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忠僕
斯德望‧弗蘭多總主教

天主忠僕斯德望‧弗蘭多總主教

出生地
意大利 亞圭教區的熱那亞省

出生日期
1895年9月28日

去世日期
1978年6月20日

享年:82

身份
總主教,慈幼會會士

列品案開始日期
1998年4月3日

令人懷念的熱心牧者

天主忠僕
斯德望‧弗蘭多總主教
Servant Of God
Archbishop Stephen Ferrando
(1895-1978)

慈幼會會士斯德望‧弗蘭多蒙席擔任西孟加拉(West Bengal)克利什納格(Krishnagar)教區主教一年,並出任阿薩密(Assam)西隆(Shillong)主教三十五年。他的教區真福列品程序已經展開。

早年生活

童年生活

斯德望‧弗蘭多在一八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生於洛斯連諾(Rossigliano),出生地為意大利亞圭教區(Acqui)的熱那亞省(Genoa)。他父母為奧斯 定‧弗蘭多(Augustine Ferrando)與約瑟芬‧薩爾維(Josephine Salvi),是對虔誠的夫婦,屬中產階層。斯德望出生後三天在離家約一百尺的本堂受洗。他有一個兄弟和一個姊妹。父親是建築商,後來在紡織品公司工作。他們居住的村莊以 虔敬聞名,尤其恭敬聖母。他後來說:「我繼承家族的優良傳統,就是敬愛天主和聖母、犧牲精神和愉快的天性。」

修道聖召

他在村裡接受教育直至小學三年級後,父母安排他入讀杜林的鮑思高青年中心繼續求學。他很勤奮,不久便表示渴望做神父。年青的斯德望與慈幼會會士親密接觸後,渴望到 外國當傳教士。父母雀躍萬分,盡力協助他繼續求學。一九一二年九月十五日,他在科利佐(Foglizzo)宣發初願。

他在聖馬丁村(Borgo San Martino)實習時,意外地接到杜林高級長上的來信。他們問他將來晉鐸後,喜歡從事什麼類型的使徒工作。他立即填妥表格,只寫上「傳教士」三個大字。

從軍

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爆發,修生也得從軍。他當了中士,其後晉陞為中尉。一九一七年,他憑其英勇表現,獲頒銀章和多份嘉許狀。在四年艱苦的歲月中,他一直穿著軍 服,保衛意大利和馬其頓(Macedonia)。一次,他正管理一個戰略要點,當他站崗巡查時,發現山中隧道的入口有動靜,便大喊:「舉手,出來!」結果有三個健 壯的德軍走出來。於是他在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再度獲頒銀章,表揚他的英勇。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四日,維克托‧伊曼紐爾王(King Victor Emmanuel)授予弗蘭多主教「司令」(Commendatore)勳銜。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他獲頒騎士勳章,熱那亞省長也授予他同樣的榮銜。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四 日,他成為意大利考古學研究院(Archaeological Academy)的榮譽會員。

多年後,主教在一九七零年八月十二日寫道:「我目前在阿爾卑斯山附近。五十年前,我以軍人的身分來到這裡,附近山頭有個戰場墓地,七萬個軍人在那裡被殺,期待著復 活的日子。但上主保護了我的性命。」

司鐸培育

戰爭結束後,在一九一七年,他重拾神學課程,並在聖馬丁村的慈幼會會院任教神學,亦在那裡宣發永願。一九二一年,他在華道谷任教一段短時間。迪布魯格爾 (Dibrugarh)、提斯浦爾(Tezpur)和圖拉(Tura)的主教奧瑞特‧馬倫哥(Oreste Marengo),當年是那裡的拉丁文學生,他憶述說:「有個高大的修生來實習,代課數天。在這短暫期間,同學們都很喜歡他。他就是弗蘭多修生。」他們尤其喜歡這位前任軍 官主持的操練課。一九二三年三月十八日,艾比諾‧佩拉樞機(Cardinal Albino Pella)在亞歷山大(Ale andria)授予他司鐸職位。

