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瑪利亞‧瑪沙利羅修女

maria-domenica-mazzarello

出生地:
意大利
亞歷山大利亞
摩爾尼斯鎮

出生日期:
1837年5月9日

去世日期:
1881年5月14日

享年:
44歲

身份:
修女、母佑會協創會祖

榮列真福品日期:
1938年11月20日

榮列聖品日期:
1951年6月24日

瞻禮日:
5月13日

聖瑪沙利羅修女

母佑會的共同創辦人

聖瑪利亞‧瑪沙利羅修女
Saint Sr. Mary Dominic Mazzarello
(1837-1881)

家庭生活

早年生活

若瑟•瑪沙利羅(Joesph Mazzarello)與瑪利亞•卡爾諾 (MariaxCalcagno)這對虔誠夫婦居於意大利北部的摩爾尼斯(Mornese)。他們是樸實的農民和熱心的基督徒,育有七名孩子,長女瑪利亞•道明 (Maria Dominic)生於一八三七年五月九日,並在同日受洗。瑪利亞在鄉村的寧靜環境中長大,獲得父母的悉心照料,遺傳了父親的精明及母親的熱誠、機智和活潑。她秉承父母的堅 強信德,使生命豐盛,把一切交給天主。她向父母學習教會要理,亦樂於讓母親牽著小手,伴隨雙親到聖堂去。瑪利亞在年幼時已開始參加主日學及接受信仰培育,總能快捷 清晰地回答神父的提問。她沒有被同班裡的其他男孩子嚇怕,更宣告說:「我不怕他們,我必打敗他們。」結果,她付諸實行,贏得眾人羡慕的頭獎。

克服自戀

瑪利亞的謙遜和高尚品德並非與生俱來。她須奮力在成聖的崎嶇道路上邁進。舉例說,每當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她需要極力控制自己,才不會作出過激的反應,但旁人不難察 覺她面有怒容,並因壓抑自己而全身發抖。瑪利亞曾經很自負,總想盡顯自己高佻的美態,喜歡仔細配搭衣服,也重視鞋面是否光亮。她並不認為辦告解是件輕鬆的事,曾長 時間抗拒告解。然而,瞭解這個奇妙聖事的力量和功效後,她決定不計代價地徹底改過。

深愛耶穌

瑪利亞約在十歲時初領聖體。從此,沒有這生命之糧,她便無法生活。她每天徒步行走四十五分鐘參與感恩祭和領聖體,風雨不改。為了不妨礙農田工作,她清早便起床前往 聖堂,經常在聖堂開門前已經抵達,更曾在凌晨二時便到達了。她在一八四九年九月三十日領堅振。

少女時代的瑪沙利羅活潑好動,堅決果斷。無論在葡萄園或是家裡,她都努力工作。安琪莉嘉‧科默修女(Sr. Angelica Como)說:「葡萄園的男人都不喜歡靠近她,以免顯得不及她能幹。」根據馬利奧(Maglio)所述,他在葡萄園幹活時,看見她常在休息期間跪下祈禱。她願意以犧牲、棄 絕和克盡本分的精神面對刻板疲累的工作。此外,她時刻力求與天主結合,擺脫世俗。她母親見證說:「她年青時充滿喜樂、活力和熱誠,但很努力克制怒氣。她很喜歡各項 敬禮,而遠避世俗的消遣。」安琪拉‧瑪沙利羅(Angela Mazzarello)憶述她在摩爾尼斯生活時,看見瑪利亞每天都領聖體。她稱讚瑪利亞具有深度的神修和奉獻精神,並說:「我從沒有發現她任何缺點。反之,看見她和好友佩 妮拉‧瑪沙利羅(Petronilla Mazzarello)充滿熱誠,並聽過她們的規勸後,我總是對朋友說,她倆將會成為聖人。」據說瑪利亞像男人般工作,像天使般祈禱。佩妮拉說瑪利亞有一次領聖體後,立志 終身守貞。有時她無法親身朝拜聖體,便從老遠的農田趕來,聚集姊妹們到一扇朝向聖堂的窗旁祈禱。瑪利亞渴望耶穌聖體,基督的苦難驅策她時刻行善。

無原罪聖母孝女會

發起人貝思諾神父

成立無原罪聖母孝女會的構思來自貝思諾神父(Fr.xDominic Pestarino)。他是摩爾尼斯人,生於一八一七年,於二十二歲晉鐸後服務亞圭(Acqui)教區。貝思諾神父是位熱心的神父,但於一八四九年遭革命黨遣返家鄉摩爾尼 斯,擔任年老本堂神父的助理。他發現當地幾乎沒有人恭敬天主,只有少數人領聖事,而且青年的行徑實在是令人反感。他激發村民的虔敬和熱誠,並竭力服務眾人,尤其照 顧青年。就以一件小事為例:在節日期間的最後數天,他為免青年犯罪,邀請他們到堂區聖堂,自費為他們安排遊戲活動,帶領他們唱歌,讓他們演笑劇,提供茶點。他亦自 費在另一所房子為女孩子安排類似的娛樂活動,由女教師安琪拉‧瑪加諾(Angela Maccagno)負責照料。

