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Subtitle}}
自小崗出發,首先看到的是在右面的一座小屋外有1910年的石碑,紀念沙維豪的家庭自1843年11月至1853年2月曾在此居住。(事實上石碑上的日期並不正確,應是1842至1857年) 當道明只有一歲大的時候,他的父親嘉祿(鐵匠)及母親碧基達(Brigida)(裁縫匠)自利華聖若望村(San Giovanni di Riva)便遷往這裡;之後,再永久地遷往蒙多利奧(Mondonio),搬遷的最終理由就是為求生計,因為他們家沒有固家的收入。
這座建築物見證了小道明十分平靜的童年,和他從父母親及本堂神父身上所獲得的穩固教養。
當鮑思高神父為沙維豪編寫行傳時,記錄了在這座小屋所發生的事情,如:小道明悉心關照工作後回家時的父親;不願與那不作祈禱便進食的客人一起坐席吃飯。其中最重要的他在莫利亞道小堂初領聖體的情形(1849年4月8日)。

 
graphic 那天 – 一八四九年四月八日,實在是沙維豪生平最愉快的一天,所以數年之後,沙維豪一談及初領聖體,就喜形於色地說:
「那天是我的良辰吉日呀!」
以下是沙維豪初領聖體時所定下的善志:
  1. 我要勤辦告解;每次神師准許,就去領聖體。
  2. 我要聖化瞻禮之日。
  3. 耶穌和瑪利亞,是我最好的朋友。
  4. 我寧願死也不犯罪。
《沙維豪傳 – 初領聖體》
另外一段插曲來自本堂及導師Giovanni Zucca神父寫給鮑思高神父的信:

 
莫理亞道 1857年5月5日
親愛的鮑思高神父:
你希望我寫給你一些東西,有關那位住在附近,及在聖伯多祿村莊上課及到堂的,而又剛剛去世的沙維豪。
我十分樂意這樣做。當我初來莫理亞道時,我經常看到一位年約5歲的孩子,與他的母親經常跪在小堂的入口處祈禱。我注意到那孩子異常的收歛,每當來到或離去時,那孩子都十分有禮地與我打招呼,我對此感到十分驚奇,想要找出哪是誰家的孩子。人們告訴我那是鐵匠沙維豪家的,被稱為Minot。翌年,他開始上學,他表現十分聽話及勤奮;他又十分聰明,進步得很快。
當我走進教堂時,就看見他和母親在祈禱,他的虔誠也與日俱增,同樣也幫助他很快便學會怎樣去輔彌撒,而他差不多每天都來望彌撒的。他對宗教活動的愛好,催使他到來輔聖體降福,和他也協助歌詠 – 他間中與一位同學或父親輪流到來。他會在家或在牛棚裡練習這些聖歌。
他每年都多次到來辦告解,當他能夠分辨出麵包跟聖體的分別時,便容許他初領聖體,而他的表現超乎他的年齡的。他很多次都要跟一些比較頑劣的孩子在一起,但我無法記起他曾否跟他們陷入痳煩,或跟從他們的壞榜樣,或參與他們那些粗魯不當的娛樂;他不像其它的孩子會去偷鄰居的果子,或破壞,或騷擾老人或兒童。
你至愛的摯友
Zucca神父
(摘錄自M. Molineris,《道明沙維豪新傳》,鮑思高崗出版,1974, pp. 63-64)

現在可以參觀這座小屋,甚至作為小組退省及祈禱之用,但需預先與「鮑思高崗」作出安排。

grap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