印度傳教士

在意大利,慈幼會傳教士兼西隆宗座監牧(日後的馬德拉斯-邁拉普爾(Madras-Mylapore)總主教)向總會長李納德神父表示,有需要在印度東北部開設初 學院。他希望來自歐洲和印度本土的年青初學生一起接受培育,那麼歐洲初學生便可學習當地的語文和習俗。斯德望神父一直渴望到印度當傳教士。二十八歲的斯德望晉鐸不 足一年,便帶領一組慈幼會會士到印度東北部。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日,九位慈幼會會士登上「阿奎萊亞」(Aquileia)號輪船,啟程離開威尼斯 (Venice),船上有三位未來的主教,分別為斯德望‧弗蘭多、奧瑞特‧馬倫和來自韋洛爾(Vellore)的保祿‧馬里溫(Paul Mariaselvam),還有一些未符合從軍年齡的青年,他們也是未來的傳教士。

他們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抵達孟買(Bombay),並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到達西隆,獲民眾熱烈歡迎。不消三個月,弗蘭多神父便學會卡西語(Khasi)。印度 首座初學院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五日設立,位於西隆,若望‧德邦蒂神父(Fr. John De Ponti)擔任初學師,弗蘭多神父為助理。

弗蘭多神父很有興趣研究印度歷史,尤其是東北地區的歷史。他夢想成為「前線」傳教士。可是,若望‧德邦蒂神父因為患病,必須返回意大利,由二十八歲的斯德望神父接 任初學師之職。初學院遷至新建的總部,稱為「聖母會院」。他在初學院注入祈禱氣氛、使徒熱忱、平安喜樂和家庭精神。他在每個主日,帶領初學生到不同的村莊唱歌祈 禱,而他自己則聽告解和舉行感恩祭。他們清早出發,中午回程,期間往往禁食,這為未來的傳教士是個很好的訓練。初學生也學習卡西語、當地習俗及與人交往的禮儀。一 次,某村莊爆發霍亂疫症,而當地的本堂神父剛好在外地傳教,斯德望神父趕到自修室,請初學生為他和病人祈禱,然後便離開了,數天後才筋疲力竭地回來。他出任初學師 及神哲學院院長十年,不僅獲得聖母會院的學生們愛戴,也獲得村民及所有與他接觸的人敬重。

克利什納格主教

瑪弟亞蒙席(Mgr. Mathias)不在時,斯德望經常要出任代理宗座監牧之職。一九三四年七月九日,碧岳十一世分別任命斯德望及瑪弟亞蒙席出任克利什納格和西隆主教。他們在十一月十日由加 爾各答(Calcutta)總主教耶穌會會士貝埃爾博士(Dr. F. Perier)授予主教職,為數一萬的群眾出席典禮,其中包括卡西人(Khasis)、奧朗人(Orang)、蒙達人(Mundas)、阿薩密人(Assamese)、孟 加拉人(Bengalees)、加羅人(Garos)及辛騰人(Synteng)。弗蘭多的主教格言為「基督的宗徒」。離開西隆為他是個很大的犧牲。他在那裡服務 了十一年,認識當地的人民、語言、風俗。他在陌生的地方積極地展開牧民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能以本土方言孟加拉語與當地的人溝通。

調派至西隆

由於慈幼會會士尤金‧米德樂蒙席(Mgr. Eugene Mederlet)逝世,瑪弟亞蒙席獲派出任馬德拉斯主教,故碧岳十一世於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把弗蘭多主教調派至西隆。西隆教區的範圍廣闊,包括西藏整個東北部邊境 地區、中國和緬甸(Burma)。

火災

一九三六年四月十日,約下午六時三十分,所有人聚集在教堂參加聖週五禮儀,突然發生大火,在數分鐘內,德國救主會神父(Salvatorian Fathers)在一九一三年建造的主教座堂,以及在一九二四年興建、西隆當時最大的建築物「聖母會院」,全部化為灰燼。翌日早上,主教主持聖週六的祝聖火焰儀式,有人聽 到他低聲祈禱說:「我依然要讚美祢。」他在復活主日說:「我們今天舉行慶祝復活的感恩祭。鼓起勇氣吧,我承諾,在天主的助佑下,我們必能重建主教座堂。」一九三六 年十月二十五日,基督君王節,舉行奠基儀式。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慈幼會會士在西隆服務的銀禧紀念,舉行了新落成的聖母進教之佑主教座堂祝聖典禮。這是全國最 美麗的建築物之一,也是旅遊勝地。弗蘭多主教在典禮上說:「這二十五年應教導我們毫無保留地信賴天主。」