一八六二年,貝思諾神父由亞圭乘火車前往亞歷山大(Alessandria)途中,遇上同路的鮑思高神父。鮑聖邀請他探訪華道谷的慶禮院。在華道谷逗留期間,這位 摩爾尼斯神父看見許多勤奮工作的青年,在充滿信仰氣氛的環境下喜樂地從事各種健康活動,留下深刻印象。他對鮑思高神父說:「讓我跟隨你吧。」鮑聖同意了。翌年,貝 思諾神父宣發聖願,但鮑聖希望他留在摩爾尼斯,因為當地需要他。他成為天主的工具,與鮑思高神父合作創立母佑會。自此,貝思諾神父出席所有慈幼會的院長會議。他卒 於一八七四年,享年五十七歲。母佑會正搜集他的資料,希望為他展開列品程序。

瑪利亞加入孝女會

一八五零年,年僅十八歲的瑪加諾在貝思諾神父指導下,決定完全奉獻給天主,同時在俗世生活。她找到一些與她志同道合的女青年,於一八五五年十二月九日成立無原罪聖 母孝女會,而瑪利亞‧瑪沙利羅正是五位創會成員之一。這是一個在俗會,成員與家人同住或在俗世生活,但致力追求基督徒的成全,並為近人的得救熱心工作,且必須按福 音勸諭生活,實踐神貧、服從和貞潔三德,以達致基督徒的成全,但無須正式發願。熱心的副本堂貝思諾神父鼓勵她們,並請瑪加諾草擬會規,其後把會規送交天主忠僕若 瑟‧弗雷迪(Joseph Frassinetti)。他是熱那亞聖莎比娜修會(Prior of Santa Sabina Genoa)的會長,亦為著名神學家,願意協助審閱及修訂會規。一八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貝思諾神父取回經審訂的會規。一八五七年五月二十日,亞圭的康特托主教 (Bishop Modesto Contratto)正式批准成立無原罪聖母孝女會。該會發展迅速,在一八六二年已遍佈意大利各省。當時瑪利亞‧瑪沙利羅年僅十八歲,是最年青的成員。

會規指出:「孝女會由渴望成聖的女青年組成。為了成聖,不僅要履行天主的法律,亦須實踐福音勸諭。她們立志遠避任何明知故犯的小罪,在良心事宜上完全服從神師,並 在會規事宜上服從長上。成員實踐神貧,捨棄她們在世上擁有的任何事物,為光榮天主及造福近人而善用任何資源。」這是一種無須宣發聖願的奉獻生活。她們的工作包括照 顧貧窮的病人,在家裡營造虔敬氣氛,鼓勵別人參與禮儀活動。她們亦照顧遭父母忽視的女孩,幫助她們勤領聖事和參加教理班,並在慶節照顧她們。

雖然瑪利亞‧瑪沙利羅不曾接受正規教育,只認識一些基本的信仰知識和基督徒本分,但她認為自己的使命是教導別人,為別人獻出生命,並指導他們度聖善的生活。她加入 無原罪聖母孝女會十六年。孝女會成員在每個主日聚會,按她們採納的生活規範省察過去一週所犯的罪。佩妮拉‧瑪沙利羅修女憶述,當她聽到瑪利亞告罪時,實在深受感 動。她完全投入,且每次在聚會中發言,只是為了謙卑地自我譴責。有一次,她愁眉苦臉,悲傷地承認說:「我今天有十五分鐘沒有思慕天主。」在慶節舉行的隆重感恩祭結 束後,母親們五人一組,與一位孝女會成員聚會。她們都喜歡選擇瑪利亞,因為她比其他人更能夠激發她們對天主的愛,並鼓勵她們履行基督徒的本分。

照顧患病的叔叔和堂兄弟姊妹

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二年期間,傷寒在亞歷山大區肆虐。當年傷寒仍是不治之症,患者往往遭人遺棄不顧。瑪沙利羅家族部分成員(若瑟的兄弟一家)亦成為疫症肆虐下的首批 受害者,起初是婦女染病,其後是孩子;數日後,父親和長子亦已垂危。貝思諾神父探訪他們後,發現他們一家急需援助,便到他們父親的兄弟若瑟家裡,派當時二十三歲的 瑪利亞照顧他們。他對瑪利亞說:「你叔叔家裡有兩個人快死了,你願意幫幫他們嗎?」瑪利亞聽了,沉默良久,她也感到害怕,但最終說:「雖然我肯定自己也會染病, 但只要父親不反對,我就去 吧。」她父親是善良的基督徒,讓瑪利亞去了。她到叔叔家裡,打掃清理,為他們預備食物和藥品。可是,病人痊癒後,瑪利亞卻染上傷寒,很快變得消瘦蒼白。醫生以為她活不成 了,但她死期未至,尚有許多工作要待她完成。她祈求說:「我的天主,若祢恩賜我多活數年,就讓所有人都忘掉我,只有你記得我就夠了。」不久,她康復過來,但無法回 復昔日的體力,因為疾病嚴重損害了她原本壯健的體質。

