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蕭希哲神父

 ─ 修士、神父的表率(上)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02 期,1991 年

 

一九九一年三月九日 (星期六),晚上十一時五十七分,鮑思高慈幼會會士蕭希哲 (L. Massimino) 神父,安祥病逝香港嘉諾撒醫院,享年八十四歲。世上少了一位模範的修道人,熱心的司鐸,溫良的導師,明智的告解神師;天上多了一位主保,為修會、教會、整個社會轉求天主。

 

我想用十數分鐘的時間,簡略介紹蕭神父的生平、工作和遺訓,讚美、感謝天主賜給我們一個偉人。

 

一、 童年

類斯、蕭希哲,一九零七年二月五日,生於義大利北部的比哀蒙地區的芬格鄉,一個幸福、熱心的公教家庭裡。十一歲時進入杜林城華道谷,由鮑思高神父首創的慈幼會母院,攻讀中學。當時距離鮑思高神父的逝世只有三十年,他的音容仍然深深留在見過他、受過他教育的人心中。慈幼會正、副總會長分別是虔誠的歐培拉神父和未來的真福、李納德神父。在那母院裡洋溢著濃厚的宗教和家庭氣氛:純潔、樸實、虔敬、友愛、慷慨服務、喜樂的精神是萌發聖召最好的環境和園地。

 

當時,蕭希哲具有一個清晰動聽的歌聲,很多次在聖母進教之佑大殿裡,在名師杜理雅尼 (G. Dogliani) 修士的指揮下獨唱,讚美、光榮天主,增加禮儀的光采,也博得很多人的讚賞。

 

就在這樣的薰陶下,蕭希哲聯同多位同學申請加入慈幼會。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在新任總會長李納德神父手中接受修衣。一年初學培訓完畢,翌年十月五日,矢發修會聖願。慈幼會主保聖方濟各•沙雷氏曾說:「矢發聖願並不稀奇,遵守聖願,忠貞不渝,才是偉大。」蕭希哲就是一個貫徹到底的修道人。

 

二、 培育

當時慈幼會杜林會省的哲學院,設在杜林市楊柳谷。在那裡的小丘上,安息著鮑思高神父的遺體。鮑思高神父於一八八八年二月下葬於此地,總會長 (未來的真福盧華神父) 以及賈理哀勞主教,籲請修士們要好好照顧墓地。它是一面明鏡,要多次前來對鏡自照,吸取會祖的精神,堅強自己的聖召。蕭希哲修士兩年之久有此福份,珍惜這個恩賜,為日後的教育、傳教工作打好穩固的基礎。他的良師益友之一就是未來的天主忠僕、日本慈幼會事業創辦人施瑪蒂 (V. Cimatti) 神父。

 

一九二五 ─ 二八年,蕭修士從事實習,課室裡是一位精明的教師,操場上是一位活躍的運動員,自修室內是一位通曉各科的補習導師。在寄宿學校裡日夜陪伴著他的學生,深受他們的愛戴。有些早已在學術界負有盛名,時至今日,尚有多人與他來往。

 

一九二八 ─ 三二年,蕭修士一面攻讀神學,一面管教學生,並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在杜林大學考獲神學博士學位。勤謹工作早已是他的特點,一九三二年五月一日,他晉升司鐸,永為基督第二。

 

鮑思高神父在回憶錄裡,記述自己晉鐸前的準備。他寫道:「司鐸不會獨自升天堂,也不會獨自落地獄;如果他行善,也將升天堂,帶同著他以自己的善表所救的靈魂;如果作惡,立壞表樣,他將落地獄,帶同他以自己的惡表所陷害的靈魂。」於是鮑思高神父定了幾個志向。例如:「嚴格善用光陰;工作是一項打擊靈魂仇敵的有力武器;為了拯救人靈,不辭辛苦、勤勞;在一切事上,常自謙自下;聖方濟各•沙雷氏的愛德和溫良,在一切事上指導我」等等,蕭神父在這方面是鮑思高神父的忠實弟子。

 

三、 來華

蕭希哲在二十年代,在學生和修士時期,曾見過雷鳴道主教,已被他的精神吸引。一九三零年二月廿五日,雷鳴道主教和高惠黎神父在粵北連江口犁頭咀,為了信仰,並為了衛護三名女子的貞操而殉難。此噩耗使世界震驚,更催使蕭修士定志來華傳教。啟程東來前,在聖母進教之佑大殿參與遣派儀式,接受十字架。在大殿的圓頂內鼓四周寫著幾個大字:「這是我的宮殿,我的光榮由此發揚」。一九三三年二月二日,蕭神父帶著孝愛聖母孺子之情踏足香港,從此中國就是他的祖國,中華會省是他的家,中華民族是他的同胞。五十八年又一個月零四天猶如一日,為修會、為教會、為社會服務。

 

最初,他在筲箕灣慈幼會修院工作,先後擔任遠東神哲學院的教務主任和訓導主任,修院剛於一九三零年成立,建築物不大,教授人數不多,修士卻不少,且來自歐洲多個國家,言語、風土、習俗、背景都不同,可説困難重重;工作多,睡眠少,須要教授神哲學、甚至數學與自然科學。蕭鐸任勞任怨,總不推辭。與他合作的教授中,有港人熟悉的蘇冠明神父 (M. Suppo)

 

四、 初學導師

一九三八年八月,會長畢少懷 (C. Braga) 神父委托溫普仁 (G. Guarona) 神父,告訴他出任初學導師。蕭鐸提出許多理由,證明不夠資格。溫神父率直答他說:「我來是轉達命令,不是來與你辯論。」蕭鐸只有接受,埋頭苦幹,除了原有的教學工作外,每天向初學生致訓詞、講解會憲會規,每週一次接見每名初學生,給以個別輔導;還與初學生一起運動、遠足、在田園做工。

 

第一年 (一九三八 ─ 三九) 初學生有十二人,第二年有九人。因太平洋戰爭爆發,修院選居上海南市,第三年至第六年期間,每年都有初學生六人。

 

一九四五年,澳門成立初學院,馬之驥神父出任初學師,蕭鐸留在上海擔任神學院和備修院之院長。一九四八年初學院遷回香港,那年初學生有來自中國華北、華東、華南、華西、以及義大利,共二十人,乃第七班,蕭鐸再次出任初學師;四九年初學生有八人,五零年又有二十人,五一年有十六人。那時候是聖召的豐收年份。

 

由以上的數字,可知初學導師的工作量。他的每天神修教訓都是以義文寫成,譯成中文;有時為配合初學生的領悟能力,需用國語、粵語和義文進行。

 

第三次出任初學師是在梵二大公會議之後,在長洲舉行,是第十一及最後一班,初學生五名 (七零 ─ 七一)

 

很多昔日的初學生,今日健在我們中間,有的尚在大陸為基督作證。至少有兩位為主殉道:葉銘仁修士、傅玉棠神父。接受他培育的神父中還有兩位殉道:葉順天神父、梁樹滋神父。如果從菓子可以看出樹的好壞,深信這位初學導師是功不可沒的!蕭神父,我代表你所有的初學生,在國內、海外、港、澳、台的,向你致敬,感謝你給我們的培育!

 

你教導我們,追隨基督、步武鮑思高神父的芳表:特別熱敬耶穌聖體、孝愛聖母進教之佑、擁護教宗、服務教會、勤謹工作,不受世俗情面影響,熱愛青少年,為他們服務,不要憐惜自己。修會每多一位新成員,你為之喜悅;每次有兄弟遭遇困難和疑慮,你為之擔憂祈禱。你最大的安慰是見到你的弟子忠貞不貳,甚至為主捐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