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Title}}
當聖方濟.沙雷氏堂的工程完成後,鮑思高神父仍未能償還所有建築的債務;但他決定立刻進行第二期工程的計劃:興建一座大樓,給正在發展中的青年中心及宿舍有一個更寬敞及體面的環境,讓更多他所遇到的,或被轉送到來的被遺棄的青年使用。這個正在成長的住宿青年,在1852年初,超過三十位青年擁擠在簡陋的畢納地房子裡,極度需要一個較寬闊的宿舍、自修室及飯廳。事實上,直到當時為止,除了一小部份付宿費的外,其餘的都散落在院子裡或在房子其他地方來吃自己帶來的食物。
graphic
若望.賈烈勞在失去父親後,於1851年來到華道谷,他那時約十三歲,他向我們描述當時的簡陋情況,及鮑思高神父及麗達媽媽怎樣接待了他:
 
graphic「我經常願意憶述我首次進到青年中心的事。那天是11月2日的晚上,鮑思高神父向我介紹了麗達媽媽,說:『媽媽,看,一位來自新堡的青年,他願意做好及努力學習。』媽媽回答說:『對啊!你只懂得去找孩子回來,但你清楚知道我們這裡缺地方呀。』鮑思高神父笑著補充說:『啊!你怎麼樣都會找到一個角落的!』
『將他安置在你的房間裡去吧。』媽媽回答說。
『啊!不需要!你看,這個青年個子不高,我們可以將他安置在盛意大利麵的籃子裡;用繩子繫在頂部,看,一個漂亮的地方,好像鳥籠一樣。』
媽媽笑著去找一處地方,而當晚我就在我同伴的腳旁睡著了。
翌日清晨起床後,見到屋裡都是破破舊舊的,鮑思高神父的房間既矮小及狹窄,而我們宿舍就在樓下,地下是由街道上的鵝卵石鋪設成的地板,除了我們的床墊、床單和毯子外,就沒有任何傢俱。廚房簡單得可憐,鍋裡沒有菜,用的是錫的勺子,刀叉及餐巾要到許多年後才見到,都是一些熱心及有愛心的人士購置或送贈給我們的。我們的餐房只是一個棚屋,隔壁就是鮑思高神父的一個細小的房子,亦是上課及活動的場所。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我們就這樣生活,從這位天主忠僕身上學習他的榜樣,當他在食堂替我們服務,管理宿舍,清洗及修補衣服和其它的服務時,十分享受。
他過的是和我們一樣的團體生活,讓我們沒有感覺到是住在一所宿舍或學校裡,而是生活在一個家庭裡,在一個極之愛護著我們,及無時無刻地照顧著我們神形利益的父親的關懷下生活。」(MB IV, 291-292)

附近的火藥庫於1852年4月26日發生爆炸,將這簡陋的畢納地房子震壞:極之需要重建而不用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