蒙召成為教育家

創新的構想

她病癒後,已無法在農田工作,而逐漸形成一個構思:「何不學做裁縫?學成後,我可教年青女孩做裁縫,並向她們講授教會的道理,幫助她們到天國。」這時,她在神視中 看見一座高樓,有很多修女與女孩嬉戲,有一把清晰的聲音說:「我把她們交託給你。」她把這事告訴貝思諾神父,但他說:「這不過是你想像出來的!別放在心上,也別告 訴任何人!」儘管神父的話使她氣餒,但她越發惦念那些貧窮的女孩,希望造福她們。瑪利亞將這想法告訴佩妮拉‧瑪沙利羅,獲得她和應,她更補充說:「可是,我們的宗 旨是教她們認識和敬愛天主,造福她們,讓她們免受傷害。」數日後,她們獲得貝思諾神父及父母的同意,模糊的構思逐漸落實。她們開始跟華倫亭‧坎皮 (Valentine Campi)學習製衣,在六個月內學成。

貧苦女孩的裁縫店及收容所

瑪利亞與佩妮拉學成後,於一九六二年六月在瑪利亞的家裡開設一間小型裁縫店,並於翌年遷往瑪加諾的家。瑪利亞教導貧苦女孩裁剪、縫紉和修補衣物,不僅指導她們的 手,也指導她們的心。她規勸她們說:「應讓每一針成為敬愛天主的行動。」

她們在物色穩定的地點,希望投身社會服務,並以團體方式生活。一八六三年冬季的某天,孝女會成員剛返抵裁縫店,便聽到有人叩門。開門一看,原來是個小販帶著兩個小 女孩,大的八歲,小的六歲。孝女會收留了她們。如此,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工場亦成為貧苦孩子的收容所。

其後,瑪沙利羅為照顧女青年,離開家庭,獨自生活。雖然她父親也是虔誠的信友,但也感到不悅,因為她在家裡仍可幫忙幹活。然而,她已決定守貞侍奉天主,並考慮修 道。不久,她們收留的孤女越來越多,瑪利亞及佩妮拉須向鄰居求助。兩位瑪沙利羅收容貧苦孤女的消息傳開了,許多人向她們送上木柴、毛毯及小麥,亦有人把無家可歸的 孩子送來這裡。她們很快便收容了七個孩子。瑪利亞教她們要理和裁縫工藝。在開始工作前,她們都會誦唸一遍聖母經。每當鐘樓響起鐘聲,瑪利亞就會對這些女孩說:「世 上的一小時過去了,到天國去也近了一小時。」

女孩進入工場時,必須誦唸:「願耶穌居於我心,聖母瑪利亞吾等之希望永受讚美……聖若瑟吾等之護佑永受讚美。」佳琳‧瑪沙利羅 (Catherine Mazzrello) 亦是當時的學徒,她憶述這個莊嚴程序:「所有人進入裁縫工場時,必須說『早安,願耶穌基督受讚美!』然後跪在聖母像前唸一遍聖母經。」誦唸玫瑰經時,瑪利亞有時不用她們唸 「聖母經」,改為「童貞瑪利亞,基督之母,求助我等成聖」。

不久,瑪利亞的姊妹斐麗清(Felicina)及其他女青年也加入這個組織,成立團體。瑪利亞負責管理裁縫學校,歷時十載。一八六七年,工場由瑪加諾的家遷往貝思 諾神父提供的房子,位於堂區聖堂的廣場。女孩子們可在上課前及中午到聖堂朝拜聖體。瑪利亞建議她們以聖母為潔德的模範。她每天向她們誦讀一篇靈修讀物,詠唱讚美 詩,然後靜默片刻。在工作時,每當鐘聲響起,她們都誦念「聖母經」,瑪利亞也提醒她們: 「世上的一小時過去了。」她糾正她們時態度嚴肅,但很快回復從容和友善。每週六晚,她也勸導她們辦告解,作為翌日領聖體的準備。瑪利亞亦在每個主日出外尋找其他村女,逐漸 發展為一間青年中心。在慶節時,這對好友聚集女孩,帶領她們參加教會活動,讓她們快樂地遊戲和散步。瑪利亞勸告她們,無論身在何方,亦應行為端正。她有時在摩爾尼 斯的祭衣房聚集她們,舉行神修講話,亦教導她們奉獻給無原罪聖母。貝思諾神父亦會前來訓勉她們。

