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Subtitle}}
因著有了較多可用的空間,故此可以開展其它的活動。現在可以好好安排那些工藝生的生活,給予他們更佳的專業訓練,同時人性的培養,這些都是鮑思高神父在初創青年中心時的主要任務。他尋找那些忠信的僱主,探望在那裡工作的青年,自1851年11月起,開始與僱主訂立合同,並訂下一些需要遵守的規則條款。他雖然很盡力去保護他們,但仍然有些時候有一些較嚴重的問題出現。他於是萌生自行創辦工房的意念,特別為工藝生成立學校。
就在1853年年底建成了兩個小型的工房:就是革履及裁縫工房。他將革履工房交託給Domenico Goffi負責,工房就設在鐘樓下,畢納地房子的細小走廊裡;而裁縫工房就由Papino裁縫師傅負責,就設在以往的廚房裡。
鮑思高神父更製定了《工藝師傅守則》,界定他們的工作範圍及職責,以及工藝生的培訓(參:MB IV, 659-662)。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個早期的守則於1862年成為更完善的《工房守則》(參:MB VII, 116-118)。初期的工房保證給予年青的學徒專業的培訓,同時保護他們免受當時那種反神職主義,及外面工房那些不良習慣所影響。同時,亦可以為許多貧窮的青少年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衣服及皮鞋,而擴建的工程亦慢慢地發展。當這些學徒學有所成後,便可以替外面的工廠接生意來做。
與鮑思高神父十分要好的Antonio Rosmini院長向他建議,亦興建一間印刷工房。而鮑思高聖人當時正在編寫《公教讀物》,十分讚賞這個建議,但那裡有地方,及在那裡籌募到資金呢(要到1861年才成事);他於1854年首先創辦釘裝工房,就設在新樓地下靠近樓梯的一個房間裡,旁邊亦設有一個小書店。鮑思高神父就擔當地師傅,而首名學生叫作Bedino(參:MB V, 34-37)。
當興建工房的工程完成後,鮑思高神父立刻著手完成畢納地房子的改造工程,就是將它與教堂連在一起。但在1853年底至1854年初,國家出現經濟危機,物價暴漲,特別是建築材料,整個項目要暫時擱置,因為現在更需要資金來養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