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Title}}


graphic
為恭敬至聖瑪利亞而興建一座宏偉聖堂的構想,是為容納華道谷眾多青年的一個合適的地方,鮑思高神父於1862年12月的一個晚上曾首次透露這個構思:
 
graphic「在12月的一個周六,大概是6日晚,鮑思高神父剛聽完眾多青少年的告解,大約11點鐘的時候,來到廚房旁的餐房準備吃晚餐。鮑思高神父陷入沉思當中,亞培拉修生當時正單獨與他在一起,鮑思高神父面向他說:「我聽了很長時間的告解,老實說,我都忘記要做什麼或說什麼,我整天都為一件事而擔心,使我無法抗拒的分心:我們的聖堂太小了,容納不下所有的學生。所以我們要造一座更美更大的聖堂,要造得很壯麗。我們要給它取名為:聖母進教之佑堂。我沒有一分錢,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找;可是,這沒有關係。只要天主願意,一定會成功的。我會盡力去嘗試,假若失敗了,我會承受這樣的恥辱。人們會說:『他開始建造,但無法完成。』(MB VII, 333-334;【姚】《聖鮑思高傳》叁:274)
事實上,早於1844年,在他每主日聚集這些青年的早期,當他仍未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和對於青年中心的未來仍是未知之素時,在一個具先知性的神夢中,可說是他九歲奇夢的完結,他由一位女士所陪伴著,看到他事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最後來到「一塊遍植著玉米、土豆、白菜、甜菜、生菜、青菜和各類型的蔬菜的園地」:
 
graphic「她對我說:『你再看吧!』我又看了一看,祗見一座華麗高大的聖堂,內有唱經樓,有樂器聲和唱歌聲,似乎在請我去做大禮彌撒。堂中有一條白布,上面寫着這幾個大字:“Hic domus mea, inde Gloria mea.”(這是我的宮殿,從此得到我的光榮。)」(《母院史》貳、第15章)
這個夢境在之後的一年重覆多次出現,亦加上一些細節在內:這座教堂將會座落於「都靈市光榮殉道烈士 – Avventore及Ottavio殉道的地方」(MB II, 229)。但當他看到事業的發展,看到天主大能的協助和瑪利亞慈母般照顧的記號時,鮑思高神父才理解這些夢境的意義。他不會盲目地,和不惜代價去實現這個夢境,而是為了青少年和大眾的實際需要,再加上他對至聖童貞的敬禮而形成,這一切都在推動著他去興建「一座更宏偉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