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忠僕
屋大維‧奧迪斯主教

Ortiz Arrieta

出生地
秘魯 利馬

出生日期
1891年4月19日

去世日期
1958年3月1日

享年:66

身份
慈幼會會士,查查波亞斯教區主教,宗座助理

列品案開始日期
1992年

善牧

天主忠僕
屋大維‧奧迪斯主教
Servant Of God
Bishop Octavius Ortiz Arrieta
(1879-1958)

早年生活

屋大維在一八九一年四月十九日生於秘魯利馬(Lima),父母為曼紐爾(Manuel)及畢內納‧科雅(Benigna Coya),家裡共有九個孩子,他排行第八,因此取名「屋大維」(Octavius)。他們是個小康家庭,但富於基督徒信德。在奧大維的童年時代,由於智利(Chile) 正與秘魯交戰,而秘魯又受智利及其他的強國剝削,因此利馬是個動盪貧窮的城市。智利戰爭於一八八三年結束,裝備不足的秘魯軍隊被打敗,智利軍隊遂佔領利馬,徵用大 型建築物和大學舊校舍作軍營。敵軍也佔領秘魯荒廢的海岸,那裡有大量歐洲極需要的礦產資源。許多青年流連街頭,無家可歸,失去了希望。

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八日,首批慈幼會神父在利馬的貧民窟為青年開設青年中心。那是慈幼會會士在秘魯的首項工作。這批穿著神職人員裝束的意大利神父,與利馬的頑童一同 玩耍、奔跑和祈禱,這個不尋常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青年中心成為許多貧苦青年的難民營。他們中午在農田幹活完畢後,便趕到慈幼會會院,準備祈禱、唱歌、彈奏樂器、 學習要理。首批加入青年中心的青年包括十三歲的屋大維‧奧迪斯。青年中心在開辦兩個月後,於一八九二年二月十七日拍下的舊照片中,在李察神父(Fr. Richard)旁邊圍著一群青年,而屋大維的面孔也清晰可見。

木匠學徒

一八九二年,為向青年提供住所,並確保最貧窮的青年有美好的將來,慈幼會會士決定在青年中心附近開設工業學校。雖然學額有限,但他們也取錄了四十個青年。一八九三 年,屋大維入讀該校。那裡只有四位慈幼會會士,但他們開辦了三個工場,分別為木匠、裁縫和革履工場。年少的屋大維是木匠學徒。雖然物質貧乏,但青年並不抱怨,因為 他們的長上同樣過著貧窮生活。這個慈幼會團體是個真正的家庭,充滿喜樂仁愛,青年們視會士如父兄。難怪許多青年也想效法長上,成為慈幼會會士,以服務其他的貧窮青 年。

人才輩出

班納神父(Fr. Pane)在日記中,記下了十二個可能有慈幼會聖召的青年,其中包括日後成為主教的裁縫學徒福樂‧基力諾(Fortunato Chirichigno)與木匠學徒屋大維‧奧迪斯。年少的奧迪斯勤奮工作,熱切祈禱。一次,慈幼會傳教士科斯納主教 (Mgr. Costamagna) 探訪工業學校。他參觀會院各處,碰巧進入廚房。當時,青年須輪流協助廚師做菜。主教來訪那天,正是屋大維當值。主教看見這個青年一手拿著一個大杓子在拌湯,另一隻手則拿著 一本書。主教很驚訝,好奇地問他在讀什麼書。屋大維因廚房的高溫環境,也因心情太興奮,滿臉變得通紅,便把他在閱讀的要理書遞給這位尊貴的訪客。稍後,科斯納主教 對班納神父說:「為什麼不讓這孩子讀書,反而讓他當木匠?他或許可以做神父啊。」

初期慈幼會培育

一八九八年五月二十四日,屋大維‧奧迪斯獲取錄加入初學院。這個初學生除了在舞台上演戲,也在利馬附近卡亞俄(Callao)新團體的樂隊演奏大喇叭。他完全信賴 指導他學習慈幼會修道生活的初學師安多尼‧桑蒂神父(Fr. Anthony Santi)。桑蒂神父的學生如此描述他說:「年青,外貌頗嚴肅,但待人親切,很受歡迎……他敬愛天主,非常慷慨……從事教育工作和聖召培育。他時常照顧他的會士、青年和 人民,經常到監獄探訪,總是喜樂平安,不會顯露倦容。」他指導屋大維的初期慈幼會修道生活。