使徒旅程

他以主教身分,探訪分布廣泛的基督徒團體,而團體數目亦不斷地增加。他到高山平原參加「宗教聚會」(Sobhas)和
「祈禱會」(Jingiasengs),他 的慈父情懷贏得了眾人的愛戴。他經常對神父們說:「你們不能駕著車去使人靈悔改;為接近民眾和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們要徒步行走。」在上任初期,主教大部分的旅程都 靠步行。一次,他與耶里茲神父(Fr. Jellici)到拉梁(Raliang)去。他們在二十五公里以外的左維(Jowai)度宿。翌日,拉梁的神父給他一頭騾子,讓他騎著上路。耶里茲神父走在前面。可是, 騾子或是太貼近山坡,或是靠近路旁的尖石或懸崖,好像要把他摔下去似的;在平地行走時,牠又弓著背,使主教的雙足碰到地面。當主教停下稍歇一會時,騾子竟疾馳返回 傳教區去,只留下主教孤單一人。主教經常步行到偏遠的左維和都克村(Dowki)去探訪,距離西隆約有七十至一百公里。卡西山區的所有村莊,他已全部探訪過了。

他也探訪阿薩密平原的村落。他學習印地語(Hindi),以印地語宣講。他也定期參與加羅山區的宗教聚會,鼓勵年青神父推行福傳工作,培育傑出的傳教士。主教曾鼓 勵畢安茲神父(Fr. Pianazzi)、文德靡神父(Fr. Vendrame)、畢艾克神父(Fr. Piasecki)及拉維科神父(Fr. Ravelico)分別向加羅人、卡西人、阿薩密的土著及曼尼普里人(Manipuris)傳揚福音。

弗蘭多主教往往要步行好幾哩,橫過森林和稻田,才能探訪基督徒團體,有時要涉河或走過大片泥地,在惡劣的天氣下前進,有時要對抗水蛭,經常遇見野獸。他在小屋裡度 宿時,常給蚊子纏擾得無法入眠。這一切都影響他的健康,後來更染上瘧疾。

他在建立教區和慈幼會事業時,經常遇上各種問題和困難,但他保持平安,因為他的堅固信德紮根於祈禱,亦把所有成就歸功於天主。為更有效推行傳教工作,他安排傳教士 每月聚會,作為反省及規劃日後的活動。

全面發展

大火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並未減輕他的傳教熱忱。一九三五年七月至一九三六年六月,教區有七千二百五十九人領洗,並招收了四千七百五十四個慕道者。呈上教廷的報告 指,在一九四五年七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共有七萬零九百一十四個天主教徒、四十位外藉神父、三位印度神父、四十六位外籍修女、十六位印席修女、五百五十四位傳道 員。目前(一九九九年),以往的西隆教區已分為三個總教區及七個教區,合共有一百萬天主教徒。

弗蘭多主教認為,有迫切需要培育本地的司鐸聖召。為此,他在一九六二年於西隆北部開設小修院。他在西隆建立多項事業,包括興建宏偉的主教座堂,以及聖保祿神學院、 納匝肋醫院、毛卡爾教堂(Mawkhar)等等。

這位良善的傳教士喜愛當地文化,並盡力予以鼓勵和提倡。他在一九三九年寫信給總會長說:「我們嘗試以愛接觸人民,尤其是部落,保存各種美好的事物,包括他們的舞蹈 和歌曲,善用一切傳揚基督文化。」他在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寫的信,可見他很思念自己的教區:「我在西隆生活了四十七年,這是我首次不在西隆過聖誕節。」

聖母進教之佑傳教女修會

需要成立本土修會

世界大戰在各地造成許多破壞和不幸,邊境地區更成為戰場。他曾目睹主教座堂和慈幼會會院付諸一炬。大部分外籍傳教士被拘留在集中營,其他傳教士的活動也受限制,不 能探訪村莊或教育民眾。

主教巡視教區時,發現有許多不曾接受教育的無知婦孺,生活習慣很不衛生。當時的女青年沒有機會讀書。經過祈禱和深思後,他考慮成立由本地人組成的女修會。他在一九 三九年九月已有此想法。一九四零年四月九日,他寫信給「傳教之后」女修會(Queen of the Missions)的省會長,徵詢她的意見。他瞭解箇中困難,因此請許多人為此事祈禱。有些女青年前來幫助照顧孩子,也給孩子提供信仰培育。他稱她們為「聖母進教之佑傳道 員」,指派她們在幼稚園任教、主持要理班、教導未信主的孩子祈禱,並協助埋葬死去的婦孺。

