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忠僕
方濟‧康維尼神父

天主忠僕
方濟‧康維尼神父

出生地
意大利帕帕列羅

出生日期
1898年8月29日

去世日期
1976年2月11日

享年:77

身份
傳教士,慈幼會會士

列品案開始日期
1997年12月12日

「終身助手」,只關心人靈

天主忠僕方濟‧康維尼神父
Servant Of God Fr. Francis Convertini
(1898-1976)

早年生活

1. 家庭生活

意大利是個美麗的國家,有著名的藝術和音樂作品,還有長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平寧山脈,以及其他各種名勝,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遊人到此遊覽。另一方面,當地亦有 許多山區村莊,被遊人和歷史遺忘,但至今仍有人居住。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南部阿普利亞(Apulia)的帕帕列羅(Papariello),屬於木爾加 (Murgia)地區。對木爾加的人民而言,土地就是一切。他們靠著貧瘠不毛的土地,勉強維持生計。

父親森圖多

木爾加的農民稱呼類斯‧康維尼(Sante Luigi Convertini)為森圖多(Santudo)。早在年少時,他已在故鄉帕帕列羅履行和平使命。在動盪和危險時期,單純的農民遇上問題時,常請教森圖多。他用心聆聽他 們,他的話帶給他們平安與喜樂。一八九五年,森圖多二十九歲,與他的表妹佳琳‧康維尼(Catherine Convertini)結婚。他們的次子生於一八九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取名為方濟‧保祿,日後成為傳教士。大家都親切地稱呼方濟為奇奇洛(Ciccillo)。兩個月後, 家人遭逢不幸,養家活兒的父親逝世了。不僅是康維尼一家,甚至連整個村莊也哀悼這位英明能幹的朋友森圖多。

母親佳琳

佳琳須全力照顧整個家庭,母兼父職,養育兩個年幼子女。奇奇洛未足一歲,她便安排他領堅振。他的信德茁壯成長,但不瞭解母親的煩惱,就是要照顧他和哥哥森姆 (Samuel)的衣食。佳琳於一九零零年五月六日再婚,丈夫為彌額爾‧奧托雷(Angelo Michael Piccoli Ottolire)。婚後十年,佳琳在分娩時出現併發症逝世。十三歲的森姆和十一歲的奇奇洛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由繼父照顧。母親逝世後數週,他把奇奇洛和哥哥帶到市集, 僱傭給二十五公里以外帕魯茲家(Petruzzis)的維托(Vito)和亞納(Anna)當農場工人。帕魯茲夫婦待他們如親兒,讓他們在餐桌一起進膳。兩個孩子 也稱維托和亞納為爸爸媽媽。奇奇洛日後也憶述帕魯茲一家如何善待他和哥哥。在那裡,他每天和帕魯茲家人一起唸玫瑰經,並開始向他照顧的小女孩學習讀書寫字,情景非 常有趣。小女孩白天回校上課,晚上便向奇奇洛覆述當天的課程內容。

兒子奇奇洛

奇奇洛指這些日子為「快樂的童年」,但好景不常。彌額爾‧奧托雷帶他們離開帕魯茲家,讓他們為一個離本家不遠的家庭工作。這時,奇奇洛已長得很健壯,具有鄉村貧窮 孩子的粗獷。他認識一個名叫帕米娜‧康維尼(Palmina Convertini)的女孩,友情日漸成熟,而且同意在適當時候結婚。奇奇洛喜歡跳舞、玩樂和遊戲。他和朋友聯群結黨,嬉戲玩樂,有時還在附近的農場偷水果。在這時期, 這個無憂無慮的青年很喜歡學習,叔叔方濟(Francesco)教他讀書寫字。他希望從軍時可寫信給村民和女友。叔叔方濟也教他敬禮聖母。村民的虔敬生活對這個年 青心靈有深遠影響。奇奇洛逐漸在生活中發現天主。

