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要了解鮑思高預防教育法的喜樂人生教育,就必須先了解鮑思高神父。他很少寫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由此可知 他並沒有刻意去提出一個新的教育理論。他只是想與他的繼任者,分享他個人與青少年相處經驗得來的想法。「由於我們面對的是經驗,而不是抽象的理論,若不認識鮑思高神父的個性,我們很難真正了解這教育理念。」 (Braido, PNR, 10)
魅力非凡鮑思高所到之處總能吸引許多人,由此見證著他特殊天賦的特點。「與 鮑思高一起外出的神父和神職人員,都對那麼多人喜歡他感到驚訝。」 (Lemoyne, BM. Vol V, 126)
這是一個基愛里 ( Chieri) 居民的說法︰ 「當我還是個小孩居住在 基愛里時, 鮑思高是一位神學生,他不僅被我們這班小孩 尊敬為一位有德行的修生,連年長的人也有同感 [...]。他受歡迎是因為他熱切的關注青少年。他永遠在我們中間以親切和溫暖的感情吸引我們。也許有人會說他確實是為青年而活。每當神學生前往主教座堂去服務時,很多人都會停下來細看他,指著這位頭髮捲曲的神學生。「捲毛 」是我們這班小孩給若望的綽號。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性格吸引我去認識他更多。」 (Lemoyne, BM, Vol. I, 307)
熱情好動鮑思高神父的靈感主要來自一股難以熄滅的熱情,即那種「青春活力,持久和朝氣蓬勃」 (Morrison, 19)。他是如何吸引街上的頑童到他的慶禮院?那些青年一向對神父和宗教敬而遠之。不過,鮑思高從不猶豫以反傳統的方法去吸引他們的注意。
適應力強鮑思高的想法和行動富有彈性。他易於因應時間和地點的需要作出調節。例如,在 1847年,他意識到沒有適合年輕人的祈禱書,因為現有的祈禱書神學味太濃,於是,他便編寫出青年良友。藉此,他回應青年的需要並促進他們的宗教教育。 在 1846 年,他發現沒有足夠的教師去配合慶禮院擴展晚間課堂,他想出了一個大 歷史學 Pietro Stella 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描述 ︰「鮑思高有他絕對的價值觀和堅持,但在實際工作上,他沒有成為一個專制者,而他作出的決定,從來沒有執著於個人原始和理論系統的想法。他所講的、所做的、要求他人做的都取決於當時社會的需要; 甚至當他在策劃時,他會很快地根據即時的實際需要而作出判斷。 (P. Stella, Don Bosco Nella Storia Religiosita Cattolica. Vita e Opere, Vol. 1, 18.)
多才多藝鮑思高傳作者 Lemoyne 見證他的多才多藝。他在不同行業中的能力、他的組織能力和學術成就都展現出一幅傑出教育家楷模的圖畫。他可以同時應付多項事情。於 1869年,他坦白地對私人秘書宣稱到 :「 當我今早講及教會歷史的時候,我勾劃出整套《公教讀物》的內容, 並為本會院的需要找出解決方案。 」 (Lemoyne, BM, Vol IV, 377)
謙恭仁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