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Subtitle}}
在同一碧基的山麓上,離比安尼大宅約200米較低處,有四戶人家居住在那裡:Graglia, Cavallo, Bechis 及Ronco,組建成卡瓦祿(Cavallo)小區。方濟.類斯.鮑思高於1817年2月8日(去世前約三個月)用100里拉(一頭牛的價錢)買下一所破舊朝北的小屋,買賣合同這樣寫道:「它包括一個馬棚、儲藏室及乾草棚,由上而下」;「有瓦頂的房子,但十分破損,前面有一個小麥儲存區,約有100平米。」這亦記錄在他的遺產之內(卒於1817年5月18日)。這房子長12米、寬3米、4.5米高。與卡瓦祿家有一牆壁分隔開,朝西數米處有Graglia家(今天,為建一條通往二樓的樓梯時已拆卸了)。

方濟早已得悉比安尼家族準備出售他們的大宅,導使他有意購置這座房子。(我們從物業登記冊中查證到,於1818年將工房賣給Chiardi家族,直到1846年轉售給Damevino家族,及後於1929年賣給慈幼會);同時,方濟亦想置辦屬於自己的物業 – 不動產。事實上,當時社會正面臨著經濟危機,最後於1816-1817年間爆發嚴重的飢荒。

在丈夫去世後,麗達媽媽與兒子們及年老的婆母,連同兩位佃農繼續住在比安尼大宅內,直到十一月中旬,佃農的合約到期後為止。她便收集好一切,將整個家庭遷往她丈夫生前買下來的房子裡,時值1817年11月13日。

graphic

在重修這座小屋後,內部分佈如下:(面向小屋,由左至右)地下:地下:貯物棚、畜欄、廚房及走廊;二樓:睡房:麗達媽媽與其岳母同住、兒子(九歲奇夢發生地)睡房【由廚房有一小梯通往睡房】及堆草房。外牆有樓梯直接前往麗達媽媽的房間;樓梯底地方作養雞之用。

整家人都在那裡居住,直到安多尼結婚(1831年)為止。麗達媽媽讓出自己的房間給安多尼,與她其它的兒子們同住。二哥若瑟在前一(1830)年獲分配家產時,前往碧基與新堡鎮之間的蘇三勃利諾(Sussambrino),當上了半佃農戶;他們便遷往那裡居住。當時,若望正在新堡鎮上學,他們一共在那裡居住了九年之久。

有關麗達媽媽對於分配家產的決定,鮑思高神父日後寫道:
 
graphic我母親看見我因讀書方面所遭遇的困難,而常憂悶不樂,又沒有希望可以得到安多尼的同意;這時安多尼已有二十多歲了,她便決意把祖產分開。這會造成嚴重的困難;因為我和若瑟都還沒有成年,卻要做許多事,又要花很多錢。但是仍然這樣決定了。於是我們一家,祇有我母親和我的哥哥若瑟;因為他願意同我在一起生活,而不想分開。至於我的祖母,她已在數年前去世了。

《母院史 – 分家財》【壹4】
.
數年後,安多尼在小屋前搭建了一些小屋,供其家人居住。但這些小房子在1915年興建「進教之佑聖母聖所」(Santuarietto di Maria Ausiliatrice)時被拆掉了。二哥若瑟於1839年也建了他的房子。那破舊的「祖屋」再沒有人居住,只作馬房和儲藏室之用。

鮑思高神父的姪子們在不同的年代,將這祖屋及周邊的土地,包括安多尼及若瑟所建的房子賣給慈幼會。總會長及鮑思高神父的繼任者 – 盧華神父 – 於1901年命令將這小屋修葺,將廚房隔壁的陽台分作兩個房間,用牆壁將儲存乾草棚封起來,從外面看來較好些。慈幼會分別購入碧基村的其它房子:卡瓦祿(1919)及Graglia(1920),更當鮑思高神父被列入真福品(1929年)時,對這小屋作了第二之的修葺,並開放給朝聖者參觀。
 