2. 從軍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意大利人認為,如果意大利要展示強國實力,必須參加戰爭,國王也是這樣想。因此,政府徵召所有強壯健全的男人從軍,誰也不 能豁免,也沒有人膽敢逃跑!只有婦女和老人可留在家裡,照顧孩子和管理農田。奇奇洛於一九一七年入伍,在接受初步訓練後,便要到戰場前線作戰。他兩次試圖逃跑,但 都被捕獲。戰爭臨近結束時,他被俘虜,囚禁在波羅的海岸邊(Baltic Coast)的軍營,後來在一九一八年年底獲釋回家。在回家途上,他患上腦膜炎,必須住院。他的繼父彌額爾和哥哥森姆在醫院照顧他。他很快好轉,可回家重拾農田工作。

天主的召叫

1. 勇敢追隨聖召

經歷大戰回家後,哥哥森姆決定前往美國。隨著時間過去,奇奇洛開始厭倦農夫生活。他考慮成為海關關員,並在一九二零年九月七日開始受訓。幾個月後,他被派往杜林。 一般人或會以為,他在杜林履新不過是巧合。然而,這全是天主的安排,使他的生活獲得新方向。一天,奇奇洛往杜林的聖母進教之佑堂辦告解。他在那裡遇上雅迪爾神父 (Fr. Angelo Amadei)。良善的神父立即察覺這個青年的長處:坦誠、單純、大方。神父問他說:「你想作傳教士嗎?」這問題嚇了奇奇洛一跳,但他沒有放在心上。他偶爾也會想起神父的 話,漸漸喜歡這個建議。在親人方面,無論他作什麼,他們都不會反對。對他自己而言,離開祖國及作傳教生活的犧牲並非難事。然而,他有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籌集 司鐸培育所需的經費,以及如何安撫等著嫁給他的女友帕米娜。奇奇洛覺得很困惑,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即時反應就是不再想這些問題,因此在工廠找到一份工作,避開雅迪 爾神父一段時間。可是,他偶然在杜林街上碰見雅迪爾神父,一時來不及避開他。這次會面終於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決定追隨天主的召叫,鼓起勇氣向帕米娜解釋他的情況。

2. 伊夫雷亞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六日,方濟‧康維尼加入伊夫雷亞(Ivrea)的慈幼會傳教備修院。該會院僅成立一年,起初只有五十六個學生,但這時已培育了一百六十個年青人, 準備前往不同的慈幼會傳教區工作。方濟為人單純、善良和真誠,獲得師長和同學們的愛戴。

學習的噩夢

方濟接近二十六歲了,不曾上學,因此要與比他年輕十一歲的同學一同學習四年,為他是很大的挑戰。堅強的信德支持他繼續前進,但他有時也懷疑自己能否成功。他堅持不 懈,這本身已是高尚的情操。他當時的數學老師如此概述這個青年的學業表現:「他就像一部生鏽破舊的拖拉機與最新款的汽車競爭,但他仍然繼續前進。」他不屈不撓地學 習,就像在帕帕列羅的貧瘠農田耕種一樣。可是,他的成績未如理想,絕對與他所付出的努力不相稱。他要重讀幾乎所有課程,因此在假期時,這位傳教士備修生大部分時間 都在家裡或伊夫雷亞讀書。他最後得以成功,實有賴他堅毅不屈的精神,而傳教的理想也是他的有力支柱。

其他活動表現出眾

方濟雖然學業成績欠佳,但在會院的日常活動方面卻表現出色。如果需要幫助砍樹或在農場工作,他總是最先伸出援手。他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成為傳教士。他朝拜聖體 時,向耶穌聖體獲取力量和安慰。他的老師憶述說:「方濟跪下祈禱時所學的,比坐在自修室學的更多。」他恭敬聖母,聖母是他的導師,就像她指導聖若望鮑思高一樣。日 後出任泰國素叻他尼(Surat-Thani)主教的伯多祿‧卡雷托(Peter Carretto)寫道:「我加入伊夫雷亞會院後,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方濟‧康維尼……他是其中一個大哥哥,稱我們這些新人為『聖嬰』。他總是友愛待人,且出於善意, 規勸我們應努力盡好本分。」

