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Title}}
於1856年初,儘管向內政部申請貸款一事,因經濟危機為由而遭到拒絕,鮑思高神父著手興建另一座大樓。
 
graphic因此,他就去跟一個名叫狄龐德(Giovenale Delponte)的工程師兼建築商,問他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支付初步的費用。
「我沒有!」狄龐德回答說。
「我也沒有!」鮑思高神父也很爽直。
「那怎麼辦?」
「我們一樣開始工作!」鮑思高神父很堅決地說:「到了要給工人支付薪金的時候,天主自會給我們送些錢來的。」
這是鮑思高神父每當開始一項新的工程時,都會向承建商重複的話,他總是說:「這座新的校舍是必需的,我雖沒有錢,但依然動工興建,而且要儘快完成。」
建造新翼的費用估計要四萬里拉,而Villa Giovanni 多次聽到鮑思高神父這樣說:「鮑思高神父是貧窮的,但依賴天主的助佑,我們什麼都能做,祗要我們不犯罪惡,天主上智就會照顧一切。」(MB V, 455-456;《聖鮑思高傳》【叁】62)
graphic
鮑思高神父懷著這份信心,向他的朋友、恩人及公眾發出募捐信件及公開呼籲,就在三月開始工程。首先將畢納地房子拆卸掉,打好地基;以五個月的時間完成所有工程。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事故令成本加重。
窗戶、門戶及釉面都已完工,就在8月22日上午大約十點鐘,正當一名工人解除頂樓的工架時,一條大樑從樓頂墜落在地下,這次倒塌是將整座大樓從樓頂一直到樓下底層,只有四面圍牆留下。
對天主的信靠和熱衷於他的使命,令鮑思高神父克服每項的沮喪,並希望立刻開始重建的工程。因此,就在同年(1856)十月初便完成所有的工程。
這兩座大樓,即1853年所建及現今的新翼,從外型的特色、包含當時都靈市最流行的元素在內,都形成一個整體,並充分利用所有的空間:在閣樓放置了天窗,露台外設計有一條走廊,那麼,就省卻了室內再建走廊了(參:圖11)。
graphic
 
graphic「他希望能夠有最大的空間,不浪費地方,不同意將樓梯及走廊擴大,而建造商只好建議,做一條每次只讓一人通過寬的走廊。(…)
「鮑思高神父分配到第六間房間,而其餘的房子都分配給每一個人。」(MB V, 5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方的分配使用(參:MB V, 539-540)
位於地下室的廚房和餐房,直到1927年仍存在使用。
位於地下即現在畢納地小堂的地方,被分為兩部份:那朝聖方濟沙雷氏堂的,佔兩個窗戶的地方,用為祭衣房;至於其它的地方,在冬天的晚上則作為學生們祈禱及晚訓的地方;及後,成了鮑思高神父和他的合作者的餐房。
在1853年所建房子(即鮑思高神父的屋子)樓梯的右面,有三個大房間,分別為革履工房、訂裝工房和木工房;旁邊有一大空間,就在圖書館和鮑思高神父房間之下,是存放木材的地方。
位於一樓,從教堂那裡開始,有兩排房間,可以找到縫紉工房及其它教室,監學Alasonatti神父的辦公室,會客室,一個寬敞的自修室(在走廊上坐北朝南),一個為工藝生的宿舍,就在鮑思高神父房間之下。
在二樓就在聖母小堂對上的房間,改裝成聲樂課堂,由賈烈勞負責管理。就在房子向南的地方,即左面,就是樂器課堂、儲藏室、病房、麗達媽媽和其它助手的住房及團體的洗衣房。朝北的地方有多間宿舍。
在閣樓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的為照明和通風的天窗,那裡向北有多間為老師安排的房間,而年紀較長的修生們則住在向南的地方。
graphic
在連接教堂及鮑思高神父房間長長的走廊上,鮑思高神父邀請Pietro Enria繪畫了一系列取自聖經的拉丁金句,和其義大利翻譯。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繪畫在雲石上的字句。在走廊拱頂下所劃出的九句金句,是對懺悔聖事的一個簡單的描述;而繪畫在其它柱子上的,是有關十誡的提示。
就在其中的一條柱子的地方,就是鮑思高神父在每天晚禱之後,給予「晚訓」的地方。
在面向小聖堂的方向,可以找到一個擺放了一樽聖母像的龕位,每當天氣良好的時候,學生們每晚都聚集在這聖母像前祈禱。每當在五月及聖母的重要瞻禮日上,都有許多蠟燭及花卉來裝飾著。在聖母像的旁邊擺放了一塊報告板,每天都張貼著神花及祈禱的意向。
graphic
今天,我們在這聖母像龕旁,看到由Crida所複製的一幅早期由畫家Bartolomeo Bellisio(1832-1904)所繪劃的畢納地房子,就是鮑思高神父最早期收留孩子們的地方。這座古舊的房子正是今天走廊的位置,在那裡第二條柱子的左面,仍然保留著那原先的水嚨頭,孩子們都在那裡喝水,亦作為整座房子用水及洗滌。在早期,那些水是來自附近的一口水井,公用自來水管道要到1863年9月才正式開通至華道谷去(參:MB VII, 743)。
graphi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生部門
因著新建的地方可供使用,為住宿部青年的「宿舍」可以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自1851年起,鮑思高神父靠過往數年的經驗,已經制定了一些規則,稱它為《聖方濟沙雷氏青年中心附屬家舍規則》(Regolamento per la Casa annessa all’Oratorio di S. Francesco di Sales),於1854年完成(參:MB, IV 437-438)
graphic
在1851-52學年間,住宿學生數目已超過十二人,到當時為止,都是鮑思高神父個人照顧和教導他們,或有Merla神父的協助,同時已開始往城裡到私辦的學校上課,如:Giuseppe Bonzanino教授(初中課程)和Matteo Picco神父教授(人文學科及修辭學)。這兩位老師多年來自願並免費教授鮑思高神父的孩子們,對於那些來自貴族顯要家庭的學生來說,他們都能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當道明.沙維豪於1854年的秋天來到青年中心時,全宿學生人數已達八十多名,一半是讀書生,另一半是工藝生,道明當時到Bonzanino教授那裡上課。
graphic
鮑思高神父於1855-56學年開始在青年中心內設初中課程(初中三年級),將這責任交託給當年只有17歲的Giovanni Battista Francesia修生來負責,學生當中有道明.沙維豪。這所學校就設在舊時的小堂棚屋內。初中一、二年級和人文學及修辭學的學生仍然到Bonzanino及Picco教授那裡上課(MB, V, 360-361)。
翌年(1856-57),因住宿生有85人(工藝生約70多人),於是邀請Blanchi di Foglizzo教授到青年中心來教授那將第一、二年級學生合成的一班(參:MB V, 548)。就在當年,道明沙維豪去世前數月的時間裡,他仍到Picco教授那裡上課。
於1857-58年,共有121名讀書生及78名工藝生,青年中心辦的班共有三級:初中一年級(Francesia修生)、初中二年級(Turchi修生)及初中三年級(Ramello神父)。
於1857年11月7日出版的都靈市天主教報紙《和諧報》(L’Armonia)刊印青年中心的修讀學生的條件:
 