天主讓祂的忠僕經歷痛苦的磨難。瑪利亞最難苦的考驗,就是有些人開始詆毀她。「真看不過她那副裝腔作勢的模樣!」她們說:「她老是犯規。這種女孩離家後,還管起宿 舍來!她遲早就要管遍摩爾尼斯每一個人,甚至貝思諾神父也要聽命於她!」情況越來越壞,以致貝思諾神父亦請瑪利亞回家,由佩妮拉照顧女孩。然而,風暴在一個月後平 息了,瑪利亞終可重返工場。

翌年,團體和平地分為兩組,那些願意與瑪利亞和佩妮拉一起在團體生活的人,住進一所由貝思諾神父提供的房子裡。這所房子位於堂區聖堂附近,設備較好,她們仍然稱為 「無原罪聖母孝女會」。另一組的成員包括安琪拉‧瑪加諾,選擇留在家裡,其後組成「新吳甦樂會」(New Ursulines)。

秉持鮑思高神父的精神

初遇鮑聖

一八六四年十月七日,正值秋季,鮑思高神父與一群青年(包括賈烈勞)外遊,在晚上抵達摩爾尼斯,獲得村民、本堂瓦雷神父(Fr.xValle)、貝思諾神父及民 政官員熱烈歡迎,更安排了樂隊演奏。鮑思高神父經過時,許多人跪在地上請他降福。他們進入聖堂舉行聖體降福,然後共晉晚餐,舉行演唱會、巡遊及輕鬆活潑的音樂表 演。瑪沙利羅久仰鮑思高神父的大名,完全被他吸引。她擠到人群前方,坐在老少男丁當中,聆聽鮑思高神父講話,尤其是他的「晚訓」。有人責備她有失體面,但她答說: 「鮑思高神父是位聖人,我可以感覺到。」最後,鮑思高神父說:「我們全都累了。我的孩子們需要好好休息。明天我們再談吧!」

在鮑思高神父離開摩爾尼斯前,貝思諾神父請他與「無原罪聖母孝女會」的成員會面。她們聚集一起祈禱,瑪沙利羅亦在場。她的言行舉止及十五位成員的服務精神使鮑思高 神父留下深刻印象。貝思諾神父向他介紹瑪利亞為裁縫部的監督。她跪下來,請鮑思高神父降福她和整個團體。鮑思高神父注意到她的內斂、虔敬和德行,且預見她們的前 景。他簡潔地訓勉她們,敦囑她們持守所選的生活及實踐德行。鮑聖在摩爾尼斯共逗留了五天。

標誌鮑思高神父對聖母進教之佑的敬愛

鮑聖的猶豫與決心

早在一八四六年,鮑思高神父便夢見杜林聖方濟沙雷氏青年中心的大門矗立著兩根巨柱,上面刻有「Hinc inde gloria mea」,意即「斯乃余宮室,我榮自茲生」(BM II, 318)。顯然,這是成立慈幼會姊妹修會的第一個暗示。鮑思高神父曾於一八六二年夢見巴羅洛侯爵夫人,問她說:「難道主降臨人世,不是為拯救男女青年嗎?……因此,我必須 確保祂的血不會為兩者白流。」(BM VII, 128-29)一八六九年,鮑思高神父對參與議會的會士說:「若我隨從自己的意向,就不會從事這種使徒工作,但是可敬之士不斷提出請求,若不認真考慮此事,恐怕會妨礙天主 的計劃。」(BM X, 261)。一八七一年的聖母月結束時,鮑聖就服務女青年的建議諮詢議會。最後,他總結說:「好了,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天主願意我們同時照顧男青年和女青年。」(BMxX, 263)。教宗真福碧岳九世對鮑思高神父說:「我考慮過你的計劃,看來既可彰顯天主的光榮,亦對人靈有助益。我認為女修會的主要宗旨應為服務女青年,就像慈幼會會 士服務男青年一樣。」(BM X, 265)

鮑思高神父表示,新修會應稱為「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譯按:中文簡稱為「母佑會」),因為「聖母賜予他特恩,他願意藉這個修會標誌他對聖母永遠的感恩。」(BM X, 265)他認為在一八六四年到摩爾尼斯,並在當地遇見瑪利亞和她的夥伴,都是天主上智的安排,亦希望瑪利亞和她的夥伴成為新修會的核心成員。鮑思高神父深信,他已找到一直 尋找的,絕不會錯過瑪利亞和這個團體。在適當時候,他透過貝思諾神父向她們表達自己的意願。