3. 受其他傑出慈幼會會士的影響

方濟在伊夫雷亞生活的四年,接觸到慈幼會的多位支柱,其中最重要的是總會長真福斐理伯‧李納德。他倆有許多相似之處。方濟像李納德一樣,曾考慮結婚,成年後才回應 傳教士聖召,也遇上學習困難。副總會長李嘉堂神父(Fr. Peter Ricaldone)及會院以其命名和多次探訪會院的賈烈勞樞機,亦使這位未來的「孟加拉使徒」獲益良多。賈烈勞這位傑出的傳教士樞機主教,激發了一眾年青候選人對傳教區 的熱忱。伊夫雷亞的職員對奇奇洛的培育貢獻良多,支持他度過艱難的學習歲月,他們大部分都是年青學員的典範。

4. 恭敬聖母

一九二七年五月,方濟為恭敬聖母,發表了一篇講道,主題為「聖母上智之座」,內容流露了他的純真善良。他童年在農場工作時所播下的恭敬聖母的種子,最後在伊夫雷亞 的合適環境中開花結果。他效法聖母,賴信德而生活。

夢想之都印度

1. 成長中的傳教士

在伊夫雷亞會院生活時,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就是「目的地宣佈日」。當日修會長上通知每個候選人,他們將被派遣到哪個傳教區。當年,總會長李納德神父親自宣佈各人的 目的地,方濟的傳教區為印度阿薩密(Assam)。

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他在聖母進教之佑大殿領受會衣,也是由李納德神父授予。然後,他前往故鄉帕帕列羅,向舊地和親友們道別。他返回伊夫雷亞後,一切都準備就 緒,傳教士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七日啟程。他們在同月二十六日抵達孟買(Bombay),然後立即轉乘火車前往加爾各答(Calcutta)。他們到達豪拉 (Howrah)後,阿薩密、曼尼普爾(Manipur)及不丹(Bhutan)地區的宗座監牧兼印度慈幼會長上瑪弟亞蒙席接待他們。其後,他們再轉乘火車往高哈 蒂(Gauhati),再乘公車到西隆(Shillong)。方濟感到一切如在夢中,他已踏足他夢想的土地,準備展開完全獻身的傳教生活。

西隆初學院

慈幼會會士於一九二二年首次來到西隆。當方濟來到時,當地已有合共六十九位司鐸、修生和修士,亦設有活躍的傳教中心。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二十九歲的方濟終 於開始接受初學培育。一九二九年一月六日,他宣發初願。不久,他便修讀哲學。在這期間,他接觸到許多印度出色的慈幼會傳教士。其中最使他難忘的,就是文德靡神父 (Fr. Constantine Vendrame)。這位偉大的意大利籍傳教士經常奔走各村莊,從不倉促,但充滿熱忱,只關心一事,就是把基督帶給他所接觸的每個人,勸他們進入天國,在天國盛筵中佔一席 位。他的格言為「催迫他們加入」(Compelle Entrare),意即催迫他們成為基督徒,加入教會。方濟把他視作自己的模範。

這些會士就像活的課本,我們這位成長中的傳教士從他們身上學會了傳教的神修和方法。對方濟來說,向生活的表率學習較為容易,而拉丁文哲學課本卻艱澀難懂。他認為學 習拉丁文沒有意義,反而應學習卡西語(Khasi),即傳教區的通用語言。他的同學協助他,下課後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向他解釋抽象的哲學概念。當他感到特別困難 時,他便高呼:「在聖母的助佑下,我必會成功的。」他果真成功了。在培育院裡,修生須負責所有的家務。方濟修生不僅做妥自己的份內事,還願意接受額外的工作。總括 來說,那裡的生活刻苦,但學生和職員一起用膳或聚會時,總有喜樂的精神和家庭的氣氛。

