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進教之佑大堂

  張冠榮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10 期,1992 年

 

聖母進教之佑大堂建成 1863 - 1874 這重要十年的中間點,即 1868 69 日。這件事在慈幼會的早期歷史中是至為重要的。當時的修會還未得到聖部的正式批准,它內部的組織還未上軌道,對外也要對抗一些反勢力以掙扎求存。鮑思高神父以信德建立的這座大聖堂,正好標誌著一件事業及運動的中心點,而這個運動的來臨再也停不了。

 

這座大聖堂有著一段起性的典故。1844 年第二個主日,當祈禱院即將搬入華道角時,鮑思高神父做了一個與九歲奇夢部份相似的夢:牧羊女帶他經過他要流浪的各個階段,當眼前的一群野獸變成綿羊時,他們來到了一塊廣大的農田上。那裡矗立著一座大聖堂,上面寫著「斯乃余宮室,我榮自茲生」(Hie domus mea, inde Gloria mea.) 不久之後的另一個夢裡,牧羊女又帶領鮑思高神父看一連串的聖堂 (畢納地小堂,聖方濟聖堂,……) 然後她指著農田遠一點的地方,那就是聖亞文多及奧答維殉道的地方 (第三個聖沙魯多沒被提及,因為他並不在那裡殉道犧牲),又用腳在那裡作了一個記號。鮑思高神父在 187522 日把這個夢告訴了巴貝里斯神父及雷蒙恩神父。在夢中那處地方,他看見一座宏大的聖堂。聖母進教之佑大堂就在這裡建立起來的。

 

鮑思高神父的圖書館裡有幾冊關於殉道聖人的行傳。在做上述的夢時 (1844),這圖書館還未存在,鮑思高神父是在司鐸培養院裡居住,他對殉道聖人的歷史所知不多。在聖教史一書中 (1845),他對這些殉道者的事蹟寫得模糊而又不準確。然而後來他在18644月的公教刊物中,敘述聖馬卓連奴及馬卓祿時,就寫得精確多了。

 

聖沙魯多、亞之多及奧答維殉道犧牲的準確地點是有爭論的 (歷史資料不詳),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鮑思高神父從他為青年工作開始 (1844),建造一座聖堂已成了他使命的一部分。這座聖堂是獻給聖母的,因為她從鮑思高神父小時便開始引領他。至於選擇進教之佑作為聖堂的名稱,則要另行研討了。

 

1862 年的一個晚上,鮑思高神父因為聽告解,很夜才回來。當他進入細小的餐房時,見到亞培拉修士獨自一人在那裡。他對亞培拉修士說:「雖然我一直在聽告解,但對我聽過或說過甚麼,我一點也記不起來。我只是全神想著一件事,就是要建造一座新聖堂,更美、更大、更宏偉的。我們要將它命名為聖母進教之佑聖堂」。其後,他又對賈利哀勞和亞拉素那地說了同樣的話。他開始公開談論這個計劃。至於別人問他要在那裡興建時,他便指著附近的一塊田地。別人說渣迪尼亞拉街將會被阻塞。鮑思高神父說那條街將會被封閉,而新聖堂的入口會在延長了的葛多楞各街。

 

1850620 日,鮑思高神父從總教區修院買下了一塊地,裡面包括了那塊「夢中之地」。後來在一次急需事故中,鮑思高神父把那塊地賣給羅思米尼神父。羅神父想建造一所房屋作為他的修院 (羅神父也想藉此幫助鮑思高神父及他的祈禱院),但這計劃後來告吹了。鮑思高神父開始想買回這塊地。

 

1863 年初,鮑思高神父指示財務主任沙維奧神父接觸羅思米尼會士,但卻未能達成協議。(沙維奧建議把聖堂建造在斐理伯兄弟產業的東南部,那裡的位置更好。那除了不是夢中指定的地點外,斐理伯兄弟也無意出售。) 雖然如此,鮑思高神父開始透過通訊,為建造新聖堂尋求幫助 (這聖堂可以提供給華道角的居民以及祈禱院的眾多浮生一個欽崇天主的地方)。稍後,透過一位朋友的幫助 (多爾多尼先生),羅思米尼會士同意出售,並在 1863410 日達成協意。鮑思高神父終於得回了那塊地。

 

鮑思高神父立即請了幾位建築師呈交初步圖樣,最後選定了史畢茲亞則師負責繪畫圖則。他的指示是聖堂要大及宏偉。史畢茲亞設計了一所該地容納量最大的聖堂:一座拉丁十字形的建築物 156 X 114 (48 X 35 ),聖堂的主體闊 37.5 (11.5)。上述的面積並非特別大,只不過當時的人認為太大了。鮑思高神父心目中要一座更大的聖堂,但聖堂北面卻受制於渣迪尼亞拉街,否則便會侵佔了市政府的土地,而南面則限於葛多楞各街 (後來與市政府取得協議,1886 年重新設計並拉直了葛多楞各街) 十字形聖堂的左臂牆闖入了修院的私家地內。(18648 月,鮑思高神父向修院買了所需的一片土地。) 在對面,聖堂幾乎踏入了哥利亞思高的產業。(這產業在 1874 年才購得,隨後將哥氏的房屋拆卸。)

 