理想實現

母佑會的類斯娜‧薩樂達修女(Sr. Luigina Saletta)是古瓦哈蒂(Guwahati)聖瑪利亞修院的長上。她當時發了一個夢,看見祭台上有六朵美麗清新的百合花。當她思索這個夢的意義時,有九個女孩來找她, 表示渴望度修道生活。由於她們未曾接受教育,被認為信仰不成熟,因此母佑會不會取錄她們。薩樂達修女與主教討論此事,主教很高興,認為他構思良久的計劃,終於有了 答案。他決定安排這九個女孩組成修會。如此,由本地人組成的「聖母進教之佑傳教女修會」誕生了。

在主教的指示下,慈幼會省會長烏格特神父(Fr. Uguet)在一九四二年四月十日,授予八個女孩備修生聖牌。亞蒂奧‧科魯斯神父(Fr. Attilio Colussi)是首位神師。他很愛護她們,關注她們的神修和物質需要,並堅持修會的名字必須有「傳教」二字。弗蘭多主教很恭敬聖母,因此希望在修會名字加上「聖母進教之 佑」。十月二十四日,初學院在聖瑪利亞修院校舍的小屋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們也受了許多苦,經常缺乏生活必需品。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八日,七個女青年宣發 初願,其中六個一直留在修會。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日,印度東北部首個本土修會按教會法正式成立。一九五五年二月二日,母佑會類斯娜‧薩樂達修女成為首任總會長,繼 任人為德蘭‧維拉修女(Sr. Teresa Villa)及尼莉‧努納斯修女(Nellie Nunes),兩位修女服務新修會共二十二年。聖母進教之佑傳教女修會的瑪德蓮‧蘇林修女(Sr. Magdalene Surin)為首任副總會長,任期三年,其後由同會的羅莎‧達帕姆修女(Sr. Rose Thapam)接任後,出任總會長十八年。一九七七年三月三日,教宗保祿六世授予修會宗座傳教會(Pontifical Institute)的地位。一九八六年七月八日,慈幼會總會長衛甘諾神父(Fr. Egidio Vigano)正式確認修會為慈幼大家庭的成員。

修會神恩

她們的特點就是為未信主的窮人推行福傳活動,同時提供要理教授和社會服務,教育婦女和女青年,尤其是服務較落後的村莊。會祖特別強調,社會服務與福傳工作必須同時 進行。

一九六四年,主教、德蘭修女及慈幼會省會長安多尼‧雅樂斯神父(Fr. Anthony Alessi)前往孟加拉(Bangla Desh),探訪在森林生活的加羅難民。弗蘭多主教向德蘭修女講述傳教會修女在村莊推行的工作,有時會在那裡逗留數月。德蘭修女邊聽邊驚歎道:「好極!好極!」

一九九九年,修會共有六百九十七位修女,在分布於二十八個教區的一百一十五個中心及意大利的五個中心服務。修會有三個會省和一個分區,成員來自多達三十二個部族和 語族。

教區擴展

弗蘭多蒙席出任西隆主教長達三十五年。他的教區涵蓋整個阿薩密地區。根據一九零七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山區部落共有一百六十七種方言。天主教徒散居各處,少於六百至 七百公里的傳教旅程根本應付不了。主教在祝聖主教座堂前的新設十四處苦路像時,祈求說:「上主,作為羊群之牧,我為羊群的益處,並為我牧養的人靈之得救,向祢奉獻 生命作為犧牲。」上主確實降福了他的教區。

一九三五年的西隆教區,其後發展至三個總教區和七個教區,分別為西隆、古瓦哈蒂及因帕爾(Imphal)總教區,以及迪布魯格爾(Dibrugarh)、提斯浦 爾、圖拉、科希馬(Kohima)、迪布(Diphu)、阿加爾塔拉(Agartala)和艾澤華爾(Aizawal)教區。一九三五年只有四萬天主教徒,其後增 至超過一百萬(一九九九年)。當時的傳信部部長王若松樞機(Cardinal Van Rossum)稱阿薩密為「天主教傳教區的珍寶」。

