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望鮑思高與伯多祿的繼位者  ~ 梁定國 ~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71 期,1986 年

 

() 導言

鮑思高神父有一具體的「教會感」,他將這教會感充份地在他的三個著名的敬禮中表現出來:「敬愛聖體內的救主耶穌基督,祂是教會的動力;孝愛聖母,教會的模範及母親,她以進教之佑的形象在歷史中表達出來;熱愛教宗,伯多祿的繼位者,主教團之首,為整個教會作牧民服務。」

在這篇文章內,我會作進一步的探索有關「熱愛教宗」的問題,鮑聖對教宗有怎樣的概念?他怎樣熱愛教宗?他怎樣將他的概念及愛慕灌輸給他的學生及神子們?最後,在今日的教會內,身為慈幼會士,怎樣將這敬禮應用出來,我將會用歷任教宗的反應來作結論。

() 歷史背景

十八世紀末及十九世紀初的天主教會 (教宗國)

() 歐洲的天主教會

鮑思高神父還未誕生前,法國大革命於一七八九年爆發,這次革命代表著當時歐洲政治社會上的不平衡,「在西班牙、匈牙利、聯合王國、奧國、荷蘭、及波蘭等國都呈現不滿,各帝國都面臨多方面挑戰。」

 

教宗庇護六世被剝奪他教宗國的治權,又被擄往法國南部,並在監牢內駕崩,一七九九年,拿破崙得勢,控制革命中的法國,他以宗教的名義來推行他的政策,更於一八零一年與教廷簽訂和約,因而法國教會重獲宗教的自由。

 

一八零四年,拿破崙欲成為法國皇帝,因此他強迫教宗庇護七世前往巴黎。但拿破崙卻一反傳統,將皇冠親自加冕自己,這樣一來侮辱教宗不與法國結盟,並侵佔了教宗國及拘禁庇護七世 (一八零九至一八一四),直到拿破崙被流放於厄爾巴島為止。

 

一八一四年五月廿四日,庇護七世光榮地返回羅馬,教宗國的權力及教會的權利才完全保持。

() 意大利的天主教會

鮑思高神父一八一五年誕生時,意大利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半島的北部及南部有數個王國,而教宗國卻佔去整個半島的中部。「復興運動」(Risorgimento) 也同時誕生,這是一個提倡思想自由,政治獨立及最重要的是意大利的統一。

 

一八四八年,比哀蒙省內提倡自由主義的領導人卡彌祿‧賈富 (Camillo Cavour) 正式領導意大利統一的運動。一八六一年,他們宣佈以羅馬為首都,成立意大利統一王國,但羅馬那時還在教宗國內,由教廷管理著,這情況一直維持到一八七零年止,羅馬正式由教宗手中奪去。

 

在梵諦岡第一屆會議 (一八六九至一八七零年) 時,教宗的政治權力終於了結,「教宗庇護九世自願禁錮在梵諦岡城內,正式與意大利政府決裂。」

() 鮑思高神父對教會及教宗的概念及愛慕

() 受誰影響?

() 受媽媽麗達的影響

麗達‧奧其納 (Margaret Occhiena) 於法國大革命前一年,一七八八年四月一日出生,當她廿四歲時,與方濟‧鮑思高 (Francis Bosco) 結婚,一八零四至零五年間,教宗庇護七世被拿破崙擄往巴黎參加加冕大典,教宗途經杜林市,市內居民及附近的農民都熱烈地歡迎教宗的駕臨,奧其納全家一如其他村民同樣都趕往杜林,一睹教宗的風采,麗達當時正十七歲,我相信她在這機會上正式感受到對教宗的愛慕,因此,日後她也將這愛意教導給她的孩子們。

() 受挂拉神父 (Fr. Guala) 及賈發束神父 (Fr. Cafasso) 的影響

挂拉神父於一八一七年在桂林市內創辦「司鐸培養院」,賈發束神父在修院內教授倫理及牧民神學,他後來更繼挂拉神父成為培養院院長。鮑思高神父於一八四一年晉升司鐸後,在培養院三年進行牧民訓練。

 

挂拉神父對教宗十分忠貞,在法國的統治期間,他與教宗庇護七世保持緊密的聯絡,並通知教會有關教宗的意向。他更與另一位銀行家組成一委員會在經濟上支持教宗。

 

我們可以在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內找到他作同類的事情,例如通知教宗有關各地教會狀況,及經濟上的支持,雖然青年中心內的青年經濟力有限,只少許捐款,但已盡最大的努力。

 

賈發束神父在他的學生中灌輸一種更新的意念:恭敬、孝愛、服從教宗、宗教與政治的分割,不畏權勢地保護教宗的最高神權及絕無錯誤權力,賈發束神父可說是年輕的鮑思高神父的教會學的恩師,因而使他日後成為教會的保護者。

() 其他

若瑟‧布仕可 (Joseph Burzio) 於一八四零年進入基愛理教區修院,而若望鮑思高正是他的班長。他們兩人是知心好友,若瑟於一八四一年進入了無原罪聖母獻主修會,他十分希望若望也進那個修會,並介紹若望給修會的長上,雖然若望婉拒了這個邀請,但他卻有機會研究了那個修會的歷史,精神及會規等等,那修會會祖拉達理神父 (Fr. B. Lanteri) 是一位十分愛主及敬愛教宗的司鐸,當庇護七世被禁錮於薩寶拉 (Sarona) 時,他將一些十分重要的教會文件密傳給教宗,並在杜林市內收集捐款來捐助教宗。