屋大維按照當時的慣例,在初學期當教師,同時加深他對上主的愛。一九零零年一月二十七日,他宣發初願。保祿‧歐培拉神父(Fr. Paul Albera)在會院進行非常視察期間,主持他的發願禮。其後,他留在同一會院當教師、管理員,並修讀神哲學。維托‧亞沃斯主教(Victor Alvarez)也曾是他的學生。他教導青年時,其他的會士則教他神學,讓他準備晉鐸。雖然團體生活刻苦,工作勞碌,但總是充滿喜樂。

皮烏拉的新校

一九零六年,屋大維還是神學生。秘魯慈幼會省會長桑納里神父(Fr. Santinelli)派他到皮烏拉(Piura)開設職業先修學校,同行者為兩位修生,以及擔任團體告解神師的賈諾拿神父(Fr. Gianola)。皮烏拉位於秘魯北部,與利馬相距九百公里。屋大維懷著犧牲精神,盡力履行長上的任命。新校設有三個工場。慈幼會士帶來遊戲、歌曲和劇院,院長更親自在劇 場表演長號,為首批一百二十個學生帶來歡笑。

首位秘魯司鐸

新會院的首學年結束時,屋大維‧奧迪斯於一九零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晉鐸,是首位秘魯裔的慈幼會司鐸。新晉司鐸懷著更大的熱忱繼續在學校裡工作。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五 年,他出任皮烏拉會院的院長。一九一二年,工業學校開辦第四個工場,即印刷工場,奧迪斯神父開始出版小型雜誌
《鐘樓》(La Campanilla)。他在創刊號寫道:「慈幼會出版社提供優良的專業印刷訓練,讓所有學生獲得指導和喜樂。雖然我們的努力有如一顆沙粒,但壯麗的海岸就是由無數沙粒組 成,保護我們免受大海侵襲。」

42歲晉陞主教

皮烏拉的奧迪斯神父被派往庫斯科(Cusco)會院出任院長
(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零年),然後前往卡亞俄,在當地從事指導青少年的工作。然而,一項任命像閃電般 降臨,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在四十二歲時,獲任命為北部山脈(Cordillera)查查波亞斯教區(Chachapoyas)的主教。他在利馬的聖母進教之佑堂領 受了主教職,慈幼會會士和他們的學生全都歡欣雀躍。他採納了慈幼會的格言:「予我靈。」當時,查查波亞斯是個廣闊的教區,有十二萬個教友,大部分為印第安人,散居 於安第斯(Andes)的高原及未開發的亞馬遜叢林。查查波亞斯市鎮位於海拔二千三百尺,有八千個居民。

當時查查波亞斯與利馬之間沒有公路。新任主教要乘船渡過五百公里,然後轉乘火車到安第斯山脈,餘下的二百公里路程多為迂迴曲折的山路,主教和與他同行的兩位贖主會 神父及兩個神學生,有時須騎騾,有時則徒步行走,在一個月後終於抵達目的地。成群的孩子和成人擲花歡迎主教,他們大多來自散佈在山區的村落。

封建制度

主教以往所知的貧窮,是城市的貧民窟,他是在這種地方出生和長大的。這種貧窮可以用勤奮工作來解決。這時他卻認識了另一類的貧窮,就是數千個土著村落自古以來的貧 窮生活,那是當時社會所盛行的封建制度造成的。

所有可耕種的土地都由地主擁有,每個印第安人或穆拉托人1家庭也要為土地供應一個工人,每週工作三天,而地主則為各家庭供應一小塊土地,讓他們自行耕種。當地也有獨立的農夫,住 在山區的土著部落。一般而言,他們的土地不多,往往不足以維生。有些因為貧窮,從山區來到肥沃的森林,但生活艱苦,須拼命工作清理森林,開墾土地,還要保護農作物 免遭野獸破壞,也要預防患上各式各樣的疾病,但區內沒有任何公路、橋樑或醫療設施。秘魯是個相當富裕的國家,有一百個富豪家庭;他們是古代擁有大量土地的征服者之 後代。當時,秘魯是依賴大英帝國及美國的大量投資而發展。

1譯註:mulatto,美洲殖民地的黑白混血兒。

這些外國投資者努力維持政局穩定,甚至使用不公義的手段,為能安心工作和賺錢。這些國家不容許任何社會改革,以免危害他們龐大而有時不公義的利潤。因此,興建公 路、橋樑、鐵路、採礦等「國家發展」,全部由古老和牢不可破的封建制度提供資金。窮人往往不認識他們的人權,他們的人性尊嚴被剝奪,過著非人的生活。

