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Subtitle}}
擺放在這個陳列室的物品標準,是具有歷史價值和標誌性的意義,能夠將參觀者與鮑思高神父的心路歷程連結在一起,反思自己獨特的存在意義。

graphic

【鮑思高神父:1861-1888年間相片】
這段參觀路程以鮑思高神父自1861至1888年間的九幅的相片開始。聖人在相片中的眼神,向參觀者說明青年工作的實在和急需。由左至右的最初三張相片,都由Enrico Benzoni加工,再於1886年在San Benigno Canavese,及後由Giuseppe Rollini於1888年及Paolo Gaidano於1889年而製成的。

graphic

【鮑思高神父作品;手稿及刊印的叢書】
第二個展區是有關聖人的文字傳教工作。在展區內有鮑思高神父手稿的複製本和他所出版的,合共38冊的刊物。身為教育者及牧者的鮑思高神父以明智的方式來進行文宣的工作。他出版許多以宗教、教育及學術為主的書籍。創辦了《公教讀物》一份為青少年及大眾的月刊。創辦出版社及印刷所。他的宗旨就是盡可能將他的牧靈行動,接觸到最多的人。

graphic

【鮑思高神父事業的發展】
第三個展區為有關鮑思高神父的建築工程。在這裡可以看到多張有關慈幼會早期事業工作的複製圖則。從此可以看到從早期那片有限而殘破的地方中 – 畢納地房子(1845年合同)及Bartolomeo Bellisio (1832-1904)的設計,就是我們所看到的,1850年的慶禮院模樣,即包括有聖方濟沙雷氏堂(Federico Blachier設計1851年),進教之佑聖母大殿(Antonio Spezia, 1864)和聖若望聖史堂(Edoardo Arborio Mella, 1878)。藉著鮑思高神父對於天主的絕對信賴及服從,致使這粒微小的種子發芽茁壯成長。在這裡可找到為裝飾進教之佑聖母大殿圓頂的木製模型(1889年),那是Giuseppe Rollini的作品。

graphic

【聖母進教之佑大殿拱頂的木製模型 – 1889】
這個概念是源自於盧華神父:慈幼會在教育、愛德及傳教的事工上,都是與在歷史中的戰斗的教會使命相聯系,在歷史洪流中的各修會會祖,透過進教之佑聖母對人類歷史的干預和勝利凱旋的教會的圖像都一一表現出來。它代表著鮑思高神父心目中對他的工作的圖像神學化,藉著天主為了人類的得救,見到過去及未來的偉大場景。重現這個模型展示出整個裝飾工程的重要。

graphic

【憂苦之慰聖母像及聖方濟沙雷氏像。至1959年擺放在聖方濟沙雷氏堂內】
第四個展區表達出簡樸的虔敬起源及日後精神上的發展之間那份不可分割的連繫。我們可懷著傾慕之情來觀賞鮑思高神父於1847年以27里拉所購買的「憂苦之慰」聖母像,那是從古舊的畢納地小堂中保存下來的唯一的物品,能保存它的背後都有故事。當畢納地小堂改建成自修室後,此聖像仍擺放在屋簷下。當要擴建並拆卸畢納地小堂(1856)時,這聖像送贈給了鮑思高神父在修院時的好友及同伴 - Francesco Giacomelli (1817-1901)神父,他當時是斐羅美醫院的小堂主任。他將這聖像遷往在Avigliana的家中,並特意做了一個石柱來安放她。後於1929年4月再次返回華道角,按李納德神父的意願,擺放回原來畢納地棚屋小堂作紀念的地方去。自2001年起便擺放在此博物館內。我們可木想像得到:鮑思高神父和他的青年們,就在慶禮院那座簡陋的小堂裡,面對著這尊簡樸的聖像祈禱。道明.沙維豪自1854至1856年間,就在自修室裡凝視著這尊聖母像。作為母親的瑪利亞所給予的支持,引發出身為兒子對她的虔敬之情,在首版《青年袖珍》(1847)中,曾寫給青年人:
 
