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神父經驗中的教育與預防(三)  ~張冠榮修士 ~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29 期,1995 年

 

() 在鮑思高神父生命的不同階段中的青年實況,以及他從這些實況中看到的潛在機會

 

鮑思高神父的教育系統一直在發展著,並隨著青年的環境不停地轉化,加添更多的意義。也在社會、政治、文化的轉變中,看到自己在其中所有的潛在機會。慈幼學家把鮑思高神父的一生,分成為四個階段,反映出四種青年的不同形象,也反映出他不停地籌措推進展的教育計劃。 

1. 危險青年的形象 一八四一至一八四七年期間,鮑思高神父在「危險」青年中工作,他們對社會秩序及治安構成危害。在這一階段中,鮑思高神父視教育為一種預防危險青年,可能對社會造成傷害。在這種看法下,青年是教育的對象,但他們並不是自我解放程序的立體。

2. 邊緣青年的形象 一八四八至一八五九年期間,在自由改革及漸進的社會俗化的環境中,鮑思高神父眼見青年在邊緣情況中,而教育則是一種防禦程序,用來抵抗一個道德上及宗教上對他們越來越有害的社會。

3. 重生的青年為重生社會的形象 一八六零至一八七五年期間,面對著一個無可挽救,俗化了的社會,鮑思高神父把社會恢復為基督型態的希望。現在的重點是更生社會,他視教育為重生青年的程序。重生了的青年,又可以變成重生社會的力量。

4. 青年為重建普世的形象 一八七五至一八八八年期間,鮑思高神父看到社會腐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球的青年都有危險。他看到西方社會變得更為俗化。由於工業的興起,引來勞工問題以及殖民主義的抬頭。一八七五年,第一批慈幼傳教士的誕生,即意味著典型的慈幼會在全球的宗徒工作,尤以青年為對象 (請參看有關傳教的夢)。青年成為一種普世的類別,以更生全球的社會,而預防教育法則是達致這個目的之教育工具。

() 塑造慈幼會教育意識的歷史事跡及其教育傳統

 

最後,若干慈幼會內在或外在的事件,產生了對慈幼會教育法將要確立的意識,造成了理論上的鋪陳。雖然這還不是一個定義式的系統,但至少也是一個表達出來的、有組織的教育計劃。在一八七七年首次見到這教育法的理論描寫。在此之前預防教育法只是在實行的階段的。寫下來後,這教育法變成為正式認可的方法,且被視為由鮑思高神父創立的傳統。慈幼會會士說這是「我們的」教育法,不少著作亦嘗試把鮑思高神父及其初期跟隨者,關於教育及預防的方法,更有組織地寫下來。

 

以下的事件,幫助了慈幼會會士意識到他們是肩負著一個教育傳統和方法,亦因而引起其他人士的注目。

(1) 在成立祈禱院後,又創辦了一系列不同種類的「事業」,這些「事業」包括需要準確的方針來指導教育的計劃 如學校、宿舍、寄宿學校、修院、傳教工作等等。

(2) 建立了兩個修會和慈幼協進會,來繼續教育工作,鮑思高神父想交給他們一份完備的教育傳統。

(3) 在全歐洲出版有關鮑思高神父及他的工作著述。這樣向大眾介紹鮑思高神父是一個嶄新而有組織的教育法的創始人或推動人。這樣的共識,增強了鮑思高神父自己的信念。雖然鮑思高神父的理論著述並未能充份表達出這個系統,然而他和他的合作者所履行的預防教育法卻有著普遍的價值,可以為解決全球青年問題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案。

(4) 慈幼會士在世界各地有系統地使用著鮑思高神父的方法,就算是鮑思高神父在生時,也證實他的信念,證明了慈幼會的教育法是建立在一個有效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