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育界最懷念的一位神父 ─ 陳基慈神父

 

    ~ 堅善美神父 ~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72 期,2002 年

 

鮑思高慈幼會會士陳基慈神父 (Fr. Mario Aquistapace) 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當他主理本澳無原罪工業學校 (即現今慈幼學校) 時,他以誨人不倦的精神去教育天真無邪的「頑童」,深得全澳人士所讚許。曾受他薰陶的頑童,莫不銘刻肺腑,懷念不已。關於他的事蹟,前人經已備述。惟協助本澳政府於戰時辦理「平糶站」,及義助教育界領取食米的事,述者猶少;距今廿七載,依稀仍可記憶,特憶述於後,藉此緬懷陳神父的功德。

 

七七蘆溝橋事變,我國發動對日全面抗戰後,戰事不久延至華南,一九三九年秋,廣州不少居民逃難到港、澳,視作安樂國,使港、澳兩個小小海島人口激增,繁榮倍昔。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首當其衝,該地僑胞相繼逃澳。因澳門乃葡屬小半島,乃惟一中立地,戰前僅有居民數萬而已,此時人口激增十倍,故糧食及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且本澳生產缺乏,一向賴香港及內陸供給,今消耗倍增,而來源地斷絕,遂使物價飛漲,尤以米糧為甚,時刻價值不同,每擔售價高達三四百元 (戰前每擔十餘元);售罄即止,雜糧及其他副食品亦甚奇缺,使澳門數十萬市民陷於飢饉中,餓死者觸目皆是,正是「市有餓殍,路有屍骨」。憶念往事,執筆書寫時,猶有餘悸。

 

時督憲戴思樂 (S.E. Gov. Teixeira) 有見及此,遂商諸日軍當局,願以物資換購糧食,以救濟市民,遂在本澳各地分設「平糶站」,並請熱心人士協助,陳基慈神父亦應邀負責「粵華」及「望廈」兩米站。該兩米站因辦理完善,治事公平,且手續簡單,民眾無鵠候之苦,至今澳門人士,無不口碑載道。

 

市民既受戰爭威脅,復受生活煎熬,而最痛苦者,莫如教育界中人,因教師薪金微薄 (月薪僅米數斤而已),胼手胝足,難獲半飽。陳基慈神父鑑於教師工作繁重,難以抽空前往米站輪購,且在米站輪購者常有數千之眾,更有在烈日風雨整日尚不能購獲,而教師何堪此苦。陳神父特與政府當局協商,准各校教師集體領購,以利教學,幾經磋商,得蒙政府允許,由各校校長彙集各員工及其家屬名單 (此即米票,計口售糧) 表列數額,交由陳神父轉請政府批准 (由警察局督察長官負責) 按期前往米倉領購。教育界中人因此得免飢饉威脅,安然度過非常時期,而陳神父之義舉至今尚為教育界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