過了一段日子,鮑思高神父召叫貝思諾神父,向他講述這個計劃。貝思諾神父順從及接受了。會面後,貝思諾神父立即寫下報告,其中寫道:「鮑思高神父闡述說,他渴望平 民家庭的女兒可接受基督徒教育,並指摩爾尼斯是最合適的地方。無原罪聖母孝女會成立後,那些蒙召離開世俗、共同生活的人將成為新修會的首批成員。」塞魯堤 (Cerruti)憶述,鮑思高神父希望這個修會存留下去,作為對聖母永遠的感恩。

貝思諾神父起初感到不安,因為他遇到兩個難題:這批女青年全是良善的基督徒,但她們都不是修女。此外,鮑思高神父打算把高區(Borgo Alto)一所校舍交給她們,作為母佑會的首間會院。村民興建校舍時,原意是用作開辦男校。改變校舍用途將惹起嚴重不滿。可是,鮑思高神父已決意如此。

佩妮拉修女多年後回憶往事說:「貝思諾神父詢問瑪利亞、無原罪聖母孝女會的其他成員和我,我們都準備加入鮑思高神父打算成立的修會,度修道生活。」瑪沙利羅非常高 興,不僅立即接納建議,還游說團體大部分成員奉獻自己,接受鮑思高神父的指導,獻身於貧苦女孩的基督徒教育工作。佩妮拉是在很久以後才接受鮑思高神父的邀請。後 來,另有兩名成員請求瑪利亞和佩妮拉讓她們加入,亦獲貝思諾神父接納。如此,團體成立了。她們教導村內的女孩針黹,並擔任七個小孩的母親,與這些孩子共同生活。

團體生活

經過數年的祈禱、考慮及諮詢後,鮑思高神父終於認真考慮成立服務女青年的女修會,就像他的神子服務男青年一樣。他看中了純樸的「摩爾尼斯孝女會」,並在一八六九年 三月低調地把生活日程及會規交給瑪利亞及佩妮拉,「希望以有規律的方式成立修會和展開工作。一八七零年五月,鮑思高神父與雅各伯‧科斯納神父(Father James Costamagna)到摩爾尼斯參加貝思諾神父的姪兒,若瑟•貝思諾神父(Father Joseph Pestarino)的首祭,在那裡逗留了三天。鮑思高神父藉此機會稍事休息。由於不習慣無所事事,因此他亦視察無原罪聖母孝女會的團體生活,觀察她們是否有效地實踐他的 勸告」(BM X, 259)。結果,他感到非常滿意。

鮑思高神父的原稿經已遺失,但佩妮拉修女仍可概述如下:「根據生活日程,除了工作外,我們須每天清早到堂區聖堂參與感恩祭,進行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的個人祈禱,按 時用膳及消遣,下午閱讀靈修讀物,入夜則誦唸玫瑰經和唱聖歌。其後,她們經常到堂區聖堂與村民一同舉行晚禱,就寢前在床邊誦唸七遍聖母經,紀念聖母七苦。」

「會規亦包括這些建議:時常覺察天主的臨在,常唸短誦,保持溫良、忍耐及和善;注意監管女孩子的言行,讓她們保持忙碌,訓練她們養成純樸、誠懇及虔敬的生活態 度。」(BM X, 259)

鮑思高神父按照聖亞納女修會的會憲為新成立的女修會草擬會規。會規第一條是:「母佑會的宗旨是追求個人成聖,並共同為近人的神益服務,尤其透過為勞動階層的女孩提 供道德和信仰培育。」(BM X, 267)

鮑思高神父修訂會憲,加以增補和審閱,感到滿意後才交給主教審批,終於在一八七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獲得批准(參閱XI, 341)。科斯納神父提醒眾修女,鮑思高神父在會憲獲批准後這樣說:「我向你們保證,若你們保持純樸貧窮,實踐克己,你們的修會將有光明的前途。」(BM XI, 314)

校舍改為會院

當時,摩爾尼斯村民正在高區興建男校。在那個時代,很少女孩子上學讀書。鮑思高神父曾答應,在校舍建成後,他會派出慈幼會會士到此地開辦男校。全體村民都出錢出 力,參與興建工作。

一八七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女修會首個團體遷到摩爾尼斯的高區校舍,村民非常失望,極力反對,因為他們的原意是興建男校而非修女會院。莫朗‧浮爾茲(Morand Wirth)寫道:「村民提出抗議,感到被騙了。因此,母佑會是在誤解和敵意的氣氛下開始的。」有些村民甚至以暴力反抗。修女的父母也遭人非議,因此在街上遇見 女兒也會責難她們。此外,她們還要面對資源貧乏的難題。許多修女也是用繩子綑著木塊當作枕頭,把軟墊讓給孩子。雖然瑪沙利羅反對較年青的修女作此克己,但無法堅持 阻止,因為是她首先想出此法的。