 
家庭生活
這些殘破不堪的房子見證了麗達媽媽,以明智的教育方式來教導她的孩子們。因著經濟困難的因由及年紀還輕,麗達可以再嫁,而且機會仍在;但她卻不願意將孩子們交付給其它人去照顧,因而犧牲了一切,而拒絕了這些建議,將一切交託在天主上智的安排。.
她將宗教教育視為一切的基礎,鮑思高這樣記載道:
 
graphic 她所最關心的,就是教自己的孩子們學習聖教道理,使他們習於服從,為使他們躲避空閒,做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事。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她自己教我祈禱。到我剛會同我的哥哥們在一起行動時,她就叫我同他們早晚一起跪着祈禱,唸五端玫瑰經。我還記得,她自己預備我首次辦告解,陪我到聖堂裏去,她自己先辦告解,然後把我託給聽告司鐸,後來幫助我感謝天主。她這樣繼續幫助我,一直到她認為我自己能夠適當地辦告解為止。
《母院史- 宗教教育》【第7頁】

她亦灌輸給他們「天主的臨在,造物主及上主」的意識:
 
graphic 她經常對他們說:「不要忘記,天主看到你,並知道深埋在你心裡的思想。天主創造了這個世界,並將星宿擺放在天上。假若我們在嘆賞天空的美麗,天堂又將會是怎樣的漂亮呢?祂提供我們的一切所需,我們應怎樣感謝祂呢;天主真是我們的父親,我們的天父。」
(SM 28-30)《言行錄【壹】?- 天主的臨在》

從他們幼年時已開始準備他們要勞動及工作:
 
graphic 她最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們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即使他們年紀還小,她也要他們做些簡易的工作。若望才只有四歲,媽媽已給他幾條苧麻,叫他把皮剝下來,剝完後,才可以去玩。
(MB 1, 48) 《言行錄【壹】- 工作》

她培訓他們要基於愛而服從,培養一份責任感,和在說話及行動前必要三思。以仁愛及倫理道德,堅定於改正方面。她不會逃避給予責罰,若有需要,「在房間角落擺放了一條棍子作為標誌。她從沒有用過它,從沒有向她的孩子施行過甚至最微少的責打。」(SM36)
她有自己一套獨特而又明智的方法,並經常有好的效果。她的孩子們學習到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graphic 一個炎熱的夏天,他和哥哥若瑟從田間回來,滿身大汗,口渴得要命。媽媽舀了一杓水,先給若瑟喝。若望看了,心中很不高興,當媽媽舀水給他喝時,他竟呶著咀,掉過頭去,表示不想喝了。
媽媽見他發脾氣,便一聲不響,拿起水桶走開了。
過了一會,若望怯怯地走來,低聲叫:
「媽!」
「什麼事?」
「妳也給我喝些水,好嗎?」
「我以為你不渴了。」
「媽,請妳原諒我!」
「這樣才乖!」說著,就微笑地舀了一杓清涼的水給他。
(《聖鮑思高傳》壹、13)《SM 37; 言行錄【壹】 ? – 口渴、求寬恕》

 
小若望八歲的時候,有一天,媽媽因事外出,他想從廚房櫃頂上取下一個木球來玩。由於廚櫃太高,他就爬上一張椅子,翅起腳根,伸長手臂去拿。怎知一不小心,撞到了櫃頂上的一隻油瓶,「砰」的一聲捍在地上,油瓶趺得粉碎,瓶裡的油濺得滿地都是。
小若望嚇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連忙拿了一把掃帚,想把油污清除,怎知掃來掃去,油污不但沒有清除,反而越來越大,而且空氣中又散發著一種強烈的氣味,所以無論如何都瞞不過媽媽的眼睛和鼻子的。
若望倒不怕受媽媽的責罰,他只怕媽媽難過,於是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到籬笆邊折了一條柔軟的樹枝,用小刀橫七豎八地在上面鏤了不少花紋,看去倒也相當美觀,便靜靜的等候媽媽回家。
到了傍晚,他又像往日一般,跳跳蹦蹦的前去迎接母親,很親暱地問候道:
「媽,妳好嗎?」
「好!你怎樣?乖不乖?」
「唔!媽!妳看!」說著,就把那條鏤有花紋的樹枝遞過去。
「哼!你又闖了什麼禍?」
「這次我真該挨打,我不小心,把油瓶打破了!」
接著他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完全告訴母親,最後他說:「我已替妳做了這條美麗的棍子,妳不必再去尋拇別的,妳只管用它來打我好了!」
麗達看看孩子,又看看那條棍,不禁「噗嗤」一聲的笑了出來,若望也跟著笑了。
麗達教訓若望說:「關於打破油瓶的究,我覺得很惋惜,但既然這是無心之失,我也就寬恕你。不過以後你得時常記住我的這個忠告:無論你做什麼事,總要先想想可能發生的後果。」
(《聖鮑思高傳》壹、23)《言行錄【壹】73-74 – 打破油樽》

