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Title}}
從鎮政府大街往前走,在首個巷子左拐,便到了高道倫可街(via Cottolengo),聖若瑟.本篤.高道倫可(San Giuseppe Benedetto Cottolengo)去世的房子(1842年4月30日),那裡是他的兄弟 – 類斯神父 – 主教座堂詠經團司鐸的家。再往前走,就到了主教座堂前的廣場,那座主教座堂是比哀蒙地區最富盛名的哥德式建築的典型。
主教座堂於1405至1435年間建築,原址為一座十一世紀的教堂,更早期是一座外教的神廟。右面的鐘樓有單音及多音的大鐘,分別建於1329年和1492年。聖洗池是十五世紀的產物,但建於初期基督徒時代。教堂內部充斥著各個年代的藝術品。與年青若望有關的故事中,就是在左面的第四個小祭台 – 恩寵之母小堂(Madonna delle Grazie)。
這小堂是一所「還願謝恩小堂」,源於1630年8月2日鎮政府就那年所引發的瘟疫,為謝恩免禍而決定興建的。內部由Bernardo Antonio Vittone (1757-1759)設計,於1780年再次裝修。木造的聖像由Pietro Botto da Savigliano(1603-1662)於1636年所做;四面繪畫了當年瘟疫的壁畫,由Giuseppe Sariga(歿1782)所繪製。直到今天,鎮政府每年在聖母瞻禮日,都會向她表示崇敬,詠唱《萬福母皇》(Salve Regina)。
graphic
身為公學學生的若望鮑思高,遵照母親的教導:「要敬愛聖母!」每天早晚都到這聖母像前祈禱;他與好友高木祿也在這裡為聖召的抉擇而作祈禱。聖人這樣記載道:

 
graphic 「由於障礙很多,而且不能一時克服,因此我決意把一切都告訴我的朋友高木祿。他勸我做一個九日敬禮,同時他會寫信給一位本堂司鐸他的親戚。九日敬禮的最後一天,我由那個最難得的朋友陪著,去辦告解和領聖體,此外還在主教大堂的恩寵之母祭台主了一台彌撒,又輔了一台。回到了家裡,果然收到了高木祿神父寫來的一封信。他信中這樣寫道:『經過審慎地考慮了所陳述的事之後,我認為應該對你的同學說,叫他放下進修會的主意。他可以穿修衣,繼續求學,那時就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天主對他的聖意。……』」
(《母院史》67;《青年良友》66;《聖鮑思高傳》155)

若望曾在祭衣房裡,幫助當時的管堂員–嘉祿.柏拉曹祿(Carlo Palazzolo)補習,參加「修辭班」的考試。同樣在這裡遇到了敲鐘員 – Domenico Pogliano,邀請到他家裡較清靜的地方溫習。
身為修生後,每個主日便連同其它的同學,一起到主教座堂來詠唱大彌撒;在神學最後一年(1840-1841)裡,擔當起兒童及青少年的宗教主任。
1841年6月9日,若望鮑思高新鐸在恩寵之母祭台上,獻上他的第四台彌撒。
同樣在這座聖堂裡,若望的爺爺 – 斐理.安東.鮑思高於1735年9月18日在那裡授洗。

graphic

grap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