母佑會成立

一八七二年八月五日,在鮑思高神父見證下,首批共十五名修女領受會衣,其中十一位亦宣發初願。亞圭主教若瑟‧斯德拉蒙席(Mgr. Joseph Sciandra)主持儀式,降福她們、授予會衣及接納她們宣發聖願,成為母佑會首批成員,其中包括瑪利亞‧瑪沙利羅。儀式完結後,鮑思高神父對她們說:「我瞭解你們的痛 苦,因為大家都在迫害你們,離棄你們……聖方濟‧亞西西亦曾遭父親深深傷害,比你們更加痛苦……聖經提及一種細小的植物甘松。你們誦讀聖母小日課時唸:「我的甘松 (譯按:思高譯本為『香膏』)已放出清香。」(歌1:11)你們可知道,甘松如何才會散發清香嗎?只有被刴碎後,甘松才會發出香氣……我的女兒,若世界現在折磨你 們,不要難過。鼓起勇氣,保持喜樂吧!只有這樣,你們才可履行新的使命。」(BM X, 276)

模範院長

一八七二年一月二十九日,無原罪聖母孝女會的二十七位成員已如鮑思高神父所願,組成一個修道團體。貝思諾神父召集她們推選首任院長。瑪利亞‧瑪沙利羅獲得二十一 票。她大驚失色,請她們另選賢能,但她們堅持由瑪利亞出任。於是,貝思諾神父決定交由鮑思高神父定奪。瑪利亞稍為放心,認為鮑思高神父知道她能力有限,必會免去她 這項重任。然而,鮑聖知道她具備深度靈修和管理能力,因此確定由她出任院長,使她大失所望,但她仍服從創辦人的意願,出任副院長,並由一八七四年起出任總會長。她 熱愛聖母,稱聖母進教之佑為院長,而自己只是卑微的副手,所以自認是副院長。她亦派遣修女到比哀蒙和法國會院,以及美國的傳教區,並對她們說:「謹記聖母才是總 監。」

雖然身為院長,但她總不勉強別人,亦順從鮑思高神父的意願行事。由瑪沙利羅取錄加入修會的瑪利‧金特修女(Sr. Mary Genta)談論她時說:「她有條不紊、公正無私地履行院長職務,致力認識各成員的長處和才能,絕不勉強她們違反本意,但亦確保各成員盡忠職守、履行本份。瑪利亞溫柔和善 地糾正她們,不會嚴詞厲色。」於一八七六年加入修會的安莉卡‧特西奧修女(Sr. Enrica Telesio)說:「她像慈母般履行院長的職務。她性格堅決,絕不軟弱,說話充滿力量,總能勸服所有修女服從她,使服從不再沉重。」

由於具備超卓的直覺,瑪利亞•瑪沙利羅能夠使所有接觸她的人更接近天主,更渴望奉行祂的聖意。有一次,瑪利亞想派約瑟芬‧帕克道修女(Sr. Josephine Pacotto)到阿拉西奧 (Alassio)出任院長,因此在舉行競賽遊戲時問她:「你可以幫幫忙嗎?」她答說:「我必全力以赴。」於是瑪利亞委派她這個新職務。約瑟芬修女尚未答覆,瑪利亞便說: 「天主在那裡等你。祂必會幫助你,保持喜樂吧。」於是,她們繼續參加熱鬧歡樂的遊戲節目,使約瑟芬修女放下所有憂慮,以完全純樸的心接受天主的旨意。

瑪利亞‧瑪沙利羅的堅強意志總是伴隨著慈母情懷,為追求美善而付出一切。她總是說:「我們沒有完美無瑕的修女,但我們絕不允許她們放縱自己的缺點。」雖然身為總會 長,但她平易近人。鮑思高神父的姪女歐莉亞‧鮑思高修女 (Mother Eulalia Bosco)說:「我曾多次看見這位天主忠僕雖然身為總會長,但從事卑微的工作,例如在廚房清潔打掃等。我也記得我們有時散步到羅夫魯河(Rovero)途中,看見她牽著 驢子,把清洗過的亞麻布帶返修院。如果負責清洗亞麻布的女孩沒空處理,她便會代勞。遇見她時,她總會止步與我們攀談。她時常慈愛地悉心扶助年幼的女孩。曾有一個小 女孩的腳長了凍瘡,沒有脫鞋子就上床睡覺了。瑪沙利羅取了一些溫水、紗布及棉花走到女孩身旁,低聲對她說:『讓我看看你的腳吧。別怕,不會弄痛你的。』」

瑪沙利羅繼續「勤奮工作、犧牲自我。當時房舍尚未完工,她整天幫忙砌磚,或幹其他活兒。她堅持承擔這些艱難的工作,以言行鼓勵其他修女……她愉快地樹立善表,使最 痛苦的犧牲亦帶有甘飴和喜樂,鼓舞我們所有人渴望承受更大的痛苦。」(BM X, 272)

