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君樞機牧徽上的圖像來自聖若望鮑思高的一個神夢,他夢見教會的船,勝過兇險的波濤,終於在兩條柱的中間得到安寧;一條柱上有耶穌聖體,另一條柱上有聖母進教之佑。錨是望德的標記。 

 


他的格言取自伯多祿前書第五章第七節:拉丁全文是 omnen sollicitudinem vestram proicientes in Eum, quoniam Ipsi cura est de vobis。中文是「將你們的一切掛慮都託給衪,因為衪必關照你們」。這句格言,為配合圖像意譯如下「洶湧波濤莫驚怕,平安抵岸全靠衪。」

 

(資料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 教 會 的 兩 大 支 柱

 

一八六二年五月三十日晚,鮑思高神父向青年們講了以下的奇夢,這是他做的許多奇夢中較為著名的一個,名為「兩根大柱」,他這樣說道:

 

「你們設想與我一起來到海濱,或站在一塊孤立的礁石上,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大海。在這茫茫大海中,散佈了無數戰艦,艦頭堅硬銳利,且配備大砲、鎗械等各種武器以及其他如書籍等的煽動物品。它們一起向著一艘比它們高大得多的巨艦進攻,企圖把它撞沉和焚毀,或至少使它受到重創。」

 

在這艘莊嚴的巨艦四周,有許多小型的護航艦保護,可是洶湧的波濤和風向卻似乎對敵艦有利。

 

在這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聳立了兩根彼此相距不遠、又高又結實的圓柱。在其中一根上面放著一尊無玷童貞的聖像,腳下掛著寫有「進教之佑」(Auxilium Christianorum) 字樣的巨型字牌。在另一根更高和更大的圓柱上面,敗放著一個與圓柱大小相稱的巨型聖體,下面亦有一塊字牌,寫著「信友的救援」(Salus credentium) 這幾個字。

 

巨艦的最高統帥 ─ 教宗,看見敵人日益猖狂以及自己信徒所處的困境,便召集了各艦的艦長開會,以商討對策。可是正當他們開會之際,遇到了一場特大的風暴,他們只得回到各自的艦隻上去。

 

待風暴稍為平息後,教宗再次召集艦長來開會,而巨艦則依然向前航行。可是不久之後,浪濤又開始洶湧澎湃起來了。

 

教宗站在艦舵上,全力把巨艦駛往兩根圓柱中間,柱頂上掛著許多繫有鐵鏈的巨錨和巨

 

所有的敵艦都盡力向那巨艦進攻,使它沉沒:有的以書籍、傳單和燃燒彈,有的則以大炮和槍械。戰況變得越來越激烈,可是敵艦的進攻只是白費氣力,那艘巨艦依然安穩地向前航行。

 

有時,猛烈的撞擊會在巨艦的兩側造成頗大的裂口,然而一有微風從兩根圓柱吹來,那些裂口便馬上消失了。

 

與此同時,敵人的大炮被炸燬,槍支被折斷,許多艦隻因損壞嚴重而沉落海底。於是敵人怒不可遏,開始短兵相接,進行肉搏,甚至大聲咒罵。

 

突然,教宗受了重創,倒在地上。立刻有人前來拯救,可是又再次遇襲,終於不支倒在地上死了。在敵營中馬上發出了一陣歡呼聲,整隊敵艦都彌漫了凱旋歡樂的氣氛。

 

可是,立刻有一位新的教宗取代了他的位置。護航艦的艦長們如此迅速地選了新的教宗,以致教宗死亡的噩耗與新教宗被選的消息幾乎同時到達了敵營,敵人們開始有些失望了。

 

新的教宗克服了各種困難,把巨艦駛到兩條圓柱中間,然後把艦頭的錨繫在聖體的那根圓柱上,而把艦尾的錨繫在無玷童貞的圓柱上。

 

於是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所有的敵艦都驚惶逃走,而且互相碰撞和沉沒。而那些與教宗一起勇敢作戰的艦隻也到那兩根圓柱中間來停泊,於是整個海洋就風平浪靜。

 

此時,鮑思高神父問盧華神父說:「你對這個夢有怎樣的看法呢?」

 

盧華神父回答道:「我認為教宗所駕駛的那艘巨艦就是教會,艦隊代表人類,而大海則是世界。那些保衛巨艦的人就是愛護教會的善人,其他以各種武器攻打它的則是它的敵人。那兩根得救的圓柱,我認為是對聖母瑪利亞和對至聖聖體的敬禮。」

 

「你答得對!」鮑思高神父評論道:「只是要更改一個措辭,即敵艦代表教難。教會正面對著許多嚴重的考驗!迄今所受的與那將來要發生的比較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只有兩個方法可使我們在這麼大的困難中獲救的,就是恭敬聖母和勤領聖體。」

 

姚惠民司鐸編譯,《聖鮑思高傳》第三冊,240-24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