graphic「我親愛的孩子們,熱心敬禮至聖瑪利亞吧!聆聽她對你們說:『孩子們,到我跟前來!』(Quis est parvulus come to me.)。她肯定你們就是在世界上最受祝福的,並在來世獲得天堂永福。這位仁慈的母親不會讓你們所懇求的,會傷害你們。
你們需要祈求三樣恩寵,為你們每一位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你們年青人:
首先,在你們一生中,不要犯罪。我希望你們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藉著瑪利亞的轉禱,而求得這項恩寵,因為缺少這恩寵,其它的都微不足道(…)。
你要祈求的另一項恩寵,就是要保存那神聖而寶貴的潔淨的德行。若你能保守這德行,你們就好像天堂上的天使一般,而你的護守天使在世上會待你如兄弟,猶如照顧其它的同伴一樣。
為能保存潔德,那就需要第三項恩寵,那就是要逃避壞朋友(…)。
為獲得這些恩寵,你會獻給瑪利亞什麼東西呢?一些微少的東西已足夠了。誰會唸玫瑰經,但不要忘記每天誦唸三篇聖母經及聖三光榮經,並加上:童貞聖母瑪利亞,拯救我的靈魂。(若望鮑思高。《青年袖珍》。都靈、1847)
旁邊就是一座聖方濟各.沙雷氏的聖像,它擺放在同一聖堂內至1959年為止。它由鮑思高神父所揀選,記述了慶禮院及慈幼大家庭的主保的靈修,以他作為天主愛的楷模,及永不言倦的牧民熱誠的榜樣,人性的激情、忍耐及溫和良善。

graphic

【聖方濟沙雷氏畫像及進教之佑聖母畫像】
在展覽牆的右邊有一幅原(1852年)擺放在聖方濟各沙雷氏堂內正祭台上的巨型畫像。畫家姓名不詳,很有可能是由柏老祿侯爵夫人所送贈的。數年後由一座我們今日所見到的塑像所取代,很有可能是因為光線問題而看不到,故作更換。隔壁擺放了由Tommaso Lorenzone (1865)為進教之佑大殿所準備的聖母畫像初稿。

graphic

第五個展區展示了兩件與鮑思高神父的光榮的相關物件,那是為報答他完全將自己奉獻給天主及為青少年所做的一切:一件執事服,那是母佑會修女為慶禮鮑思高神父榮列真福品時,讓鮑思高神父的聖髑特意製作而穿戴用的(1927-29);另一件就是木製,裝設有玻璃的靈柩,是由San Benigno Canavese慈幼學校所造,是為鮑思高神父榮列真福品時(1929年6月2日)及列聖品時(1934年4月1日)遊行之用。

graphic

【鮑思高神父曾用的「晚訓講台」及告解亨】
最後一個展區展示了鮑思高神父的教育及靈修核心、具有重大標誌性價值的物件:聖方濟各沙雷氏堂的講道台、告解亭、小祭台及「晚訓」的講台:它們都是福傳的核心,聖事在慈幼式的使命和靈修的重要性,和教育對話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graphic

這個由賈法束神父於1852年送贈給鮑思高神父的講道台,提示給我們鮑思高神父是一位孜孜不倦地、熱衷於宣講福音的講道者,這全是源自於他喜愛默想聖經,提示青年們要「完全交付於主」和建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基督徒的德行。
就是在這個講道台上,他向道明沙維豪心內燃點起成聖的渴望。這個簡陋的告解亭原安置在聖沙濟各沙雷氏堂的右面(聖母祭台
聖人在那裡用了很多時間來聽告解,特別看重以告解聖事,作為青年們及合作者的靈修陪伴的價值。他宣稱:基督徒成全的秘訣在於真誠的痛悔、勤辦告解和對神師的信任。
直到1886年止,這小祭台原擺放在前廳裡,特別當鮑思高神父患病或身體太衰弱時使用的。這祭台亦稱為「神魂超拔祭台」,因為在1878年12月,當鮑思高神父在獻彌撒時,當時仍是學生的Don Evasio Garrone身為輔祭,目睹整件事情的發生。
 
graphic他的另一位同伴,名叫Franchini,都是一起在他房間的小祭台上,替鮑思高神父輔彌撒的,他們目睹了在他臉上的「神魂超拔」的樣子:面容的光輝能照亮整個房間。他逐漸雙腳離地,達十分鐘之久。兩名輔祭見到一切都目瞪口呆,不能自己。Garrone因出於好奇,立刻走去找具鐸神父,但卻找不到他;當他回房間後,鮑思高神父已回到地上,但那裡給人一種有如在天堂的感覺一樣。(《鮑思高言行錄》拾叁、897)
晚訓用的講台原擺放在畢納地小堂外的走廊處,每天晚上,青年們和慈幼會士就在那裡相聚祈禱。在祈禱結束時,鮑思高神父便走上這講台,給予一段簡短但溫馨的說話,一些閒話家常、富教育及鼓勵性的說話。慈幼會的教育方法,就是利用這些友愛的交談來進行。透過教育者將預防教育法的三個元素(仁愛、理智及宗教)灌輸給青年人,營造一個造就青少年身心靈培育的理想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