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善美神父生平(一)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65 期,1985 年

 

一生以傳教事業為己任,對韶州教區艱苦傳教工作引以為樂,也以實際參與韶州地區戰後的重建及救濟的工作而引以為榮。可敬愛的堅善美神父終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八日,光榮地凱歸天鄉!他慷慨地為光榮天主而付出他一生的精力,而天主也慷慨地在他八十六高齡而接收他的靈魂,賜他永遠的安息。

 

孔子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三達德,堅神父是真體而全的。果敢堅毅,盡忠職守,堪為表率,是謂立德;傳揚聖教,亡羊歸棧;慈父心懷,安良保赤,是為立功;振筆成書,著韶州傳教史事 (堅神父以慈幼會會士在中華及澳門史事,寫成「鮑思高與中國」一書),使後來者知創業之艱,知所警剔,兢兢業業,是為立言。所以堅善美三字,名實相符了。

 

一八九八年四月十二日,堅善美神父 (Fr. Antonio C. Kirschner) 生於匈牙利的匝比利亞 (Zagabria)。父親名瑪弟亞•堅,母親名瑪利亞•石基 (Maria Szeoky),兄弟六人中,堅神父排行最幼。

 

堅神父年幼時在鄉間進修小學,而中學則轉到奧地利依斯塔干尼亞 (Estergonia) 城中學就讀。

 

一九一八年進入奧地利慈幼會的初學院。

 

一九二零年六月十一日初發聖願。

 

一九二八年七月八日在都靈 (Torino) 晉鐸。

 

一九二一年初來華,從此,堅神父孜孜不倦地將基督的福傳示於鮑聖夢中的中國,一生勞瘁而毫無怨懟。他在韶州傳教期間,適值戰火,對民生疾苦,感同身受,至是日夕不懈於救濟及戰後的重建工作,終其一生,堅神父對這段神形哀衿的工作視為苦中的至樂。

 

堅善美在幼年之時已表現不凡,內心溫良,外表堅毅果敢而盡責,因而受到布達佩斯 (Budapest) 教區的若瑟•提凡杜拉 (Jose, Tiefenthaler) 神父的器重和賞識,遂於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引介進入慈幼會在匈牙利初設立的第一座會院就學。在巴布拉,賴士羅 (BaburaLaszlo) 神父管理下的中央修院修生傳教會,就曾給予這青年人獎學金。

 

一九一八年,堅善美年二十一歲,依照法例得服兵役,是時適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新入伍的士兵,稍經訓練之後,便得被送往前線打仗,他的神師在他奉召入伍之時,一再提示他說:「把你付托給進教之佑吧!她是你永遠的庇佑。」這使堅善美更堅定他對聖母產生極大依恃之心,使他因而終生受益。

經過幾個月的軍訓以後,堅善美如普通的兵士一樣,被送往前線。第一夜,與他一道前來的戰友中,有幾位壯烈地犧牲了,而把自己付托給聖母的堅善美卻安然無恙。

 

為了戰事激烈,軍中正在募集一些獨身的人,自願參加敢死隊,青年而勇敢的軍士堅善美正符合這要求,於是他把他的名字呈報了,再經訓練之後,堅善美被委派駐守最前線,勇敢的他成功地執行各種不同而又同是最艱險的任務。

 

戰火終是無情的,天主在戰場上也給與堅善美一點考驗,敵人的子彈沒要了他的生命,卻在他的腳上添些痛苦,而堅善美仍堅守他的崗位,與他那受傷的長官死命地守護著電話機,敵方的機槍在瘋狂地掃射,彷如奇蹟般,他倆竟能在槍林彈雨的火網中,蹣跚地找到了紅十字會的救傷車,而雙雙被送到戰地醫院,再轉送到布達佩斯首都醫院,在那裡他得到匈牙利王頒賜「勇」字銀質徽章及獎狀。堅善美留在醫院中養傷,當慈幼會士知道之後,紛紛前來慰問。

 

由於他曾在戰場中受傷,依法以傷殘資格退役,遂返回慈幼會的學校,由依坦尼士留•派域錫 (ESTANISLAU-WAZIK) 校長神父親自錄取,繼續未完的中學課程。畢業後,被送往奧地利雲斯 (Wernsee) 初學院進初學,那時的初學師是聖鮑思高同時代的若瑟•貝尼里 (Jose’ Binelli) 神父。

 

一九一八年一月廿一日聖母獻堂慶日,堅善美在聖鮑思高的學生古德尼尼 (Aurelio Guadagnni) 神父主禮中穿上會衣,從此,成慈幼會的一員,開始神職修士的生活。

 

一九二零年,受命於慈幼會奧匈省省會長朗德 (Hlond) 神父,準備來華傳教 ─ 朗德神父後來晉陞為波蘭樞機主教。

 

是時英國與匈牙利是敵對國家,是以堅善美修士的香港入境手續頗為繁複,幸而他所辦的僅是過境性質,雖然廢些時日,但總算辦妥。經過四十三天漫長的旅程,終於抵達澳門。其時,和他一起學習粵語的修士尚有三位,都在進修哲學期間,他們是紀勵志 (Jose’ Kerec) 修士,南斯拉夫人;韋助力 (Teodoro Wieczorek) 修士,波蘭人;包含妙 (Aurelio Pamio) 修士,意大利人。

 

紀神父和韋神父於一九二三年在澳門無原罪小堂由當地主教高若瑟祝聖為司鐸;而包修士則於次 (一九二四) 年,在同一地點由雷鳴道 (Luis Versiglia) 主教祝聖為司鐸。而堅善美修士則於一九二五年承耿其光 (Ignacio Canazei) 會長神父命,到意大利都靈慈幼國際神學院攻讀神學。

 

一九二八年,完成神學課程,並在意大利晉鐸,旋即返回澳門。

 

是年適逢鮑思高神父列真福品,是以澳門的慶祝活動的籌備及組織工作,便由這位年青的新鐸堅善美負責。慶祝會過後,堅神父追隨雷主教返回韶州教區,奉委在二化縣作傳教工作。

 

是時,韶州教區的信仰是相當貧瘠的,除了方洞可稱為教友村以外,其他地區教友不多,為了建立傳教的根據地,一所聖堂是必要的,是以堅神父在當地首先建立了一所聖堂。而中國固有的傳統對女性有一貫的輕蔑,而男女之間之接觸亦保持相當距離,即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親」這些不合時宜的固有道德規範。雖然經過了革命,男女平等的意識開始萌芽,奈何鄉間仍在牛索般的封建世紀!要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首先使她們有知識,幸而這點已為一般國民所接受,在不違反「男女授受不親」的大前提下,辦一女子學校是可行的,是以二化縣第一所女子小學就由堅神父創辦了。

 

一九三零年,堅神父携帶著地圖,往雷主教和高神父捐軀的地方致悼。

 

一九三三年,堅神父身體有恙,回澳調理。在這段時間,他曾在石龍麻風院為七百人舉行三天的退省神功。亦曾與省港澳的教友團體,往上川島聖方濟沙勿略墓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