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帶飯盒上學 ※

 

從碧基到新堡,約有五公里路。若望一個十五歲精壯少年,起初並不把這段路程放在眼裡,看作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

 

學校每天的上課時間,分為上下午兩段:上午三個半小時,下午三個小時。若望早上拿著一塊麵包上學,中午回家吃午飯,下午再去上學,放學後回家。這樣,他每天要走二十公里路,真是太辛苦了,而且太費時間。所以,過不了幾天,也許因見初次飄雪,就立刻改變這個來回奔走的辦法。

 

舅父彌格,在新堡市內,替若望找到了一個寄膳的人家。那是一個裁縫師,為人忠厚,名叫若望•羅培德 (Giovanni Roberto),也懂得一些音樂。若望每天上學時,隨身攜帶一個飯盒;中午放學後,就在這個裁縫家裡,吃自己飯盒裡的東西。

 

不過,每天早上要走五公里路,下午回家,又要走五公里路,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尤其是在嚴冬的季節,更不好受。若望堅毅地趕路,毫不畏難。如果道路不是泥濘難行,或滿地冰雪,他就像一般的農民那樣,把鞋子脫去,搭在肩膊上,赤足步行。很多次他必須冒著風雨大雪,或在炎熱烈日下,塵土飛揚中,匆匆趕路,在碧基和新堡之間的路上來回奔走。

 

但是在正月的某些日子,當大雪紛飛,寒風砭骨的時候,若望不想冒著風雪回家,便要求在羅培德家裡過宿,甚或不吃晚飯,蜷縮在樓梯底下。

 

媽媽麗達知道,在嚴寒的冬天,若望這樣來回奔走,可能會傷害自己的身體,便來跟那個裁縫師商量。雙方這樣議定:由麗達付出一些合情合理的錢 (也可以用農產品來代付),羅培德則供應若望膳宿,即中午和晚上一碗熱麵湯,夜裡讓若望在樓梯底下休息。至於麵包,則由麗達設法送來。

 

麗達親自陪若望到新堡去,手裡提著一個小小的包袱,裡面就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所需要的衣物。她一再要求羅培德注意若望的生活,有時也要教訓他幾句。後來她又囑咐若望說:「你要熱心恭敬聖母,求她幫助你成為一個好人。」

 

在學校裡,若望與十一、二歲的小孩子在一起上課。他以前所學得的一些知識,畢竟很有限。加上他身上所穿的衣服,過於寬大,不合他的身材;腳下穿的,又是粗重的鞋子;因此,很容易被同學們所譏笑和戲弄。他們都叫他「碧基的牛郎」。

 

以前若望無論是在模里亞道也好,或是在蒙哥谷也好,都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人,現在卻被人輕視;因此,他心裡不免覺得很難受。不過,他努力用功讀書,得到老師的幫助和喜愛。

 

維辣諾神父是一位很能幹而性情和善的司鐸。他看見若望很有志氣,便特別幫助他,指導他,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有很快的進步。

 

有一次,若望寫了一篇文章,關於古經裡一個名叫厄肋阿匝爾的人;由於他寫得很好,維辣諾神父就在課室裡,把它當眾讀出來,最後他說:「一個人,雖然穿著牛郎的鞋子,也會寫出一篇像這樣的好文章來。的確,在人生中,應該受人重視的,不是腳上的鞋子,而是頭腦裡有什麼思想。」

 

新堡市距離杜林城約二十公里,是在一處高岡上。以前在岡頂上,曾有一座古堡,現在還可以看到它的廢墟。就在那最高的地方,有一座古堡的聖堂。若望屢次上那裡去祈求聖母,使他將來能做一個好人。

 

新堡市內共有三千市民,約六百戶人家。

 

媽媽麗達每星期從碧基到新堡來一次,一方面是給若望送兩個圓圓的大麵包來,足夠他一星期吃的;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究竟自己的孩子在那裡的生活情形。她這樣不時來視察一下,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在學校裡的那些學生之間,也有一些不良的青少年。對一個十四、五歲的學生來說,與不良的同學來往,很容易會同流合污,誤入歧途的。

 

鮑思高神父後來自己對人說:「那年我曾在幾個同學之間,遇到了一些危機。他們想在上課的時候,帶我去賭錢。我卻推辭說,自己沒有錢。他們教我去偷我主人的或我母親的錢。有一個同學還慫恿我說:『朋友!這是該醒醒的時候啦!必須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我記得自己這樣回答了:『我母親很愛我。如果我為了正當的用途,問她要錢,她就給我。沒有她的許可,我什麼也不做。現在我也不願意不聽她的話,使她難過憂傷。』」

 

在那個時代,學校裡的宗教氣氛很濃:每天早上,首先常有半小時的教理;星期六下午,也上教理課,並以唸聖母禱文結束。教師不僅是要使學生可以每天參與彌撒,每月辦一次告解,而且還要設法,使他們能夠方便地去參與彌撒,辦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