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沙雷氏神修良方七之一

友 情

 

詹志光

「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若十五:15)

在慶祝聖方濟沙雷氏逝世400周年的活動裡,有幸先睹為快,為一部尚未完成翻譯的新書,寫點讀後感。這本書比照了這位教會聖師與聖若望鮑思高,在神修方面的七道良方。閱畢「友情」這一章的中文初稿,看看自己作為一位慈幼人,會有怎樣的反思及觸動。

以本文首段的聖經金句(若十五:15)作引子,兩位聖人與人建立友誼時,著重恆常的溝通,千方百計跟羊群保持聯繫。儘管在400年前,互聯網尚未面世,沙雷氏主教不停地手寫書信,寄給友人及信眾;200年後的鮑思高神父,對失學的青少年,因應他們不識字,又居無定所,便力邀他們在周末去到慶禮院,甚至收容寄宿,竭力以臨在及陪伴,去護養羊群。可見兩位聖人不把服務對象視作如僕人般的次等人,而是追求相知相識,不離不棄,把由天父聽來的一切,得到的愛,盡顯給的朋友。

反觀我自己,與人建立友誼或參與仁愛工作時,是否只是避免纏身,作低程度的投入,跟近人建立不少膚淺及疏離的友情?相反,兩位聖人恆常地與近人,建立在主內具深度的友情,靈性互相滋養,致使每寫一封信或每次富喜樂的交談,可視為兩位聖人的神操,我們神修的榜樣。

友情貴乎真摯。沙雷氏主教的書信滿是體諒、關心、安慰、忍耐、鼓勵、善意的警惕及具智慧的引導,甚至就逆境向主的交託,看主教給聖母往見女修會會祖尚達爾的書信,有如慈父給女兒的家書,滿載支持及安慰;而鮑思高神父以他敏鋭的洞察力,真心關心每一位他所接觸的青少年,了解他們的生命,誠摯地跟他們做朋友,理智地照顧他們生活上的所需,看神父與彌格馬高鼐在卡馬沃拉火車站匆匆的一遇,雖然趕路,神父的關懷、尊重、在信仰上真摯的忠告,終叫馬高鼐回頭,避免沉淪於街頭車站。

反觀我自己,或已沾染了都市病,失卻耐性,與友人相處常急就章,不時自大地,君臨天下似的,不尊重對方,話說間似要迅速地解決對方的難題,每當友人回應異議,自己便頓表不耐煩,竟倒過來怪責對方不尊重,浪費大家的時間。事情終歸沒有有安排妥當,更損害了友情。相比之下,聖人給予的良方,就是:在內心世界,去締造一顆顆懂得建立和培養既深厚又美好的友情的心,朋輩間彼此互動;而慈幼人的友情就是這份互動的喜樂,不會是我所經驗的互相虧欠和責難。相信努力地締結和營造上述真摯的友情及互動的喜樂,就是真福八端中的締造和平,修這德行者將被稱為天主的子女。

友情貴乎去愛及被愛的互動。常言道:朋友要彼此幫助。不過,儘管不少懷有善心者樂於助人,但每當受助者回饋一些報答,無論價值高低,實質的抑或精神上的心意,施助者可能一律看似無情地拒絕接受。

這看似是施恩莫望報;又或是施助者的自我優越感或自尊心作祟,只能幫助別人,而不會接受幫助;或心裡總不想虧欠或打擾任何人,無論是動機良好抑或有實質需要與否。

反觀兩位聖人,在傳教或青少年服務工作上,在遇上困難時,也會開心見誠,視朋友如知己,請求給予關心,祈禱及意見,甚至提供實質協助,明認朋友間的平等相處,各有長短,可互相補足,且把友人的回報及幫助導引到更多及更廣的愛德工作裡去,令對方的神益也有所提升。

鮑思高神父更會請求青少年成為一個個小助手,讓他們在被愛之餘,也自覺被愛,並以愛德工作還愛,建立一個愛德循環的家庭式團體,彼此不恥地尋求幫助。這樣把自我放下,為友情建立去愛及被愛的互動模型,感受當中的黙契和愉悅,是喜樂神修。

友情中,陷阱會經常出現。兩聖人異口同聲要求保持高度警覺,以免迷失方向。沙雷氏主教以他精湛的辨識,指引信眾區分天主的愛,及光明與黑暗;鮑思高神父則在團體裡引入信仰生活,以主內的喜樂驅逐黑暗,建構了保護網。反觀,我們不少的信仰小團體,往往出現山頭主義或小圈子鬥爭,友情成了武器。因此,大家務必小心,宜把信仰團體裡的友情導向天主,學習虔敬,追求手潔心清,培養這樣的友情,相信也是精彩的神修操練,因為大家都要看見天主。(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友情中,也不時見到天堂。在原文中有兩處感動我心:(1)年青沙雷氏與巴黎克萊蒙學院的多年同窗道別,正要離校返回家鄉里昂,有深厚感情的同學尊敬及愛戴沙雷氏,竟然或走路﹑或乘馬車﹑或騎馬,相送超過三百公里路。(2)鮑思高神父臨終時,房間外聚集了深愛他的華度角青年們,不斷為他祈禱,而鮑思高神父囑咐繼任人盧華神父,去承擔這一個使命:「使自己被愛!」意思就是:「贏取年青人的心,與他們建立深厚而充滿喜樂的友情」。請看:這份友情已把天國活現人間。

行文篇幅有限,只能在此略聊幾點,靜待原文中譯本面世,盼能拜讀大家的分享。

標籤

about 聖方濟沙雷氏神修良方七之一: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