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  ~ 韓大輝 ~

 

1. 誰是『偷心賊』?---引言

「請容我向您們嚴正申明一件事,希望您們都不會見怪,我說!你們都是盜賊,我沒有說錯,而且還要再說一遍,你們偷去了我的一切……。你們以二百隻友誼之手所簽署的一封信已偷去了我整個的心,我已一無所有,只剩下一個熱切的意願,就是在主內去愛 我們……」。*這是鮑思高神父寫給他的青年的一封信;筆調俏皮、活潑、清新、感人。信中雖指明這些青年人是偷心賊,但同時又顯出鮑思高的偷心術更是技高一籌。他常勉勵他的神子說:「培育是件關乎心的事」。的確,他的第一座『慶禮院』(Oratorio 近譯青年中心)的經驗告訴我們,培育是心的歷程,心的事業,心的學間,必須使「天主進入青年的心中,不僅是經由聖堂,也要經由課堂、工場、戲台、操場......」。心是啟動全人的關鍵,心是天主接觸人的地方,心在青年時是需要培育的,心是要輕輕地,柔和地『回來』的,然後讓天主的恩寵將它美化。

本文想將慈幼會培育青少年的特色簡單地與大家分享。我們可從三方面去描寫,就是培育的目標、基礎和過程。

2. 「只要你們是青年……」---目標

鮑思高神父因響慕聖方濟沙雷氏(Saint Francis of Sales)的溫良和熱心,而命名他所創立的男修會為 Salesians,中文的翻譯是取自『敬老慈幼』的後半部,著重了這修會對青年的神聖使命,就是將天主的愛顯示給他們。鮑聖蒙召時,就慷慨地為青年付出一切:「我為你們操心,為你們工作,為你們活著,也樂意為你們捨掉性命」。他的神子亦以他為榜樣:「只要你們是青年,我便萬分的愛你們」。

我們可將慈幼會培育的目標化作兩個問題看。第一,誰是培育的對象?第二,培育他們成為怎樣的人?對象當然是指青年,更好說是指 11 17 歲的少年和 18 25 歲的青年。正如會祖一樣,慈幼會特別關懷「貧苦、無告、處於危境的青年」。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最高目標使人相似號稱為完人的基督」(會憲 31)。

『愛青年」是慈幼會聖召的特恩;而『全面發展』的培育觀是受到聖方濟沙雷氏的人文精神所薰陶的;換言之,是從人各方面的特性去整合基督徒的理想。這並不降低理想的超然和高尚,而是使一個超然和高尚的理想變得更平民化、大眾化和成為每一日的生活經驗。沙雷氏深信:「人的心會由衷自如地萌出對天主的愛慕」(論天主的愛 I,7),秘訣是在動人心內這份豐厚的潛能。在今日知識膨脹的時代裡,人對這份潛能有更深、更闊的體會。若要使人成為人,就要多發揮這份潛能。另一方面基督徒的理想是來自聖經的啟示;是指耶穌基督雖是貴為天主子,但卻甘願成為人,透過人的生活經驗變成了最完美的人;為此,『使人更成為人』就是『使人相似基督』。

無怪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亦稱許慈幼會在培育青少年時能揉合了『培植人性』和『基督的福音』,二者相輔相成,而相得益彰。這就是鮑聖要其神子栽培『良好公民與熱心教友』的初衷。在不同的璟境中,他們要輔導青少年追求真理,並養成自主負責的性格。首先是使他們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解決,自立謀生,然後是懂得在自身的文化中接納和嚮慕真正的價值,懂得與人交往,關心社會,共創和平與正義的群體生活,將來得到天國的賞報。

3. 牧者的愛心基礎

鮑聖在早期華道角的慶禮院(即母院)奠立了一個極寶貴的牧民培育經驗。在那裡無家可歸的青少年找到了溫暖的家,找到了向他宣講的教會,學到了人生的知識,大家歡樂地生活。他體會到施教者要有一個熱愛青少年的心,就像基督的牧者愛心,特別 鍾愛幼小及貧苦者。這牧者愛心是培育者的原動力,使他們透過不同的培育行動,以理智和信仰為根基,能觸及青少年心靈深處而影響他們。鮑聖稱為一『神聖的經驗』或『預防教育法』。他又寫道:「預防教育是完全依據保祿的話:愛是含忍的、慈祥的、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他還用了三個名詞來表達這以牧者愛心來實施的預防育法,就是『理智、宗教和親切的愛』。

3.1 理智

依照基督徒傳統對人性的了解,它是指人格、良心、智能、自由、人性、文化、工作、群居及各種為人邁向基督完滿的人格時所需具備的條件和價值。從方法上看,理智該是循步建立起來;事實上,鮑聖用深刻而簡單的字句如:求學、喜樂、虔誠、勞動、忠厚等表達這些培育的目標,務使受培育者懂得建立生命和工作的動機、嚮慕和接納真正的價值,能將歷史可變的成份揉合在本質不變的成份裡,創造未來,尋得人生樂趣與幸福。當然在今日科學與文化的進展中,人對自身的認識更多元化;為此,培育者尤須留意時代徵兆,辨認目前出現的、吸引青少年的價值,如:和平、正義、自由、交流和分享、提高婦女地位、團結一致、生態環境等等。