graphic1) 年滿12歲而未滿18歲的男青年;
2) 身為孤兒(不論失去父親或母親),又沒有兄弟姊妹,或沒有親戚照顧;
3) 絕對的貧困及無依無靠的。那些具有較佳條件,即擁有某些東西的青年,需隨身帶上來使用,讓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學生得到幫助。
4) 身體健康及強壯;沒有身體殘障,亦沒有染上任何疾病。
5) 那些參加聖磊斯、護守天使或聖方濟沙雷氏青年中心的青年會優先處理;因為這些青年中心所招待的,都是貧苦無告的青年。(MB V, 754-755)
最後,自1859-60學年起,鮑思高神父有能力將預算的計劃實踐出來,就是在青年中心內自行興辦初中的課程,由年輕的老師任教:Celestino Durando修生(第一級96名學生)、Secondo Pettiva修生(第二級)、Giovanni Turchi修生(第三級)和Giovanni B. Francesia修生(第四、五年級)。自當時起,學生部門已具重要性,並超越工藝生的數目。鮑思高神父的首要目的,是協助那些貧苦的青年,但為那些行為良好的青年,會給予較高的教育,好為教會培育具聖德及熱心的司鐸,亦為社會教育具有堅定價值觀的誠實的公民及教徒。
從一份鮑思高神父於呈文給政府的1861-62年的文件中找到,當時中學生的人數為318名(住宿生)及14名外讀生,共分為:第一級為96人、第二級68人、第三級87人、第四級38人及第五級39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它的建築物(1856至1859年間)
當這些建築完成後,鮑思高神父開始計劃,為當地那些無力支付學費的青年們,單獨興辦一所完全免費的日間小學。
在1856年的10月及11月間,就在花園大街(via della Giardiniera),門房隔壁興建一座呈三角型的一層建築物,那裡設有兩個課室(較大的為小學部,較小的為夜間部),而另一細小的房間設為門房(參圖9, n.4)。
graphic
【圖解】1851 – 1856年間慶禮院平面圖:(1) 聖方濟各.沙雷氏堂 (1852);(2) 鮑思高神父房間 (1853);(3) 前畢納地房子 (1856); (4) 小學課室,後轉為門房 (1856)
graphic
【圖解】慶禮院1853年側面圖:(1) 聖方濟各.沙雷氏堂 (1852);(2) 鮑思高神父房子 (1853);(3) 鮑思高神父臥室 (1853-1861);(4) 畢納地屋子

對外的小學於1857年年初開辦,由年輕的Rossi Giacomo da Foglizzo老師負責,他亦是一名出色的獨唱家及長號手(參:MB V, 553)。於1861年遷往斐理伯房子裡去,而原來的兩間房子則暫時改為首辦的印刷工房,由Andrea Giardino師傳負責,自1862-69年間,改為fabbri-ferrai印刷所辦公室。
就在原來的地方,即那大門地點,自1859-60年間,鮑思高神父得到賈法束神父的資助,建了一個較有體面的門房,為學生家長的會客室,及在入口處建一個簷篷(參:ODB 131; 參圖12, n. 2)。但當購下及重建了斐理伯房子後,於1863年就在剛買下斐理伯田地的南面的角落重建了新的門房。就在原來門房的位置則安排為革履及縫紉工房(參:MB VII, 543)。
為能在華道谷興辦中學部所有的班級,需要有合適的老師,鮑思高神父需要再找合適的課室。於1859年夏天,鮑思高神父向Giovenale Delponte租用操場向北的一個大棚屋,將它改建成三個大課室(參:圖12, n. 1)。就在同一時間,在這新棚屋的右邊,將原有為洗滌用的棚子拆掉,重建一座較大的屋子及大棚作為洗衣房之用(參:MB VI, 266)。這兩座建築物於1873年亦拆除。
grap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