鮑思高神父首先向市政府申請了建築准許,然後委任承建商蒲切底先生建造,則師史畢茲亞義務監工。1863 年秋開始挖土,直至 1864 3 月完成挖土工程。18644 月,鮑思高神父親自走到地底,放下第一塊基石。建築工程隨即開始。就在這時,發生了鮑思高神父把錢袋倒向蒲切底先生的手裡時,裡面只掉下八個銅元的拮据事情。

 

1865 年正月,鮑思高神父經過悠長的協商才得到比利沙太太的同意,為她的房屋建造新的入口。渣迪尼亞拉街終於封閉了而成為祈禱院的產業。

 

1865 4 27 日,蘇沙主教替代不能出席的卡沙拉主教蒞臨主持祝聖及奠基禮。出席的還有亞密底奧理子、奧斯達公爵、市長及其他要人。在這個場合裡,鮑思高神父懇請市政府考慮重新規劃葛多楞各街 (那時只是一條小徑),使建築物對稱及在聖堂前面騰出更多的空地。這工程至 18662 月才進行。

 

奠基禮後,工程全速進行。至 1865 年底,整座建築物都蓋上屋頂 (除了大堂圓頂外)。此時經費已經用光,鮑思高神父也盡了一切努力。他開始向人懇求建築材料,而不是金錢。他的經濟拮据,這迫使他改變原先的計劃,決定只造一個簡單的圓形上蓋來代替大圓頂,但承建商蒲切底及沙維奧神父故意把工程延長一個月,希望圓頂能依原來的設計建造。突破終於來臨,一位銀行家高達先生因鮑思高神父治好了他的病,概允資助經費,直至圓頂建成為止。這時期的經濟困難,說明了為甚麼只建造一個而不是兩個圓頂,同時是缺少頂塔的。這也說明了為甚麼壁畫上的油漆日久損蝕,這是因為保護不足。( 1890 - 91 年重修時,請了畫師羅利尼重修圓頂的壁畫。建築師加沙里呈交了一個設計,重建相對稱的圓頂及頂塔,但因為經濟問題而沒有施行。)

 

1866 年夏天,圓頂及全座建築物均告完成。在 9 23 日,年輕的法沙底侯爵與鮑思高神父一起攀上屋頂,放置最後的一塊磚石。

 

1867 5 月,聖母的銅像被安放在圓頂的頂尖上。這銅像是恩人基里奧先生及夫人送出禮物,基里奧夫人又出錢為銅像鍍金。杜林市的總主教尼德祿主持祝聖禮。總領天使彌額爾和嘉俾厄爾的石像也在此時安放在塔頂上。

 

18685 月,聖堂的內部裝修也告完成。圓頂距離地面 130 (40)。牆壁塗上簡單的灰泥及由漆。內部藝術性和裝飾性的項目如下:() 巨型的聖母進教之佑的畫像鑲嵌在正祭台上。畫像是由鮑思高神父詳細描述,畫家羅倫穌尼繪畫。這幅畫至今仍控制了整座聖堂的氣氛。() 五座雲石祭台,以雲台作欄杆及配上精工鑲嵌的裝飾:正祭台全用雲石造成,左邊有聖若瑟祭台 (1874 年鑲上羅倫穌尼的聖若瑟畫像),右邊是聖伯多祿祭台,上有加加奴的聖伯多祿畫像。在入口左邊的小堂內,祭台上原供奉著耶穌聖心和聖母聖心的畫像,是布來迪畫的,但後來以雷霍畫的聖方濟沙雷氏的畫像替代 (1893)。這座小堂是杜林市婦女會送出的禮物。1872 年,它再由羅利尼畫上新的壁畫。當這小堂於 1893 重獻給聖方濟沙雷氏時,羅利尼在牆上畫上兩幅聖方濟的畫像。入口右邊的小堂就是杜林市殉道者的地點,祭台及畫像是供奉聖亞納的 (羅馬畢地活利奧伯爵夫人謝恩送出的禮物)1896 年,聖畫像被雷霍畫的殉道聖人所代替。() 精雕的大門和入口,及講道台,都是由則師史畢茲亞設計。() 入口上面的歌詠梯級是兩層的,由兩根柱子支撑著,可以容納三百名歌詠團員,這是由著名木匠賈保底所造和捐送的。() 大風琴是由凌家迪所造。1891 年修葺,1907 年重建。

 

18685 21 日,為五個大鐘祝聖,並吊升到鐘樓上 (正門的右邊)1870 年再多加了三個大鐘。

 

聖母進教之佑大堂的祝聖禮是在 18686 9 日,由總主教尼德祿主持。米拉培路和冷佐的學生都前來出席盛典。幾個歌詠團唱出賈利哀勞和其他人士的作品。輔祭團在邦佐文尼神父的領導下,令禮儀生色不少。(邦佐文尼神父死於 18686 17 日,即八日慶期的最後一天。) 鮑思高神父親自在公教刊物寫了「紀念聖母進教之佑的盛典」一文,講述當日的盛況 (公教刊物十六 1868 11 月及 12 )

 

教宗比約九世在給鮑思高神父的一封答書裡 (1868 9 23 ) 稱這宗頌揚聖母的事件為一個記號,標誌著神聖的保護,抵抗那些仇恨天主教的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