刻苦喜樂的團體生活

瑪利亞的姊妹斐麗清‧瑪沙利羅(Felicina Mazzarello)這樣憶述初期修女的生活:「小團體缺乏生活必需品,甚至連平民日常食用的玉米粥也沒有;有了玉米,又沒有煮食用的木柴。這時,瑪利亞便帶著一個女 孩,到森林收集木柴,然後揹著木柴回來,用作煮玉米粥。煮好後,她便把玉米粥端到庭院,放在空地上,邀請所有修女大快朵頤。我們沒有碗碟餐具,但大家都很開胃,笑 聲不絕。」

瑪沙利羅修女不會錯過任何克己的機會,且伴隨愛德行動,例如代替別人作額外的工作,或分施自己的食物。院長喜見團體充滿神貧精神。一次,她前往探訪一間貧困的小會 院。會院內沒有傢俱,甚至沒有備用床墊,但她深感喜悅。她寧願在椅上睡覺,也不願使用修女專誠為她準備的小床墊。

某天清早,瑪沙利羅修女在摩爾尼斯會院召集所有修女,對她們說:「我要告訴你們一件使我十分難過的事……會院內一片麵包也沒有了!」她們便一起到堤比奧山(Mt. Tobio)的森林採摘栗子。她們經常以自己的貧困開玩笑,餐桌旁絕無沉悶時刻。

鮑思高神父嘗試抑制她們的熱誠

「會院奉行最刻苦的貧窮生活,看見這些修女熱愛神貧而甘願作出犧牲,並喜樂地接受各種困苦,實在使人感動和鼓舞。然而,鮑思高神父認為應該稍為抑制她們的熱誠,因 此寫信給院長,建議她們多吃一點,保持健康,這樣較為明智。如果她們繼續吃那些粗食作早餐,胃部早晚會受損。院長總是渴望奉行鮑思高神父的意願……但她恐怕以後將 有更多削弱她們精神的要求。」(BM XI, 335)因此,她諮詢其他修女後,寫信給鮑思高神父。鮑聖對修女們的善意感到安慰,但仍希望她們在早餐時喝點咖啡和鮮奶。瑪沙利羅修女單純地歎道:「為取悅鮑思高神父,我 們吃雞也可以。」(BM XI, 336)

家庭精神

鮑思高神父轄下的會院充滿家庭精神,而這種家庭精神亦可見於母佑會的團體。她們全體上下充滿愛德精神,無憂無慮,滿懷喜樂。多年後,艾美莉‧莫斯卡修女(Sr. Emilia Mosca)在偏遠的傳教區,如此記述她與瑪沙利羅修女的生活:「你讓我們品嚐天堂的甘飴。除了在天上,沒有比這更甘飴的喜樂!」

部分修女被調派到其他會院時,因為要離開院長而極為難過,辭別的場面非常感人。年青的羅莎麗雅‧貝思諾修女(Sr. Rosalia Pestarino)離開院長時悲傷得昏倒了。雖然瑪沙利羅修女在旁扶著她,也無法撫平離別的傷痛。一次,瑪沙利羅為幾位調往波地吉拉(Bordighera)的修女送 行,與她們走了一段很遠的路程後,一起誦唸《聖母經》,方才道別。

安琪拉•蒲切底修女(Sr. Angela Buzetti)這樣概述她自一八七七年以來對瑪沙利羅修女的印象:「她像聖人般履行職務,全心追求個人和其他修女的成聖,熱心照顧女孩,亦激發其他修女這種熱誠。」恩莉 達‧索爾邦修女(Sr.xEncrichetta Sorbone)說:「瑪沙利羅修女極為精明,既有慈母情懷,亦具備管理才能,而且可敬、積極、警醒、慈祥。她嚴格對待我們,但由衷愛我們,是真正的屬靈母親。她擁有一些 特質,我不懂那是什麼,但使我們不得不積極行善、履行本分、作出犧牲及敬愛天主。院長誠摯溫柔,不會浮誇,而且心細如塵,按所得的資源照顧我們的肉體和精神需 要。」

賈烈勞樞機亦見證說:「她是各方面的先驅,不論是渴望成聖,或是熱愛神貧、犧牲、工作、祈禱,尤其是謙遜、愛德及履行信仰本分。我敢說,我從沒有發現她在實踐德行 時有所缺失、不足或鬆懈,片刻也沒有,她的言行也沒有流露懷疑、魯莽、忿怒、性急和軟弱。」

發展

● 一八七四年三月:若望•賈烈勞神父獲委任為母佑會的總神師。
● 一八七四年十月:雅各伯‧科斯納神父獲委任為摩爾尼斯會院的神師,接替於一八七四年五月逝世的貝思諾神父。
● 一八七四年十月:母佑會首間會院於聖馬丁亞歷山大村成立。
● 一八七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瑪沙利羅修女與首批母佑會修女宣發永願。
● 一八七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憲獲批准。
● 一八七六年三月二十九日:華道谷—杜林會院啟用。
● 一八七七年九月一日:意大利境外首間會院成立,位於法國尼斯。
● 一八七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首批傳教修女到南美洲烏拉圭。
● 一八七九年二月四日:母院由摩爾尼斯遷至尼薩‧蒙發辣都。