 

拉達理神父也編寫許多小冊子來激勵信眾們對教宗的恭敬及服從。他將這個精神滲透在整個修會內,每一會士都是教宗的保護者及忠誠的支持者。這獻主修會,特別他的會祖,對鮑思高神父有大的影響,他在日後也將這種精神滲透在慈幼會內。

 

除卻獻主會內,比哀蒙省的居民對教宗庇護七世有一特別的敬禮,他們看見他在比哀蒙省內多次,他們曾與他同甘共苦,這種傳統也成了鮑思高神父日後對教宗的敬禮的基礎。

() 鮑思高神父對教會及教宗的概念。

根據鮑思高神父、天堂、天主、基督、聖母、聖人等等都可在可見的教會內找到這一切,這個教會是一教廷機構,也是救恩及聖德的唯一途徑。

鮑思高神父視教會為「天父的女兒」,「耶穌基督的淨配」,「聖神的宮殿」,但他卻主張一種在世的,社會性及有組織性的個體,照他來說,教會正像一個家庭,以教宗是所有信徒的家長。在他所著的「教友指南」中寫著:

 

「羅馬教會…… 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由教宗所組成的有形社會,以羅馬教宗為首,他一如一個大家庭的父親,指導他的孩子們在真理的道路上前進。」

 

在鮑思高神父的列品手續中,雷慕恩神父作證說:「鮑思高神父對教宗的愛慕之情,正是他對耶穌基督的愛的表示。」一八六七年,鮑思高神父再版「聖伯多祿生平」一書,來紀念伯多祿殉道一千八百年的慶典,在序言中他寫著:「由教宗庇護九世來計算起,可以追索到聖伯多祿,耶穌基督,因此,誰與教宗聯合一起,便是與耶穌基督在一起,誰若打斷這個關係,便會陷於錯謬及永遠失落。」

 

鮑思高神父的「教會學」可以用這句話來道出:「我們的牧者,特別主教們與教宗聯合在一起,而教宗與天主聯合一起。」

() 鮑思高神父對教會及教宗的愛慕

() 他對教會史的熱愛

當他在基愛理修院作修士時,他仔細地閱讀了共十七冊的著名教會史的巨著。在一八四五至五五年間,他對青年們編寫了他的教會史及意大利史,在他的著作中,他將在教宗及教會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貢獻完完本本地寫下。

() 他對教宗的愛慕,尊敬及服從

鮑思高神父認為對教宗的尊敬永遠不會做得過份,他將所有聖教宗的瞻禮變為隆重的瞻禮,他更希望將每年的聖伯多祿的節日以極大的方式來慶祝。

 

鮑思高神父常說:「我們應愛慕教宗,無論他往那裡,他的指示及意願在我們來說便是命令。」他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在整個為使教廷承認他的修會的時期,他常要面對許多來自教廷及主教們的反對,但他對他們常表示尊敬,並盡他所能來遷就教廷的意願,為求達到這個新修會得到認可。

() 灌輸這愛慕精神的方式

正如我們知道鮑思高神父對教宗及教會的概念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同樣,他也將這精神灌輸給他的學生及神子們、他也要求慈幼會士作同樣的事,因此在會憲上他寫著:「每位會士應各盡己力來支持教宗的權威,提倡遵守教會的紀律,及服從教會的立法長上,基督在世的代表。」

() 他所著的教會史

他於一八四五年編寫了教會史,願意是作為他學生們的教科書的,因他找不到一冊適合他學生們智識水平的教科書,鮑思高神父說:「最使我氣憤的,就是我發覺到一些作家感受到十分困窘地談及教宗的問題,及一些教會光榮的事跡。」他的歷史教科書「並非單單為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慾,而是激發起他們對教會的熱愛之情。」

() 鮑思高神父怎樣使教宗被人認識及愛慕?

鮑思高神父不會讓一個可使青年們激發起對教宗愛慕的機會任意地溜走。有一次,教宗庇護九世送給青年中心 (內每位青年) 一批玫瑰念珠。鮑思高神父安排了一個大節日,並邀請了伯理拉神父 (Fr. Berrera) 來講道:「你們是否知道為何教宗送給你們這些禮物?因為教宗十分愛青年們,教青年們以愛來還報,因此,你們要全心地愛慕他,若你與他在一起,便是與基督在一起,因此,愛他直到死。」

每次當鮑思高神父探望完教宗後,他必以生動的說話來講述給大家聽,當他寫信給教宗時,常請青年中心內每人都簽名,為表示他和他的學生們對教宗的忠貞愛慕。

 

他要他的學生們知道,不是因為教宗庇護九世待他們這樣好,他們才愛他,而是因為他是基督在世代表。因此當人們高喊著:「庇護九世萬歲」的口號時,鮑思高神父告誡他的學生不要說「庇護九世萬歲」,但說「教宗萬歲」。

當若望賈理哀勞樞機還是一位修士時,他與一些學生們前往新堡,遇見從前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支持並替政府侵佔教宗國來作辯護的,賈理哀勞修士不滿意他的做法,立刻反駁老師,他理直氣壯雖然過火,但至翌日,獨往老師處道歉,那老師說:「我不怪責你,因鮑思高神父教導你們敬愛教宗的程度,可使你們成為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