3.2 宗教

若培育最高的目標是使人相似基督,那麼培育的基礎須有信仰的成份。信仰是指接受耶穌基督所宣講的新人的理想作為生活中心,同時是從祂那裡得到力量才達到這超然目標。從生活態度看,宗教信仰不是盲從,而是人理性的抉擇,為依照上天啟發的方式去體驗恩寵的親臨,基本是一種恭聽、融洽和順從等。培育是一種活生生的傳遞,而信仰本身是有一份感染力,就好像一支蠟燭接近已燃點著的蠟燭時,也會燃燒起來。同樣青少年們因著接近培育者已有的信仰,也會燃起自己信仰的火焰。當然這火焰歸根究底是來自那降生的聖言,祂進入了世界,擴散光和熱,消除黑暗與冰冷。培育者首先要肯定基督和祂的福音必會照明我們的人生觀,重要的是喚醒人心,邀請他們去接觸基督。在這方面,慈幼會有三個培育的重點:第一是為青少年祈禱,第二是用最吸引的方法將天主愛人的美妙和偉大灌輸給他們,第三是與他們一起祈禱、頌讚和感謝天主。一切都來得單純自如,直指人心,愉快流暢、活潑創新,務求肯定青少年的存在價值,使其每日的善行都能轉化為祈禱。

在成長中,人不免會有差錯。故此感恩、讚頌之餘,尚需要懂得求恕、修和。為此,鮑聖常以聖體和修和聖事作為培育的支柱。同時他推崇教會的共融,以聖母為信仰的德範,困難中的助佑及希望的泉源;最後以擁護教宗作為建立教會的一個途徑。

3.3 親切的愛

這可說是慈幼會會士特有的神恩和第四個聖願。青少年最早嚐到的快樂就是『被愛』的感覺;他們若不能被愛,其成長必有很大的欠缺。愛是具有很大的轉化力,不過「愛青年仍不夠,也要使他們知道被愛」。『親切』正是要達到這個目的的主要條件。讓我們剖析一下個中的內容:

.接待少年的態度

首先是要效法聖方濟沙雷氏的溫良和善:一羹匙的蜜糖比一桶酸醋能吸引更多蒼蠅。鮑聖的秘訣是「要愛青少年所喜愛的」,如運動、旅行、音樂、戲劇等等,總之要有「為一切人成為一切」的精神。要多用點時間與他們一起,『臨在』是施展感染力的有效途徑,同時可在他們中製造歡樂氣氛,使他們感到『聖德就是在喜樂中侍奉上主』。與他們多交談,結成朋友,共同籌劃將來的生活;私下交談或一句耳邊語也會使人更覺受到關注。縱使是要懲罰或表示不滿時,也可以『減少親善』的方法來做,當然這是需要很大的忍耐。

.融匯慈父、長兄及好友的角色

作為『慈父」就是以『家庭精神』來組團體的生活,以審慎、明智的態度指導青少年做人和行善的準則,溫和而堅決糾正他們的錯誤或譴責他們,若培育者是位神父,那麼更能以『宣講』培育良心,加強他們對家庭、社會和政治的意識,對性方面使他們趨向成熟的看法和操守;以『禮儀慶典』使他們更體會天主的親臨。『長兄』的角色是要使青少年在培育的道途上得到一份安全感和信賴,因為隨時隨地都有一位『大哥哥』在旁一起面對困難和挑戰,這樣在其身心的成長過程中能有一個榜樣,發展他們判斷和適應的能力。『好友』是要求培育者『走下講台』,與青少年打成一片和建立深切的人際關係。鮑聖不斷提醒神子:「想盡方法使你被愛」,「使與你交談的人都變成朋友」,「使與你接觸的人,在離去時多一份溫馨」。

青春不單是一個過渡期而已,而是恩寵的時刻。青春不能埋沒,而該要活得玲瓏透徹。青少年在這時期充滿活潑的朝氣,正準備整頓每人的生活世界,很多事情引起他們的感受和反省,喜歡作白日夢,探索自己的情懷,塑造日後的理想,卻往往受到成長中種種問題的困擾,這時候出現一位『慈父、長兄、好友』同步而行,豈非人生一大幸事。

4. 愛心交易所過程

慈幼會培育的意念是建基在心與心的接觸和溝通。1841 年鮑聖就以一課要理講授開始了這事業。要理講授源於希臘文,字面是『迴響』的意思。所迴響的當然是指天主對人的愛:「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若3:l6)。聖奧斯定將之形容為『奇妙的交易』:「天主子變成了人,使人能變成天主的子女」。不但每個人能接收這個訊息,而且有機會做這個『交易』。慈幼會的培育就是加強青少年的『接收力』,同時製造一個充滿歡樂、家庭精神的場所(學校、青年中心、本堂、宿舍等等)使他們能逐步投入這項『交易』。為此,整個培育過程,不論在操場、工房、課堂、聖堂、戲台、旅行等,每一個機會,每一個環節,都旨在構成一個大『迴響』:「天主在愛你」;而每一個事業或機構都是『愛心交易所』。現在我們可列出幾個過程上的重點:

4.1 宣告耶穌

嚴格來說,信仰是指人接受耶穌基督和祂的喜訊。可是很多尚未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基本上已接受和生活了祂的訊息,因為「一切是藉著祂而造成的」(若1:3)。在不同的文化中,已有很多優良的傳統使人去生活一些宗教的真理,如:人渴求正義與和平;今生的信守,會得到賞報;人渴求慈悲、幸福等等。青少年心智雖未成熟,但其實也嚮慕著這些尚未懂得表達的價值。慈幼會會士在陪伴其成長的道途上,便會向他們推介有關基督的道理,使他們能與復活的主相遇,在祂及祂的福音內找到人生最高的意義,因而長成為新人。

4.2 參與教會

人有社會的特性,但仍須學習群居共融。教會既是基督的妙身便會助人在共融中按基督的圓滿成長;故此培育青少年逐步投入教會生活的經驗是必然的一環。慈幼會傳統上極推行一切以關社和使徒工作為宗旨的各類善會及組織。這些團體經驗會加深青少年的責任感,甘願付出屬於他們的、而又不能由別人替代的貢獻,來改善世界和建設教會,邁向人類大家庭的理想。同時透過這些活動、組織,青少年會逐漸變成使徒。事實上,慈幼會裡很多青少年尚未領洗時已發揮了『酵母』的作用;很多校友則在堂區內成為活躍份子。

4.3 導入禮儀生活

禮儀乃是基督徒生活的頂峰和泉源。對教外的人來說有時也會激發他們的宗教情操,帶有教育意味。從慶典的角度去看,禮儀是充滿神聖標記的靈性世界,可提昇人與神 「交易」的事實和方式。為能達到實際效益,要讓青少年有一種最低基本的接受在那裡信仰可開始萌芽。為此慈幼會的培育是著重『導入』的工作,即是解釋,並透過隆重、創新、喜慶的方式而引起他們的興趣。其實 Oratorio 的中譯是『禮院』正說明在這地方,祈禱和禮儀可變成一件值得慶祝歡樂的事。同時我們要注意禮儀年本身也擁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在紀念基督不同的奧蹟,在不同的時期,可製造一種氣氛,讓人生活心底裡的原始宗教情操,如對生命之渴求,對上天的感謝,未來幸福的期待,與天、與人的修和,求恩、……等等。此外這可使他們體驗到,只有與神做『交易』才是件幸福的事。為尚未奉教的青少年,導入禮儀的目標就是入門聖事,而奉了教的就須以『聖體』和『修和』作為培育的支柱。

4.4 聖召輔導

人的生命既是恩賜,其目的就是回應天主的召叫。培育青少年不能不替他們作這準備,故此邀請他們認識聖經,日益將福音的理想作為生活的中心,從而發揮他們做誠實公民,和熱心教友的聖召。每個慈幼會的團體都旨在提供一個培育氣氛:喜樂、平和、家庭精神等。它們都是為發掘和找出聖召路向的園地。當然,聖召包括不同的種類:在俗、修道、鐸職等。回應主召是人追求完滿,得到生命提昇的途徑,同時也是人與神合作的美果,而這美果也就是慈幼會培育工作的驗證。

5. 愛心的可貴 --- 小結

現代人的生活受到所謂的『科學精神』的影響很大,每樣事業都推崇理性的尋求、行動、驗證、企業化、數量、效率、出產、統一化、著重專業質素等。這種文明已使青少年的培育隱伏著一種玄機。培育下一代往往是暗地裡令人去履行某種職務,甚至將人格屈就於一些政治、經濟、或某種意識型態的目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向聯合國文教會說過:「現代的文明,強迫人服從一系列只顧外表的『命令』(Imperatives)。傳達『命令』者是以發展和進步的原則為理由。例來說,他們傳達拋棄和毀滅生命的『命令』來取代尊重生命的重責,傳達盡量滿足性慾的『命令』來取代夫妻雙方負責融合的愛情,傳達以服裝時髦、只憑主觀和快速成功為先的『命令』來取代以行為真實無偽為先的原則」。

為抗衡這些現象,在培育青少年時應著重他們的心和那裡隱伏的潛能。而『親切的愛」是很直接、單純的方法觸動人心,使青少年心底的期望(對生命、愛情、自由、喜樂、人性之提昇、未來等)能逐一舒展和實現。

 

*有方括號「」的引述句或『』原為意文共十九冊;這裡沒有詳細引述出處,免得閱讀時太沉重。

 

(本文刊登於《神思》•第 1 期,198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