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rentTitle }}
{{outlineNumber}} {{currentTitle}}
在畢納地房子的右邊,和那流徙的青年中心最後使用的對面的那片土地,就是斐理伯兄弟所擁有的土地及房子,及在via Giardineria的一個棚子。那是一座呈倒轉U-型的兩層高的房子,作為製作絲綢之用。那房子長35米、寬8米。
graphic
那棚子由一位名為Visca的人所承辦租用,他用來安置市議會的馬車及馬匹。因為工人們的來來往往及馬車所發出的響聲,馬車伕、照顧馬棚的童工及流浪者都在那裡找到安身之所,但卻往往騷擾到青年中心的祈禱、學習及工作的節奏。
因為Giuseppe Cotta委員的幫助,鮑思高神父於1860年7月16日,以6.5萬里拉的價錢,將那房子及連在一起的土地買下來。但卻用了一整年的時間才將所有租用棚子及房子樓下的租客請走,
鮑思高神父只使用二樓作為一所大型的睡房。為與這座建築物連繫起來,他建了一座木製的小橋將它與鮑思高的房子連繫起來。這兩座建築物兩距約有7米,它們之間好像一道海峽,所以孩子們都稱斐理伯房子為「西西里島」。
在1861年暑假期間,當地方空置出來後,整座斐理伯房子便與青年中心原來的建築物合併起來,成為一座新的建築物。鮑思高神父那翼房子延伸,與斐理伯兄弟房子連起來,就在兩座建築物之間,建起一座較寬闊的樓梯。
graphic
已擴充的斐理伯房子的地下,他改造成一個為油漆工及雜貨工房(參:《言行錄》柒116);一樓改為課堂;二樓成了500名學生的自修室,及在慶節日裡,改成劇場。
當雷蒙恩神父於1863年抵達華道角時,已經是一位神父,他對自修室這樣描寫道:
 
graphic那裡可以被稱為一片神聖的地方。自青年中心初創起,這地方都保持著宗教般的靜默。每當在嚴冬時,鮑思高神父容許孩子們到自修室享用早餐時,因著對該地方的尊重,仍然能保持著這種靜默。每當人們走進那裡時,都會立刻這樣說:踮著腳及將帽子摘下,走到自己的位置。當唸完聖母經,及「上智之座」之後,眾人回答:「為我等祈」。鮑思高神父自1867年起便以「瑪利亞、進教之佑」來取代。鮑思高神父有些時候亦到他們那裡,與大家一起在自修室裡複習,樹立好的自修的榜樣。那真是一幅奇景。無論誰人走進那裡,無人會出於好奇,離開他們的座位,轉移自己的視線。(《言行錄》柒556)

兩位曾到訪的英國客人看到青年中心的學生們在那樣靜默沉醉於自修的模樣,都嘖嘖稱奇,其中一位是「維多利亞女皇的部長」。他們詢問說:「他們怎樣能夠保持這樣靜默及紀律呢?」鮑思高神父回答說:「勸領告解及聖體聖事,每天參與彌撒。」「你是對的!…你是對的!若不採用宗教的話,就是棍子;我會向倫敦建議這件事。」(《言行錄》柒557)
就在走廊(現被稱為「祈禱走廊」)那裡,我們可以看到鮑思高神父擺放在那裡的一樽聖母像、她原是擺放在聖母大殿的首個祭衣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