最後階段

健康衰退

瑪利亞‧瑪沙利羅一向健康欠佳,但約在一八八零年,其他修女發現她的身體狀況嚴重衰退。一八八一年,她出現新的症狀,她的屬靈女兒都很憂心。有人提醒她應多照顧自 己的身體,但她答說:「修會已經擴展到其他地方了,還要我這種無知的會長幹麼?我死去是好事,也是必須的……為了修會,我已把自己獻給上主作為祭品……祭台已準備 就緒,只待祭獻完成。」約瑟芬修女就此事詢問鮑思高神父,他答說:「天主已悅納這祭品。」

伴隨傳教修女到馬賽

母佑會第三批傳教修女辭行時,瑪沙利羅的病況更加嚴重了。然而,她仍為她們送行,先在一八八一年一月二十日抵達杜林,在聖母進教之佑大殿與慈幼會傳教士一起參加盛 大的送別儀式。雖然身體不適,她仍送行到桑皮爾達雷納 (Sampierdarena),然後到馬賽,但由於輪船誤期,她要在馬賽逗留數天。這次旅程是她進入永生的序幕。鮑思高神父亦在二月六日抵達馬賽。她們起行時,她給她們 簡短的訓話,亦是她一生的寫照:「要不斷與自戀和驕傲戰鬥,保持謙遜、虔敬和純樸的精神。」在登船前,她逐一擁抱各人。

此後,鮑思高神父見過她兩次,並請她到聖賽爾(Saint Cyr)。經當地醫生診斷後,發現她患上嚴重的胸膜炎,須接受為期四十日的治療。她只希望早點返回尼薩,在她的眾多女兒陪伴下離世。她問鮑思高神父:「我會好過來嗎?」鮑 聖沒有直接回答她,卻跟她說了一個故事:「死亡」進入一間修院,找不到願意跟他離開的修女,於是命令院長說:「跟我走!」她起程返回尼薩‧蒙發辣都,途中在納瓦拉 (Navarre)、尼薩瑪爾(NizzaxMare)、波地吉拉和阿拉西奧停留休息,最終在三月二十八日返抵尼薩會院。團體頌唱《謝主辭》歡迎她歸來。

與世長辭

瑪沙利羅修女返回尼薩後,生活如常,按時參加團體活動,繼續工作,但很快又臥病在床。她在疾病中,把自己完全交付給天主的聖意,充滿平安和喜樂。多次有人聽到她 說:「我願敬愛聖母,我願全心愛她……敬愛聖母的人真有福。」她也說:「在這世上,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也不要太高興,也別過份憂愁。我們在天主聖父的手中,應 時刻奉行祂的聖意……耶穌,請賜我受更多苦,我願愛祢,由現今直到永遠。」她請求其他修女圍繞在病床邊,對她們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實行真正的謙遜和服從……你 們已捨棄世俗,因此不要在修院內創造另一個世俗。你們應反省,當初為何要加入修會。」她平安地等待離世的時刻。她對其他修女說:「我們唱歌吧!」她聚集僅餘的氣力 吟詠:「敬愛聖母者,真有福!」她最後一句話,就是對賈烈勞神父說:「我們在天堂再會吧。」然後續說:「耶穌,瑪利亞,若瑟。」一八八一年五月十四日凌晨四時正, 瑪沙利羅在母院裡蒙主寵召。如她所願,她在星期六辭世,享年四十四歲。

她逝世時,修會共有二十七間會院,位於意大利、法國、阿根庭及烏拉圭。修女、初學生和望會生合共二百人,人才濟濟,前程似錦。

光榮列品

一九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教會展開瑪沙利羅的列品程序。調查完畢後,碧岳十一世於一九三六年五月三日宣告她為可敬者,授予她「共同創辦 人」的榮銜。當時,碧岳十一世形容她是「非常簡單的人物,但有很多特點,具備獨一無二的素質」。瑪沙利羅於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日獲這位教宗列為「真福」,並於一 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獲碧岳十二世列入聖品。她的遺體安放於杜林聖母進教之佑大殿內受人瞻仰。她的瞻禮日是五月十三日。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重要日期

1837年 : 生於意大利摩爾尼斯

1855年 : 加入「無原罪聖母孝女會」

1863年 : 收容首名孤兒

1864年 : 初遇鮑思高神父

1872年 : 母佑會成立

1876年 : 會憲獲批准

1877年 : 首批傳教修女遠赴烏拉圭

1879年 : 母院遷至尼薩

1881年 : 於尼薩逝世

1911年 : 展開封聖程序

1936年 : 榮列可敬品

1938年 : 榮列真福品

1951年 : 榮列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