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家庭神修日1 月15 日祝夜安

 

親愛的慈幼家庭的弟兄姊妹:

 

我被邀請主持今天的祝晚安,覺得非常榮幸和興奮。今日是一個重要的場合,第39屆慈幼家庭神修日的第一天。這是一個新常態,我們不能面對面接觸,新冠病毒迫使我們實體分離,但它不可以阻止我們靈性上的相聚。因為我們有著同一個父親——鮑思高神父,我們是他的兒女,故此,我們是弟兄姊妹,同屬於一個家庭。

我是泰國南部的主教,Bishop Joseph Prathan Sridarunsil, SDB,在一個地理範圍最廣的教區工作。我於2004年晉升主教,剛履職一個月,海嘯便發生,這是16年前的事了。在這裡,慈幼會開辦了「鮑思高神父兒童之家」,特別照顧海嘯後的受害兒童。他們不單是在物質上貧窮,而且還缺乏家庭的愛。在這兒童之家,鮑思高神父的子女——慈幼會士和協進慈幼會士,讓兒童找到愛和溫暖,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上主的愛。16年後的今天,許多孩子已畢業,找到他們心儀的工作和理想的生活。

我常被問:「慈幼神修是怎樣幫助你執行主教的職務,牧養基督的羊群呢?」在這廣大的教區裡,我要照顧8000個教友,他們散佈在900萬佛教徒和回教徒中,跨越15個府,覆蓋1060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加入慈幼團體已60多年,於56年前,我發了初願。我敢說,我的思考方法,處事方法,生活模式都是慈幼式的。在此,我想與你們分享慈幼會的3個特點或3種美德,就是它們帶領我執行牧者和人靈導師的職務。

第一個特點是「喜樂」。鮑思高神父是快樂的,慈幼會士是快樂的,我也是快樂的。這喜樂幫助我與別人連結起來,沒有隔膜,大家相處起來,從容而舒服。有說:「在東方,傳福音前,一定先要打好人際關係。」我同意這觀點,人若打開心扉,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是真摯坦誠的,但若封閉自己,便有溝通的困難。

第二個特點是「樂觀」。在此時此刻的疫情環境中,人們常抱怨和煩躁,所以樂觀的勸勉說話和鼓勵,可減輕別人負面的情緒,使人活得更輕鬆。

第三個特點是「希望」。希望是來自天主聖言。每一天,我都在YouTube和臉書分享聖言。有些讀者回應,是我轉發給他們的聖言,及時救了他們一命,使他們鼓起勇氣,繼續走下去。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在修院裡當園丁的女佛教徒,聽過我所發出的聖言後,竟然自發地去慕道,決心成為一位天主教徒。關於希望,與你們分享一個名叫「慈悲」的項目。我們聚集了50個天主教家庭,他們都是從清萊等泰北的地方移居下來的,在橡膠園幹活,分散在森林各處。這項目就是供給他們一塊土地,讓他們建造房屋,組合起來成為一個社區,一同居住,互相照顧。這50個家庭,感激流涕,非常欣慰,是上主通過慈幼會,賜予他們恩寵和希望,使他們夢想成真。

願喜樂、樂觀的精神延續下去,工作被希望觸動,結合范達民總會長2021年的希望禮物,讓我們度過這歷史上的艱難時刻。仁慈的天父,萬福瑪利亞,聖母進教之佑,鮑思高神父,祝福你們。晚安!

 

招袁煥儀譯

標籤

about 慈幼家庭神修日1 月15 日祝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