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神父經驗中的教育與預防(一)  ~張冠榮修士 ~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27 期,1995 年

 

前言

 

一八七九年,杜林市監獄設備的主管想研究慈幼會的教育系統,計劃為該市的青年懲教所訂定規條。他把自己的觀感刊登在一份監獄日誌內。他寫作時,特別以冷佐的慈幼學校作為參照:

 

整個環境都是平靜和愉快的,你可以設想到我當時的感受,數小時前,我還身在「青年教導所」,看著它森嚴的鐵閂和一隊隊的警衛。鮑思高神父的機構並不立基於恐懼。一個年輕的修士能夠獨自照管一大群學生。比課室上課還要優先的,是熱熱切切的內心教育。其中一些修士教師非任何天才,但他們都是具有動人的儀表和良好的道德訓練。他們在兒童中經常的臨在,對兒童產生了很大的向善作用。青年善於模仿,而在鮑思高神父的學校裡,有著極佳的模範給他們效法。這解釋了他所有的優良成績。(鮑思高傳記 XIV, 274)

 

在近代的討論中,鮑思高神父的教育法不但得到廣泛的贊同,同時也被認為符合今日問題青年的需要。(鮑思高神父稱他們為「貧苦及被遺棄的青年」,今日稱為「邊緣青年」或「有危險的青年」。) 人們認為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可應用於工業社會及後工業社會,甚至已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此教育法中的「預防」特性。

 

歷史構成的因素

 

為了明白這個教育方法以及它能適應時代,我們要考慮到影響了鮑思高神父終身獻身於問題青年人工作的歷史因素 (文化、政治、宗教……),以及引發完成這套週詳教育系統的背景。預防教育法,即鮑思高神父認為教育應採用的方法,是他對教育問題一生反省的結果。歷史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鮑思高神父從事教育及長期獻身工作的多元化環境;() 鮑思高神父的性格,以及他初期助手的性格;() 當時的文化背景影響了他的想法以及他從事教育工作的做法;() 在鮑思高神父生命的不同階段中的青年實況,以及他從這些實況中所看到的潛在機會;() 秉承慈幼會教育傳統的機構,以及塑造慈幼會教育意識的歷史事跡。

 

() 多元化的環境

 

我們可以察覺到鮑思高神父對教育的方法,是經了不停的發展及改良的。由華道角祈禱院草創伊始;發展至世界性對問題青年的工作,由歐洲擴至南美洲。

(1) 第一批受惠者是杜林市的青年囚犯,城市北部近郊的青年移民和中下階層工人 (無產階) 的子弟,這些工人曾促進了比哀蒙的工業化。(2) 然而鮑思高神父以他敏銳的觸覺,認識到他所遇到的各類青年的問題,而他所作的各樣回應都是令人讚嘆。(3) 因此,他的教育計劃及方法,發展得更為複雜 從實際常識出發,由一般歐洲農村家庭模式中傳統的意念,發展至一套合乎城市、工業化社會的方式,最後達至適合不同的文化和傳統。

我們從鮑思高神父的身上,看到這種彈性和適應性的原因。雖然他有著保守的宗教、政治和社會觀,但在實際工作上,我們看到他不可思議地適應著宗教、政治和社會的變化;我們看到他持久不懈的努力,在新環境中尋找可能做的事;我們看到他不停地思慮,提升他早期的地域主義,發展一套全球合用的服務青年的方法。在這裡,我們應說的不是一套「預防教育法」,而是多套「預防教育法」,因為鮑思高神父按著時代的需要實施他的教育法,不論是非正規、非機構性的節日的祈禱院或更有組織性的寄宿學校;不論他的工作是群體性或個別性的;不論他是為較下階層的工人或中等階級的青年,或為「犯罪」的青年;不論是處理歐洲或南美洲的青年問題。

 

因此,預防教育法的形成,是透過許多不同的教育經驗而漸漸累積而成的。其中有一組織核心意念及執行原則,這些也隨著日新月異及更形複雜的環境而加以改進。他在一八七七年介紹預防教育法的一篇短文,只是他一次偶然的、臨時的、及有限的思想綜合。他心中一個全備的教育體系還在發展之中,以及用實際經驗來測試,但他卻從來沒有坐下來完整及有系統地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