社會服務

奧迪斯主教自始便明白,不應藉著暴力革命去改變社會,否則強勢社群將以武裝鎮壓,而弱勢社群無力反抗,只會使窮人的生活百上加斤。他認為應使用和平及有尊嚴的方式 作出反抗,幫助中央政府官員看清事實,藉此盡可能爭取權益;至少在當時來說,這是較好的辦法。事情的關鍵不在於社會革命,而是按基督信仰的原則培育各階層人士的良 知。耶穌基督能使富人和窮人明白他們的人性尊嚴、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共同建立更公義的社會。這正是保祿宗徒在實行奴隸制度和未信主的古代希臘社會所推行的工作,也 是聖雲先(St. Vincent de Paul)在十七世紀基督精神沒落的法國所作的事。這樣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漫長的時間。

主教上任首年,便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工人開設夜校,更在神學院撥出地方作此用途。其後,他開辦農村學校及國立女子學院,也為成年人設立文化中心,邀請知名教授演 講。主教多次會見共和國總統,堅決要求興建公路,使落後的安第斯山脈地區與國內其他地區相通。結果,兩條重要公路分別在一九三二年及一九三七年落成,一直以來遭孤 立的村民曾不知不覺活在宿命論之下,這時終可脫離這種厄運。奧迪斯主教開始發行《家庭之友》(L’Amico Delle Famiglie)雙週刊,向全國披露貧苦村民的困境。一九三六年,主教重視的另一項工程落成,就是查查波亞斯和附近地區的電力供應項目。同年,他為興建醫院的工程主持奠 基儀式。在慶祝查查波亞斯城建立四百週年紀念日,他聯同其他市民,促使當局興建供水站,設立無線電和電報站,讓城市可與首都和國內其他地區聯繫。

傳揚基督信仰

主教特別致力向民眾傳福音。他在領受主教職務最初數週,便已開始這項工作,它有五個重點:

  1. 主教上任八天後,下令全城的教堂在每個主日為男女青年開辦要理班。為樹立善表,他親自為青年提供初領聖體培育。
  2. 要理班事務交由傳道員聯盟(Union of the Catechists)負責,該會成員包括其他市民。他們輪流向青少年教導基督信仰的要理。
  3. 在學年初,主教安排在所有課堂教授信仰知識,並親自挑選導師。每當主教在總部,他也會在其中一個中心教授信仰知 識。
  4. 他上任後兩個月,陪伴主教的兩位贖主會神父進行一次傳教宣講旅程,對象為青年和成人。
  5. 傳教旅程完畢後,主教立即為神父們安排退省。他們與主教相聚十五天,反思他們的福傳和牧民使命。

使徒旅程

上述的福傳計劃每年會稍作調整,對象為教區內所有的人,涉及生活的各層面:要理講授、宣講、培育司鐸和聖召。奧迪斯擔任查查波亞斯主教三十七年,一直推行這項簡單 而充實的工作。

然而,最疲累的工作就是他的使徒旅程。主教須定期探訪基督徒團體。奧迪斯主教到千多個村落進行牧民探訪,深入山區和潮濕的森林,三十年來一直如是,直至年青的輔理 主教上任,代他進行探訪。即使是小團體,主教也不會忽視。每到一個地方,主教也在聖堂或任何可用的小屋向所有人講話,然後坐在告解亭,聽信徒們告解,直至深夜。翌 日早上,他舉行感恩祭,向成人和孩子們教授要理,主持婚姻聖事或矯正不合法的關係,然後撥出時間讓任何人與他談話。第三天,他主持初領聖體,施放堅振,再到學校作 最後一次要理講授,宣講耶穌。

奧迪斯主教探訪其遼闊教區的每個小村落,包括最偏遠的地區,每五年一次。他騎騾或徒步踏上這些傳教旅程,走過崎嶇之地,有時還要攀上雪嶺,或是到刮著大風的山谷, 令他疲累不堪。主教曾遇上兩次嚴重意外,但都獲得聖母的保護,逃過大難,毫髮無損。

他出任主教期間,教區部分範圍獨立,成為宗座監牧區。利馬總教區出缺時,教廷大使(Apostolic Nuncio)以教宗名義提名奧迪斯主教接任總主教,但被奧迪斯主教婉拒。他說已獻身於他的教區,希望服務他的貧苦人民,死在他們中間。一九五三年,教宗碧岳十二世任命他 為宗座助理(Assistant at the Pontifical Throne)。

與世長辭

經過多年努力拓展天國後,年老的主教健康日漸衰退。一九五八年,屋大維‧奧迪斯主教在手術後感染併發症,於三月一日在查查波亞斯逝世,享年八十歲,葬於他的主教座 堂。這位熱心主教在查查波亞斯城市及教區內千多個村落播下了福音的種子。

他的真福列品程序於一九九二年展開。

 重要日期

1879年 : 生於秘魯利馬

1900年 : 宣發修道聖願

1907年 : 晉鐸

1921年 : 晉陞主教

1958年 : 於查查波亞斯逝世

1992年 : 列品程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