意大利的退休生活

主教憶述說,代理教廷大使某天來到西隆對他說:「主教閣下,你必須返回意大利,把主教職位讓給更年青的人。」他說:「好的,我走吧。」這樣,他便離開了。一九六九 年六月二十六日,他在出席梵蒂岡大公會議期間,提出請辭。他於九月二十二日離開印度,西隆群眾以前所有未有的盛情送別他。教宗保祿六世對他的卓越工作表示讚賞,授 予他「特洛伊那總主教」(Archbishop of Troina)的榮銜。

他到迪布魯格爾會見繼任人慈幼會會士胡伯特‧德羅沙蒙席(Mgr. Hubert D’Rosaric),然後到提斯浦爾祝聖米達尼主教(Bishop Mithathany),並探訪提斯浦爾教區的聖母進教之佑傳教女修會。他啟程往孟買當天,機場擠滿了約三千人,其中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隆,專程來向他送別。

重返意大利

一九七零年六月,他抵達意大利熱那亞,在那裡沉思祈禱。他與神父和修女保持通信,盡力在經濟上協助他們。他願意提供任何以主教身分所能提供的服務,包括主持隆重典 禮,並保持友善、喜樂、微笑。他生活簡樸,盡量不麻煩別人。一九七二年,他重訪西隆,慶祝慈幼會會士來臨印度東北部金禧紀念,以「朝聖使徒」的身分探訪他以前教區 的所有傳教中心。

他一直工作,直到上主召喚他。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日,他死於中風。熱那亞的思里樞機(Cardinal Siri)主持的葬禮結束後,遺體送往他的故鄉洛斯連諾,葬於當地墳場的家族墓地。一九七五年,西隆副主教慈幼會會士雷斯托‧范朗神父(Fr. Resto Phanrang)到熱那亞探望弗蘭多主教時,主教表示希望他的骸骨葬於卡西-普納爾山區(Khasi-Pnar Hills)的土地。一九八七年十月三日,主教的遺骸移至西隆,並在十二日隆重葬於聖母進教之佑傳教女修會的修院小堂。

聖德昭著

敬愛聖體

弗蘭多主教的特點,是熱愛聖言和聖體內的耶穌。作為牧者和傳教士,他的使徒熱忱源自對基督的愛,而這愛在他舉行禮儀和典禮時表露無遺,他亦視為樂事。他經常朝拜聖 體,並長時間跪在聖體前祈禱,熱切宣講天主聖言。在舉行聖體遊行時,他喜歡捧著聖體走很遠的路。善牧耶穌是弗蘭多主教的效法對象,他希望所有問題都可領我們走近耶 穌。他經常宣講聖心敬禮,堅決認為傳教士探訪村莊的首要任務,就是施行聖事。

敬禮聖母

主教孝愛無染原罪進教之佑聖母。瑪弟亞蒙席已把整個東北地區奉獻給聖母進教之佑。弗蘭多主教接管教區時說:「我們會讓她工作。」他把整個傳教事業託付給她。西隆和 圖拉兩座美麗的主教座堂正是他熱愛聖母的確證。他著手興建西隆主教座堂時說:「讓聖母去幹吧。」他承認,聖母才是他創立的修會的真正會祖。這修會就像鮑思高神父創 辦的聖母進教之佑女修會,標誌著對聖母的敬愛。他的牧函及致恩人和修女的信函,總會提及聖母。慈幼會會士來臨東北部金禧紀念的特刊載有他的文章,題為「全是聖母進 教之佑的工作」。他相信,每項成就都有聖母無形的介入。他對初學生說:「你們只有一件事要作,就是效法聖母。」他堅持所有天主教家庭應放置聖母聖相。

敬愛鮑思高神父

他特別敬愛鮑思高神父。他是一位卓越的慈幼會會士,即使貴為主教,也忠於鮑思高神父和慈幼會的精神。弗蘭多主教充滿鮑聖的傳教熱忱,熱愛青年,並效法其精神和教育 法,把鮑思高神父的精神注入他的修會。

信德

這位偉大的傳教士主教對天主懷有極大的信德。即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中,也保持平安和喜樂。他的信德實踐於日常生活,看見天主如何在各種環境和他所接觸的人身上工作。 一九三六年的大火破壞了慈幼會會士在聖瑪利亞山(St. Mary’s Hill)建立的一切,所有學生須到孟加拉北部古爾塞翁(Kurseong)耶穌會神父的別墅暫住。當時主教說:「我們今天確實是一無所有,全部都被焚毀了。我們只有天 主。有了祂,我們再興建的主教座堂不是容易被焚毀的,而是大火不能破壞的混凝土建築物。」戰爭期間一百五十位慈幼會會士須到台拉登(Dehradun)暫住,政府 不准傳教士入境,宣告阿薩密為敏感區,所有外籍傳教士可能要離開;此外,一九五一年的地震,一九六二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等,全部都是信德的考驗。所有傳教事業似乎瀕 臨崩潰。然而,主教完全信賴天主,因此得以跨過種種考驗,繼續無畏地向前,甚至把那加蘭(Nagaland)、曼尼普爾(Manipur)及米基爾山區 (Mikir Hills)等地納入教區。

