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Title}}
這第四部份的資料,包含著鮑思高神父生命中最後的卅八年時間:豐盛收穫的時期;是他事業成熟、繁忙、創新和結果的年份。
這位在都靈城以照顧貧苦無告青少年而聞名的年輕神父,和他以自己獨特的一套,包含著「宗教、理智和仁愛」的教育方式,逐漸成為一位知名人物,並吸引著許多人的注意。他所倡導的教育事業,所達到的目的,其宗教及社會價值,完全包括在以宗教為主,但實際上也包含著社會及文化的智慧和敏銳。

graphic

完全關注和順從天主的旨意,與及聖神的啟示,明瞭他所接受的牧民使命,讓它富於靈活性和有能力去辨別歷史事件。因此,他將宗教行為的成效,配合於他的教育內,變作明亮和成功的事業。
早期的青年中心就是向著青少年的需要和回應新社會的需求來組織活動和發展。在給予宗教培育和要理講授方面,組織夜校及節慶日時的識字班;為那些被遺棄的青少年設立宿舍,並以家庭模式來管理;首先要合同式方法來授予職業訓練,繼而在院內設置工場,教授工藝生;為高中學生提供宿舍,特別為平民子弟,但又無法進入公學就讀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因著信德,對青少年的構想與鍾愛而一步步成就的。

graphic

鮑思高神父喜歡將他的每一項工作,總結為:為教育成為熱心的基督徒,及良好的公民。這種想法的出發點 – 也因著其迫切性,為防範不良,甚至不能彌補的損失 – 是容許超越比較守舊派所遺留下來的意識形態,這正是他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這種守舊的思想使人封閉和窒息,都是嚴謹和保守的。鮑思高神父有著另外的看法,是可實踐的社會模式,既是人性化又富基督徒價值觀的生活模式,其公民意識中同時對於歷史開放發展:是融合過往與現在,猶如他說:「按時代的需要而更新的歷史人物」。
同樣亦關注青少年的性情(感情、友誼、喜樂、活躍、團體、聯繫、protagonismo,參與、強烈的理想動機、專業及文化上的成長……),不會輕易放過任何社會及政治事件所帶來的機遇。下列可見他的反應:
- 因著政府訂定了壓制修道團體和組織的法律,導致一個更適應社會需求的修道團體的模式;

- 改革學校的法令,激發起尋找一個應對教育的解決方案,同時在社會裡加進了開放的概念;
graphic

- 因著政府訂定了壓制修道團體和組織的法律,導致一個更適應社會需求的修道團體的模式;

- 改革學校的法令,激發起尋找一個應對教育的解決方案,同時在社會裡加進了開放的概念;

graphic

- 人們對於文化上進步的渴求,冀望能夠學習書寫及知識,在天主教會內也有不一致的意念湧現出來,以一種新的溝通方式,既輕巧又實惠的方法來傳遞基督徒的價值觀和模範;他們以小書刊模式,透過支持者廣大網絡的合作,和簡明易懂的語言,以敘事及例子,觸動心靈和情感的方法,在普羅大眾中獲得顯著的成效;

- 因著國家民族與教會聖統制的緊張氣氛,許多教區仍然缺乏主教牧者,給教友帶來損害;他以既保守但明智的方式,以牧者的心態,周旋於教會與政府之間,希望能夠為兩者的關係,建立起所需的修和基礎;

- 為興建聖心大殿而急於籌募資金,迫使他周遊於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也讓他履行牧者的職責和四處講道,勸導人們悔改和為最貧苦的青少年捐助;將它轉變為一種凝聚的運動,和讓眾多的教友有團聚的機會,激勵他們要付諸行動和團結;從中也傳播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傳遞他對於青少年的的得救的焦慮和掛心,亦廣揚他對聖母的特殊敬禮,引領信友趨向基督徒的完美,並負起歷史及社會遺留下來的責任。
graphic

身心疲憊及飽受痛苦,充滿信德與無條件的付出,為教會及教宗的服務,使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成為眾人聚焦的圖像,成為當代天主教徒的典範,但同時仍然是一位為青少年服務的司鐸;被視為新時代的先知,是十九世紀的奇蹟,但他的訊息卻是簡單的:

- 從年青時代開始,便完全奉獻給天主;

- 不斷工作,為宣揚善工,打擊壞事;

- 活出愛德,特別在近人身上活出這份慈愛;

- 聖體聖事和修和聖事是成聖的秘訣;

- 恭敬聖母瑪利亞,視她為模範為信友的助佑;

- 愛護和為教會及教宗服務;

- 「假若我們行善,在今世及來生將找到寶藏」;

- 「一少片的天堂,經已足夠抵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