在拉梁實習

他於一九三一年完成哲學培育後,被派往拉梁(Raliang),那是距離西隆約八十公里的鄉村傳教站。在那裡,這位熱心的修生在安利‧池納托神父(Fr. Eligius Cinato)的指導下,推行各種活動,特別是照顧青年。他曾學習基本的醫學知識,因此在探訪村莊時,可協助窮人。在拉梁服務兩年後,方濟已準備好宣發永願。他的長上這樣 評論他說:「熱心、喜樂,偶爾有點固執己見……他表現良好。」一九三二年一月七日,他矢發永願,成為慈幼會會士。

神學培育與晉鐸

宣發永願後不久,方濟往西隆攻讀神學。他認為重視理論的神學知識沒有多大意義,只視為晉鐸的必經之路。他從課室和書本學得的知識不多,而是坐在聖體面前和聖母腳 旁,直接向天主學習神學。

在這段期間,他經常探訪位於山徑旁邊的崙巴林(Lumparing)小村莊。他路過時,總會向村民問好,為病人祈禱,安慰那些遇上困難的人。他也像文德靡神父那 樣,十分渴望拯救人靈。每逢聖誕節,當修生們在主教座堂介紹各自的新教友和悔改的罪人時,方濟的「戰利品」總是比其他修生的為多。他天資平庸,不通本地語言,但成 績為何比其他出色的同伴優秀呢?這是因為他每週在探訪村莊前,總是禁食祈禱。

瑪弟亞蒙席講述曾有個卡西婦女夢見一個外國人。雖然那婦人完全不認識他,但他竟然治好了那婦人的傷患。她皈依後,在領洗時取名為莫尼加(Monica)。日後,她 探訪西隆,遇見方濟‧康維尼,非常興奮,高呼:「他就是我夢見的人,是他治好我的。」

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剛出任馬德拉斯(Madras)主教的類斯‧瑪弟亞授予方濟鐸職。新升司鐸回顧過去三十七年由帕帕列羅的石地走到天主祭台的旅程,無法抑 制自己的淚水。他當時還不知道父母已經逝世。因此,他晉鐸後,第一封信是寫給他童年視為親生父母的維托和亞納。他在信末謙卑地寫道:「媽媽,爸爸,我親吻你們,跪 在你們跟前,請求你們祝福。」

2. 長大成熟的傳教士

克利什納格

方濟晉鐸後不久,省會長開玩笑地問他,希望修會派他到哪裡去服務。他即時答說:「我只依從長上的意願。」一九三五年十二月,這位新司鐸已在克利什納格 (Krishnagar)的主教座堂出任副本堂。他曾學習卡西語,這時他要開始學習孟加拉語(Bengali)。這並不容易,但他善用這方面的困難,趁機與青年們 接觸。他請青年們教他,他那不正確的發音把他們逗得大笑。但他們尊重他的純真品格,很喜歡他。雖然他的主日講道很嚇人,但這障礙卻被他化為良機。這位屬於天主的人 以幾句簡單的句子解釋福音的要點,雖然說得結結巴巴,但出於真誠,且打動人心,人們都愛聽他的話。他們明白,這位宣講者既帶來訊息,也活出他所宣講的訊息。人們不 時看見這位熱心傳教士為了顧惜鞋子,把鞋子拿在手中,歡樂地奔走各村,給病人送聖體,替罪人赦罪,把福音帶給那些未信主的人,真誠地向所有人問安。

有許多關於他傳教經歷和成就的故事,有些有關奇蹟,有些則離奇有趣,但全部顯示他渴望人靈的得救。一次,他為病人送聖體,晚上經過森林。突然,他看見前面有一頭老 虎。他站在這頭猛獸面前,大聲說:「走開,讓路給主!」據說,兇猛的老虎真的退到一邊,還陪伴被嚇了一驚的神父繼續上路,作他特別的隨從。另一次,方濟神父騎馬前 往傳教站。這匹馬已到過傳教站多次,他有信心這匹老練的馬會帶他到目的地,因此在馬背上埋首修改講道辭。過了一段時間,馬匹停下來,他抬起頭,看見一座美麗的教 堂,驚歎道:「真像我們的本堂啊!」不久他便發現,這確實是他所出發的本堂。原來當主人全神貫注地修改講道辭時,聰敏的馬匹走了一段路後,不知為了什麼原因,決定 回家。