愛德

他在其講座和書函中,堅持認為他的修女在待人處事及言行方面,應具備友愛的特質。教區的神父認為他是個慈父。他愛護人民,尤其是貧苦者、病人和青年。他離開教區重 返意大利當日,是西隆教會最憂傷的日子,人們在通往高哈蒂(Gauhati)的路上,列隊長達三哩,默默無言地表達無限的悲痛。他像聖保祿一樣,所有的使徒活動都 是因為基督的愛催迫著他(參閱格後5:14)。他的傳教熱忱是來自愛主愛人。

他像耶穌一樣,愛護孩子和青年。他效法長上,有如慈父般善待他們。他憶述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五年期間在瓦沙利切(Valsalice)當學生的日子說:「我認為施 馬迪神父(日本慈幼會事業的先驅,其列品調查正在進行中)是真正的慈幼會會士,實踐聖若望‧鮑思高的德行和精神。他具備卓越的音樂才華,因此我們稱呼他為『藝術 家』,但他並非教授,而是兄長,我們的慈父。」

使徒熱忱

他年青時已為傳教事業把自己奉獻給天主。作為培育導師,他培育學生成為真正的傳教士;作為初學師、院長和主教,他盡己所能作前線傳教士,服務人民。他可容忍別人犯 錯,甚至不服從他的指示,只要那是為了推廣傳教工作就行了。他創立的修會也指明是傳教修會。弗蘭多主教在東北部的西隆開設首個培育本地聖召的聖保祿神學院。雖然貴 為主教,他也喜歡親自巡視不同村莊,探訪家庭。在中印邊境戰爭期間,主教指示修女不要離開,而要與人民留在莫爾克(Malki)。這位熱心主教希望資深傳教士與他 的修女們傾談。修女們須學習溝通技巧。他為經常遠行工作的修女安排每年一度的訓練課程,並希望更多修女參與直接的福傳工作。她們必須熟習要理和教會史。他也推廣有 意義的禮儀慶典,鼓勵青年參加,並推廣善會,希望平信徒也參與福傳工作。

服從

四月十一日,他向莫爾克的修女講話:「當我還是年青神父時,一天,總會長來到我們學校,問我說:『你願意到印度去 嗎?』我答說:『我願意。』他說:『好的,作好準備吧,你要在一星期內出發。』我不知道前途如何,但我服從命令,來到印度。我希望作傳教士,出外宣講福音。在這裡,總會長 一天再問我說: 『你願意當初學師嗎?』我答說:『我還是個嬰孩啊,怎能指導初學生呢?』他說:『好吧,初學師不在,明天你就開始照顧初學生 吧。』我說:『如果救主願意就行了。』我再次俯首順命。」

「一天,我在自己的辦公室,有一位長上與一個修士進來。他遞給我一封電報。我打開電報,電報寫道:『恭賀克利什納格新主教上任。』我四處張望,大惑不解:『克利什 納格的新主教在哪裡?』辦公室沒有其他人。因此我估計電報是給我的。他們用電報給我任命,使我無法推辭,我唯有俯首接受任命。我必須服從,出任克利什納格的主教, 那是個陌生的地方,我甚至不懂當地的語言。一年後,我接到另一封電報:『你要成為西隆主教。』」這一切都在考驗他的服從。瑪弟亞蒙席宣布他將調往西隆後,對日後晉 陞為主教的馬倫哥修
生(Marengo)說:「如果你和我們所有慈幼會會士都像弗蘭多神父般服從聽命,我便滿意了,別無所求。」馬倫哥蒙席後來補充說:「我知道 弗蘭多主教可輕鬆發出命令,也隨時喜樂地服從命令。服從和聽命的人才懂得發號施令。」

