

  • 二月廿五日雷鳴道主教和高惠黎神父 (Fr. C. Caravario) 在視察教務旅途中,為保衛三位同行少女免受土匪傷害,在頭咀英勇殉難。

  • 耿其光神父於曲江主教座堂獲祝聖為主教;省會長之職由畢少懷神父 (Fr. C. Braga) 接替。

1931

  • 在香港筲箕灣開設神哲學院。

  • 首位國籍神職會士王湧修士宣發聖願。

1932

  • 首冊中文《慈幼會月刊》(現今之鮑思高家庭通訊) 在澳門出版。

1933

  • 在香港筲箕灣設立初學院。

1934

  • 復活主日會祖真福若望鮑思高榮登聖品。

  • 開辦香港仔兒童工藝院,多年後改名為香港仔工業學校。

  • 在江蘇南通開辦農業學校。

1935

  • 在雲南昆明創立上智學校。

1936

  • 耿其光主教繼承雷鳴道主教遺志,在韶州教區成立顯主女修會。

  • 在上海南翔開辦一心分校;在閘北開設無玷聖母聖心堂、診所。

1937

  •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戰爭期間,會士流徙於香港、澳門、上海等地。

1938

  • 在上海閘北設立一德小學。

1939

  • 在澳門望廈創建鮑思高中學 (另稱葡光中學),其前身為鮑思高葡人孤兒院。

1940

  • 神哲學生遷離香港筲箕灣,赴上海南市慈幼會修院攻讀。

  • 備修院由香港遷往澳門。

  • 首位國籍會士沈鼎元晉鐸。

1941

  • 在上海南市開設備修院。

1942

  • 在澳門接辦粵華中學。

  • 在香港筲箕灣之神、哲學院側開辦慈幼學校孤兒院。

1943

  • 在徐州開辦聖若瑟貧兒教養院,其後改名為聖若瑟兒童工藝院。

  • 在澳門開始出版事業,其後成立慈幼印書館。

  • 在澳門路環開辦聖家農場。

 

1946 - 1965 • 戰後時期

1946

  • 韶州代牧區昇格為教區。

  • 陳基慈神父(Fr. M. Acquistapace) 在北平 (時稱) 東直門四爺府胡同開辦母佑育幼院,其後改名為母佑兒童工藝院。

1947

  • 歐彌格主教 (Bishop M. Arduino) 接掌韶州教區。

1948

  • 在北平創設鮑思高職業學校。

1949

  • 中國大陸政權易手,二十一位國藉會士留守工作崗位,其後多被監禁及勞改。其他會士陸續撤往香港及澳門。在大陸的教育及福傳工作相繼停頓。接著數年間,頗多會士前往菲律賓及越南創業。

1950

  • 筲箕灣慈幼學校落成啟用。

1952

  • 陳基慈神父接任省會長。

  • 承蒙鄧鏡波先生慷慨捐助,在九龍開辦鄧鏡波工業學校。

  • 成立李嘉堂紀念出版社。

1953

  • 備修院從澳門遷回香港。

  • 良友之聲出版社成立,發行青少年刊物「良友之聲」。

  • 在香港西區舉行聖安多尼堂落成祝聖典禮。

1956

  • 備修院由鄧鏡波學校遷往港島筲箕灣慈幼修院。 

1957

  • 哲學院遷往長洲。

1958

  • 杜希賢神父 (Fr. B. Tohil) 接任省會長。

  • 菲律賓慈幼會分區組織脫離中華會省,自成一獨立準會省。

1962

  • 蕭希哲神父 (Fr. L. Massimino) 接任省會長。

1963

  • 長洲慈幼會哲學院新院舍舉行落成祝聖典禮。

  • 胡子義神父在澳門路環九澳村一角服務痲瘋病人,該處其後改名為聖母村。

  • 應台南教區羅光主教的邀請,在台南興辦慈幼中學,其後亦開展該區的牧民工作。

  • 位於港島西區的聖安多尼小學落成。

1964

  • 在台北成立會院,三年後正式成立聖鮑思高堂區。

1965

  • 在香港開辦香港鄧鏡波書院。

 

1966 - 1985 • 梵二後時期

1966

  • 在慈雲山開辦聖鮑思高學校。

1967

  • 位於西營盤之會省辦事處落成啟用。

1968

  • 馬耀漢神父接任省會長。

  • 在伍少梅女士的資助下,在新界葵涌開始伍少梅工業學校建校工作。

  • 在牛頭角開辦聖鮑思高學校。

1969

  • 在安蔭村開辦慈幼葉漢小學。

1970

  • 在台灣成立慈幼出版社。

1972

  • 哲學院由長洲遷回筲箕灣舊址。該哲學院改建為靜修院,供人作退省及靈修活動。

  • 開始為海外華人提供牧民服務,在三藩市開設中心。

1974

  • 若翰神父接任省會長。

  • 越南慈幼會分區組織脫離中華會省,自成一獨立準會省。

1977

  • 伍少梅工業學校落成啟用。

1978

  • 陳日君神父接任省會長。

1982

  • 在台灣高雄接辦潮州少年城,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服務;同時,亦開始了該區的牧民工作。

  • 在加拿大愛民頓市成立牧民中心,為當地華人教友服務。

1983

  • 謝肇中神父接任省會長。

  • 接受香港教區委託,管理九龍大角咀中華聖母堂區。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雷鳴道主教和高惠黎神父為真福。

 

1985 - 1996 • 香港、澳門回歸前時期

1985
  • 胡子義神父在澳門路環九澳村創辦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

1987

  • 長洲鮑思高青年營建成。

1989

  • 陳興翼神父接任省會長。

1991

  • 於香港慈幼會修院內,為年長的會士成立「少懷之家」寓所。

  • 於澳門鮑思高中學 (葡光中學) 內成立中文部小學暨幼稚園。

  • 在美國羅省及澳洲墨爾本成立牧民中心,為當地華人服務。

  • 李文烈神父 (Fr. P. Newbery) 於香港創立「協青社」,幫助離家出走的青少年。

1993

  • 九龍聖母進教之佑準堂區升格為堂區。

1995

  • 何廣凌神父接任省會長。

1996

  • 陳日君神父祝聖為香港教區助理主教。

 

1997 - 2005 • 香港、澳門回歸後時期

1998

  • 澳門祐漢中心成立,為培育失學的青少年學得一技之長。

1999

  • 位於澳門路環的「鮑思高青年村」慈青營及鳴道苑舉行落成祝聖典禮。

2000

  • 真福雷鳴道主教及真福高惠黎神父冊封為聖人。

  • 澳門鮑思高粵華小學成立,以取代鮑思高中學 (葡文部) 及 (中文部)。

  • 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成立。

2001

  • 韓大輝神父接任省會長。

2002

  • 陳日君助理主教繼任香港教區主教。

2004

  • 位於西灣河之協青社大樓落成啟用。

2005

  •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建成啟用。

2006

  • 慈幼會來華一百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