鮑思高家庭的生活困難,並沒有阻止麗達媽媽對不幸者施行愛德及行善的工作。「鄰居經常到來求助,一時來借火種、或來借清水、或來借木柴。她十分慷慨而不求回報地對那些需要酒的病人。她亦借出油、麵包和麵粉。」(《言行錄》壹、149-150)【人家有什麼要求,她從來不會拒絕,也從來不要求報答,更不會顯出厭煩不悅的神色。她好像擁有一個無窮的寶庫一樣,窮人到她那裡去,她總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聖鮑思高傳》壹、59)】過路的乞丐、迷路的旅者、商人,甚至逃犯和追捕他們的警察,都常在這座破舊的房子中得到歡迎及接待。孩子們的媽媽那份實際、喜悅助人的愛德行為,成為將來要作為「貧苦無告青年的未來神父」的重要一課。
小若望很快便學會效法而做:
 
graphic 有一個名叫薛公道。馬塔(Secondo Matta)的孩子,與若望同年,是附近農村的一個童僕。每天清早,總牽著他主人的牛到山岡上牧放。他的早餐只是一塊粗糙的黑麵包,而若望所吃的,卻是媽媽麗達為他預備的一個柔軟可口的白麵包。
有一天,若望對馬塔說:「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不知你肯不肯答應?」
「只要我做得到,我一定樂意為你效勞!」馬塔回答說。

「我想跟你交換麵包,可以嗎?」
「為什麼?」
「因為你的麵包應該比我的麵包好吃,所以我喜歡它!」
馬塔年幼無知,以為若望真的喜歡他的黑麵包,而他本人又貪吃若望的白麵包,所以馬上就滿口答應了。從那時起,一連兩個春季,他們每次在草地上相遇,總是交換麵包來吃。後來馬塔長大成人,回想起童年的這件事情時,就屢次對他的姪兒薛公道.馬基肅(Secondo Marchisio)一位慈幼會的司鐸說。
(《聖鮑思高傳》壹、24)《言行錄【壹】89 – 交換黑麵包》
參觀小屋
為慶祝鮑思高神父逝世一百周年(1988),將小屋重修及加固一番。按照所保留下來的十九世紀的相片,按原來的大小來重整。「由上而下的乾草棚」重新使用,那裡有於1929年加建的、通往二樓的樓梯;小若望在冬天與鄰居朋友們相聚的古老倉庫亦重整。地下的馬棚和廚房保留原狀,位於二樓的麗達媽媽及九歲奇夢的房間亦如是。
隔壁的卡瓦祿(Cavallo)的房子則改為參觀者的入口處,擺設了有關鮑思高神父及其家人生活的資訊。在那裡亦有一尊由Enrico Manfrini所造的銅像,主題為麗達媽媽作為孩子們的教育者,她面露微笑,手擺放在小若望的頸項上,而小若望則手持一枝棍子,表達上面所提及的「打破油樽」的故事。
參觀者只可透過卡瓦祿房子朝西的窗戶,看到周邊的風景;為免使建築物受損,則沒有開放直接前往小屋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