玫瑰與荊棘

一九三八年,孟加拉豪雨成災,整個郊外洪水泛濫,把農作物徹底毀壞。許多人臨時造了木筏划到傳教區求助。神父們盡力幫助他們。當時,方濟神父患了副傷寒。他好轉 後,另外兩個神父也患病了。

除此之外,這位熱心傳教士與本堂神父之間有點誤會。本堂神父面對沉重的財務負擔和其他困難,不自覺地怪罪於方濟神父,在省會長面前批評他的副本堂:

  • 「我的副本堂康維尼神父沒有學習本地語言,還給我許多煩惱……」
  • 「康維尼神父經常到各村莊去,我希望他行事謹慎。」

方濟神父生活刻苦,對村民隨和和富人情味,沒有嚴謹的時間表,不依常規處事,可能這一切使本堂神父很煩惱,但他絕無惡意。方濟神父面對這些考驗,依然保持忍耐謙 遜,無畏地繼續履行他的工作,只關心人靈。一九四二年,省會長調派他到克利什納格的主教府去。就像當初離開西隆一樣,他悄悄離開這個他熱愛的傳教區。

憐憫之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地區的傳教士都遭受阻撓。根據規定,傳教士若來自反對盟軍的國家,必須囚禁在集中營。克利什納格主教莫魯蒙席(Mgr. L. Ravoir Morrow)是美國公民,為他的傳教士作保證人,而這些傳教士大部分來自意大利。因此,他們沒有遭囚禁,但受到若干限制。如此,孟加拉的傳教工作仍可繼續進行。

在孟加拉的歷史中,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是「大飢荒」之年,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飢荒。莫魯主教向盟軍高層求援,為飢民獲得援助。運載糧食物資的貨車抵達時,方濟 神父和塞吉神父(Fr. Sergi)負責監督物資分發,不會因種族、階級或信仰而有所偏袒。這位傳教士情操高尚,絕不會利用糧食援助使人皈依,而是透過祈禱、宣講和犧牲為基督贏得靈魂。

印度在一九四七年向英國成功爭取獨立,這位良善的傳教士與人民同樂。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日,甘地遭刺殺。當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悼念甘地時,方濟神父也陪伴他們,分 擔他們的憂傷,並贊同莫魯主教及其他講者的講話。這位意大利傳教士骨子裡是個印度人。兩年後,他申請成為印度公民,並獲得批准。

告解神師

方濟神父在克利什納格服務之初,已有許多人找他辦告解。不論是主教、其他慈幼會會士、修女或民眾,都認為他活現了天主的慈悲。他剛坐進告解亭,便像換了另一個人, 為告罪的人施予天主的寬裕和平安。他的規勸很簡短,充滿智慧,但並非從書本學來,而是直接來自引導他的聖神。青年們視他為另一位鮑思高神父。

與貧民為伍

方濟神父盡量減少生活所需,省下來的與貧民分享。一般人沒錢買鞋子,因此他不喜歡穿鞋,經常赤腳行走。方濟神父出生貧窮、號召貧窮、選擇貧窮,效法聖保祿,為一切 人成為一切,且經常探望貧民的簡陋小屋。他很少談及自己的事,卻很熱切關心別人。他謙遜、純真和良善,贏得人民的愛戴。

他的朋友

他履行司鐸職務期間,結交許多朋友。這不是因為他聰敏、能言善道或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他在這些方面絕不出眾。那是因為他對基督的愛,以及隨之而來對別人的關愛,吸 引不同信仰的人,藉著他歸向基督。

有些人是因著方濟神父的純真和肖似基督的生活,而成為天主教徒。我們可列舉一些例子。教授克里納‧查卡博(Krishna Chakraborthy)患上癌症。這位良善的傳教士知道後,前往探訪他,盡力安慰這個臨終的病人。神父以真誠關愛的態度,向這個印度教徒談論耶穌,使他有興趣更認識基 督。克里納先生終於在病逝前數天領洗。

