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社會傳播議員訊息

在今天的數碼世界中進行教育及福傳

暨 與青年一起邁向將來(二)

Fr DOS SANTOS MENDEZ Gildásio

我們每人都處身於一個全新的生態中。由於數碼聯結、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世界產生急劇的變化。

劃時代的轉變正在產生,無論是範式(paradigm),還是運作方法。這些轉變都構成我們身處,並趨於一致的世界,當中包括我們理財、購物、投資、保險、醫療、旅遊、教育及娛樂的模式。短短幾十間,在資訊科技、互聯網、社交媒體及智能手機的發展下,世界經歷了文化及社會上,影響重大的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

明顯地,隨著數碼世界的急速增長,一些挑戰同時浮現,例如保安及私隱問題。在眾多挑戰之中,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也值得注意。

我們身處的數碼及虛擬世界,是一個持續轉變的世界,也是一個沉浸式的環境(immersive environment)。在那裡,我們可以利用聯繫人、數據和信息,去工作、旅行和移動。此外,增加機械人的應用,不論在大型的工業生產公司,還是在醫療、保安等領域的自動化方面,都是確切的事實。

繼智能手機之後,大型資料庫(infosphere)開啟了在主要投資方面的新境界,容許個人以不同幅度,即短暫性、心理性或社會性,沉浸在個人的世界中,拓展人際關係的經歷。由哲學家盧恰諾·弗洛里(Luciano Floridi)所發明的詞彙——大型資料庫,是一個複雜的概念。

基本上,這是一種環境,融合了現實與虛擬世界,時間與空間交織在一起,使線上及離線兩方面作出互動。

在這種情況下,自動化與人工智能,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的領域,也在擴張。在這種個人、科技與沉浸式環境的相遇中,個人與社會的生活層面,在公共領域中浮現出來。

當我們使用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以及大型資料庫,這些詞彙時,需要有一些對這些複雜概念的簡單理解。

透過五感,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與機器,例如立體眼鏡等虛擬裝置互動,我們便能進入一個若隱若現的實境。我們可以透過感官,沉浸在由人類及機器產生的各種互動實境中。

最近,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佈,臉書將改名為元宇宙。這是小說作家史蒂文森(Stephenson),在1992年所創造的詞彙,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虛擬世界,能透過化身進入現實人類世界中。

我們可以說,元宇宙是一個由不同幅度同時存在的平行宇宙。此外,在大型資料庫向我們展現溝通的複雜性當中,我們逐步看到神經機械學(cybernetics)、生物遺傳學、生物政治學及人工智能的影響力,透過其多樣性與變化,形成一個真實存在的傳播環境萬花筒。

可以看到,當我們把數碼放進人類、人際關係、團體及機構溝通上,便會變得極度複雜。此外,有關數碼現象及人類的社會文化及經濟領域,有著多種不同的詮釋。

詮釋數碼的方法,以實際環境向我們展示,對人類現在及將來有著不同的影響。

最近,多位作家倡議建立一種對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的反省。這些作者的出發點,在於我們人類,經過過去數十年及科技發展,已對地球產生巨大而破壞性的衝擊,廣泛而顯著地變更環境生態,對動植物、海洋、生物及其環境造成改變。

這些改變不但影響環境系統,也影響全球性系統、文化、人際關係及生活方式。

除了在理論家當中,出現了對此的一些爭論之外,至今已有數名作家指出,我們處身在新世代中,在轉變的環境及生活方式裡,在科技的環境之一下,已與虛擬結合。意大利詩人、作家及翻譯家馬西莫.里贊泰(Massimo Rizzante)指出,現世中只有宗教在科技層面中作出進展,並問道:我們是否生活在後人類社會中?

另一位知名作家及信息社會學者埃里克森(Thomas Eriksen),作出了一分聲明,清晰地觸及了十分重要的問題,值得探討:我們活在「加速轉變的人類學」中,「一個失控的社會」。然而不能簡單地道出,人類已進入突變。

虛擬溝通已使人類開展了新的短暫而富空間性的幅度,帶有快速、即時及互動的性質。透過手機,一名十三歲青年能製作及剪輯影片,並上載到互聯網及社交網絡,把其身分、年齡及背景隱藏,也許能成為一項事業。

在過去三十年,關於虛擬(virtual)在心理、哲學、社會及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廣泛出版。一場持續的爭論亦因而展開,我們是否真的體驗到科技的優越性?虛擬世界會否成為一種新宗教?我們能否繼續在欠缺安全性、自由、責任感及公義的規範下,沉浸在數碼生態中?

人們試圖去展開對話,例如哲學與虛擬之間、心理學與人工智能之間、神學與神經科學之間。我認為正正是這一點,我們的對話陷入僵局及重大挑戰。

例如,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之間可作良好的交流,因為可促進人類腦部與數碼虛擬邏輯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對自動化邏輯有幫助,然而在有關人們自由意志、良知與自由方面,便遇到嚴重障礙。

對人類學來說,哲學、人道主義、認知、分析心理學、自由、良知、自由意志(在精神分析學中潛意識的角色),是各種認識論(epistemologies)的基本要素。找出如何建立這些科學,與神經科學及人工智能之間的對話,將是未來的重大挑戰。

有些人提出,人類在與科技(擴增實境與元宇宙)建立關係時產生突變,另一方面也有人對科技作出強烈批判,指出虛擬令我們停止活在現實中/經歷現實,而資訊科學是控制人們及社會的新方式。

在下一章(第三部份),我們會看到在這新數碼環境中所出現的主要挑戰。挑戰的出現是由於科技並非中立。虛擬是由資本、政治、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大企業支配等複雜的領域所產生的。而這些大企業,可以用資本和研究,去控制互聯網以及社交網絡的結構、組織和內容。此外,所有事物都是環環相扣的,科技、經濟體系、健康、教育、保安,以及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衝突。

標籤

about 總部社會傳播議員訊息:數碼環境中的教育及福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