神貧和棄絕精神

弗蘭多主教喜愛貧窮。他在簡陋的居所住了三十五年,成為有力的見證。弗蘭多主教度過晚年生活的會院的財務長法彬‧維托神父(Fr. Fabian Vitto)說:「他獲得梵蒂岡的生活津貼。他準時把這些津貼交給我,並在每月月底向我詳述財政狀況,而且必向院長報告。他很貧窮,他的房間非常簡陋,只有很少擺設。」

謙遜

法彬神父憶述說:「他偶爾提及他所創立的修會時,這樣說:『我在印度有一批修女,我經常幫助她們。她們為人民作了許多善事。』我們認為主教在傳教區辛勞多年,理應 退休,好好休息。一次,財務長陪伴他探訪維拉庫魯澤會院(Vallecrozia),那是鮑思高神父建立的最後一間會院。抵達會院後,他對法彬神父說:『我們走 吧,到外面吃飯去。』其他神父知道後,馬上為他們準備了盛宴。在整個旅程中,他只談論神修、聖德和鮑思高神父。他每週必向我們團體的一位年長神父辦告解。他必然很 樂意重返印度:『作為修女的神師,最少可陪伴她們在教區的一角生活。』每當離開會院時,他必知會院長或財務長。」他撰寫有關瑪弟亞蒙席的長篇文章時,總避免提及他 倆是一起被祝聖為主教。莫魯蒙席(Mgr. Morrow)曾談及他所創立的傳教女修會,問道:「她們不是你的修女嗎?」他說:「她們是聖母的修女,是聖母創立這個修會。」一次,在談及他的繼任人時,他對修女總會長 說:「你們敬愛的總主教胡伯特‧德羅沙是一位偉大的總主教。」

犧牲精神

不管多麼繁忙或疲累,弗蘭多主教總是願意隨時幫忙向他求助的人。這位熱心的主教隨時準備講道、聽告解、代替出缺或患病的神父。即使正欲就寢,他也願意下樓為翌日清 早要返回村莊的村民聽告解。他甚至寧願擱下晚餐,也不願讓別人等候。他熱愛窮人。當主教在莫爾克一座山上開辦學校和修院時,許多人認為他選錯了地點。然而,他希望 她們住在那裡,「像聖母一樣四處奔走,因為那裡有許多貧窮的孩子,還有貧窮無知的婦女,對信仰和耶穌基督一無所知。」

列品程序

熱那亞的慈幼會會士類斯‧烏爾拉神父(Fr. Louis Ulla)是弗蘭多主教初學時代的朋友,也是他晚年時的告解神師。他在一九八七年寫道:「他在等待上主的時間。如果他獲得列品的榮譽,我也不感驚訝。」馬倫哥蒙席曾是這位 著名主教的神哲學學生,他說:「偉大的心靈是簡樸真誠的,弗蘭多主教就是這樣的人。」弗蘭多主教常對他的修女說:「工作吧,要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拯救靈魂,但先要 救自己的靈魂。」他也經常談論成聖的必要。

西隆總主教雷斯托‧范朗蒙席在一九九八年四月三日寫信說:「我很高興宣布,我們已展開教區的列品程序,期待弗蘭多主教獲得列品的榮譽。願他的聖潔生活和謙遜態度啟 發我們的傳教工作。我邀請你們全體祈禱,並藉著他的轉禱向天下祈求恩寵,祈求天主引導我們,使教會確認他是屬於天主的人,授他榮譽。我也敦囑你們為這意向獻上祈禱 和犧牲,為使教宗加快列品程序,宣佈他為我們的聖人。」

羅馬的慈幼會會士巴斯圭‧李貝多神父(Fr. Pasquale Liberatore)及聖母進教之佑傳教女修會的菲洛米娜‧瑪竇修女(Sr. Philomena Mathew)分別獲委任為列品申請人和副申請人。許多人聲稱曾藉著他的轉禱而獲得恩寵。我們熱切祈禱,希望教會能早日隆重宣佈,承認他超卓的聖德和獻身的使徒生活。

 重要日期

1895年 : 生於意大利洛斯連諾

1912年 : 宣發初願

1923年 : 晉鐸 / 初抵印度

1934年 : 克利什納格主教

1935年 : 調往西隆

1942年 : 創立聖母進教之佑傳教女修會

1969年 : 重返意大利

1972年 : 重訪印度

1978年 : 與世長辭

1987年 : 遺體送返印度

1998年 : 真福列品程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