方濟神父不時探訪岳厄爾‧畢華斯(Joel Biswas)一家。岳厄爾是個受人敬重的基督教老師。善良的慈幼會神父很快與他的子女成為朋友。這個家庭不論老少,都被他談論耶穌的態度所吸引,於是開始參加感恩祭,最 後也成為天主教徒。

律師穆克紀(L. K. Mookerjee)同樣受這位聖善的神父感動。他說:「方濟神父是先知和聖人。他非常關心窮人,所以獲得許多人敬愛。我們視他為大孩子,他只須劃十字聖號,也能感動我 們。」

萊爾(A. P. Roy)說:「方濟神父時常談論天主的愛。他的孟加拉語很拙劣,但說話簡單正確。這位聖善神父只要在場,便能鼓舞別人……我不看他邋遢的外表,只注意他的內心。」

重返家鄉

一九五二年五月,在印度生活了四分一世紀後,方濟神父返回家鄉意大利度假。他先往杜林的聖母進教之佑大殿,然後他到伊夫雷亞,即他在加入慈幼會後最初生活的地方。 他對有意成為傳教士的青年,講述了許多有關印度的故事。

他的帕帕列羅之行確是難忘。分別三十二年後,他重遇特地從美國回鄉的哥哥森姆。他們一起到他們敬愛的童年親友墓前拜祭。在這歡欣的團聚時刻,他們真希望母親佳琳也 在場!其中一個重要時刻,就是到格薩(La Ghezza),也就是他們與「爸爸媽媽」維托和亞納度過快樂童年的地方。這對年老的夫婦早已離世了,方濟神父就在他們安葬的墓地舉行了一台感恩祭。

即使回鄉,良善的傳教士並沒有放鬆克己。他依然睡在地板上,婉拒村民善意為他準備的舒適用品。他與朋友、親人或其他人相處時,總是在捕捉人靈的獵人。他返回印度 前,把賣掉土地得來的錢,為傳教區購買所需物資,包括為孩子添置衣物,並買了一架腳踏車作傳教探訪之用。他乘搭貨船,把這些物品運送到傳教區。他於一九五二年十月 六日離開意大利,並於二十九日抵達孟買。兩日後,方濟神父便返回克利什納格他所愛的人民那裡。

重返孟加拉

人靈的獵人

方濟神父把一切安頓好後,便前往探訪昌德拉(Chandra)、普拉格查(Puragacha)、雅拉達里(Jaladhali)、巴拉瑟德(Barasat)、 拉納加特(Ranaghat)及克朗格拉(Clongra)。他願意「為一切人成為一切」,每到一處都按需要給予鼓勵或規勸。這位良善的傳教士也接近印度教徒和伊 斯蘭教徒,他們也熱切聽他講話。受洗的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組成一個隱秘的教會,繼續按他們的傳統生活,而方濟神父就是他們的牧者。這確實不是教會的正統慣例,也 不獲教會接納。然而,方濟只重視人靈。他的使徒工作,尤其是為婦女們提供的服務,均需要艾美雅修女(Sister Emilia)的幫忙,會士們開玩笑地稱他們為「本篤與思嘉」(Benedict and Scholastica)。

健康衰退

精神願意,肉體軟弱

患病

一九五七年七月,方濟神父往西隆接受手術。雖然他的病況並不嚴重,但繁重的傳教生活使他健壯的身軀逐漸衰退。然而,他沒有為此擔憂,反而繼續騎上腳踏車,到各村莊 逐家逐戶的探訪,張開羅網,為天國捕捉人靈。他並不感到多大痛苦,但在一九六零年七月,他突然患上嚴重心臟病。在奇蹟地痊癒後,他被派往加爾各答的哈靈頓護理院 (Harrington Nursing House)接受身體檢查和休養。兩個月後,他返回克利什納格,艾美雅修女是最先探訪他的人之一。方濟對她說:「別忘記耶穌是為人而非為天使而死。捕捉他們啊,把他們全部 捕捉!」即使在患病期間,方濟神父也只關心人靈和天國。

