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Title}}



graphic

鮑思高神父看到畢納地小堂加長後仍然擁擠,因而將該屋子的一間房間改裝使用,但仍空間仍然不夠,鮑思高神父曾這樣記載:「由於地方太小,而且也太低,實在太不方便。由於走進那間小堂,必須跨下兩級,所以到了冬天,或是每逢下雨的日子,地面上都是積水;可是,在夏天,我們差不多要被過度悶熱的臭氣所窒息。為此,幾乎每一個慶節,都會有個學生昏厥,被人拾到外去,好像窒息似的。所以,必須着手建造一座更適合青少年的人數、更通風、更衞生的聖堂。」(《母院史》第三部份、第16章)
面朝向Via della Giardiniera的新聖堂,是由Federico Blachier建築師設計,Federico Bocca使它能夠實現,他自1847年便經常資助青年中心。市建築署(Consiglio Edilizio Comunale)於1851年6月24日批准圖則,但工程要到一個月之後才動工,因為要等候將兩個操場隔離的牆壁拆掉,即畢納地房子前的及向東那面,好空出位置來建聖堂,以及打好地基。
於7月20日,當建好地基後,舉行安放基石的典禮。法蘭騷尼總主教因為流亡於里昂未能出席,祝福儀式由教區財務總長 – Ottavio Moreno神父主持;基石由銀行家 – Giuseppe Cotta先生安放,他是鮑思高神父及都靈市許多慈善事業的大恩人。出席的有600位青年中心的青年,及許多被邀出席的嘉賓,神學家巴雷辣(Barrera)神父深受感動,講了一篇精彩的道理,將該聖堂的基石,比諭為芥菜子,「將長成一株玄妙的樹;有許多孩子將在它這裏避居。它也表示這個事業,立基在一塊屋角的大石上,即耶穌基督上;雖有信德的敵人攻擊它,企圖把它打倒,可是他們的努力將完全徒勞無功。」(《母院史》第三部份、第16章)
工程進展很快,八月時教堂的四壁已經崛起;為了支付工程的費用,鮑思高神父將他於1850年從修院購置回來的土地賣給Giovanni Battista Coriasco及Giovanni Emanuel,但所得回來的4,000里拉只能夠支付地基費用的一部份。他於是向公眾發出募捐信件,感謝來自大小各異恩人們的捐助,共籌得35,000里拉;另外,Vittorio Emanuele國王及Biella教區的Losana主教亦捐助1,000里拉;而宗座總務處亦捐助10,000里拉,作為整個工程結束時的費用。但這些的捐助仍未足夠,鮑思高神父於1851年12月舉辦了一次大型的抽獎活動 – 這是以後活動的首次,其餘的陸續有來 – 籌得預期的26,000里拉,並將部份款項捐贈與Cottolengo慈善機構。
因著經濟上的需要,鮑思高神父向社會各階層展開籌款活動,藉此可以大事宣傳他的工作,及獲得人們的讚賞。
教堂以很快的速度,於1852年6月20日完工,當天都靈市正慶祝安慰之母節,Borgo Dora的本堂 – Agostino Gattino神學家 – 祝聖了這座以聖方濟.沙雷氏命名的教堂。慶祝儀式一直廷伸至下午,許多青年人、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市民及恩人都來參與盛典(參:MB IV, 432-439)。
猶如在建築成本一樣,至於教堂內的傢俱都由鮑思高神父的各個恩人爭相認捐,故此,鮑思高神父這樣記載:

 
graphic「聖堂落成後,需要各種祭服用品。本市的愛心善行並不短缺。若瑟.杜布雷爵士(Comm. Giuseppe Dupre),叫人裝飾了一間小堂,把它獻給聖磊思,並購置了一座大理石的祭臺;至今它還點綴着那座聖堂。另外一位恩人,叫人建造了唱經樓,且在其上安置了一座小型管風琴,專為外宿生用。彌格.施甘那伽底先生(Sig. Michele Scannagatti)購置了全副蠟臺;法沙第侯爵(Marchese Fassati)命人製造了聖母祭臺,又購置了全副銅蠟臺,後來也買了一尊聖母像。賈發束神父清付了製造講道臺所需的一切費用。至於正祭臺,則由方濟.瓦老利醫師(Dott. Francesco Vallauri)所捐贈,而由他兒子伯鐸.瓦老利神父完成。」(《母院史》第三部份、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