康復

方濟神父的健康迅速衰退,他雖繼續為人靈辛勞工作,但要不時住院。一次,他留院一段時間後,省會長認為應讓他到氣候較清涼的大吉嶺(Darjeeling)的索那 達(Sonada)養病。方濟神父雖然不願意,但也服從長上,在一九六二年四月十日到索那達。他在那裡接獲哥哥森姆和繼父彌額爾的死訊。疲憊不堪的傳教士在這裡有 足夠的時間休息、祈禱和反省。儘管如此,他仍感到不安,心裡只惦記著克利什納格的人民。他有預感長上將無了期地讓他在山上生活。因此,他在某天整理好房間後,沒有 知會任何人便離開了。翌日,即八月十七日,他在克利什納格出現,大家都很高興看見他重返主教座堂的告解亭。如果有人問起他的越規行為,他便解釋說:「人靈在等待我 啊!」

方濟神父病癒後,健康大不如前,更影響到他的聲線。他的嗓子本來已經微弱,這時即使他用了麥克風,也幾乎聽不到他說的話。可是,熱心的傳教士繼續以手勢和微笑宣 講。

只關懷人靈

以前有很多傳教士認真履行基督的命令:「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給他們授洗……」他們深信,教會是普世的救恩聖事,為使未信主的人得救,他們必須工作,並願意 作出任何犧牲,引領人靈進入教會。他們冒著嚴酷天氣,踏上崎嶇不平的森林小路,不管猛獸和盜賊的危險,奔走各村莊,有如善牧,尋找迷羊和新草原。方濟神父必然是其 中之一。這樣的傳教士或許已「瀕臨絕種」了。他的雙腿曾走遍阿普利亞(Apulia)山區,能抵受勞碌奔波的傳教工作。他直接與人民接觸的傳統方法,經得起時間的 考驗。他認為人比安息日重要,而且只有一條法律是重要的,就是人靈的得救。

只重視天主

方濟神父可說是在一個自以為是的基督信仰環境下長大的。他的培育也使他深信,在有形的教會以外,別無救恩,未信主者如要得救,必須受洗。可是,梵二的教會學使他的 想法有所改變。年老的傳教士開始視自己為撒種的人,上主會自行照顧農作物的生長。方濟神父在晚年時,不再那麼熱衷於為人施洗,但相信主的話:「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 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

一九七一年,孟加拉共和國的危機非常嚴重,約有一千萬難民湧到印度。克利什納格接近邊境,大部分難民都在這裡尋找糧食和庇護。方濟神父亦是率先協助他們的人,把國 際組織送來的援助物資分發給他們。他不停地為難民服務,為盡量協助更多的人,他的精神壓力增加,加上一九七二年五月天氣酷熱,這位年老的傳教士幾乎已步入墳墓。他 被送往加爾各答,在深切治療部住了九天,但幾個月後,他又重返克利什納格。他寫信給意大利的朋友說:「能夠多留在世上幾天,協助耶穌的救贖工作,真是莫大的喜樂 啊!」

再次回鄉

一九七四年,長上決定讓方濟神父返回家鄉意大利探訪和休養。他已七十六歲了,患上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長期咳嗽,心臟虛弱。他抵達意大利後,立即前往杜林的聖母進 教之佑大殿。如果他不在醫院或告解亭,多數是在朝拜聖體,以手勢向聖體櫃的耶穌談話,抱怨要他留在意大利,但印度的人卻需要他。方濟神父很渴望返回孟加拉傳教區, 但他的朋友勸他留在意大利。他探訪家鄉和老朋友。在他啟程返回印度當日,他在起床時吐血。大家恐怕他要取消行程,但他照原定時間到火車站,登上火車前往羅馬,再由 羅馬與前任省會長烏格特神父(Fr. Uguet)轉飛至新德里(New Delhi)。

返回印度後,他繼續為人靈工作。雖然心靈願意,但七十六歲的身軀卻軟弱多病。一天,他被迫把腳踏車的鑰匙交給院長,改用枴杖走路。不久,他探訪巴格當格村 (Bagadanga)時,被一個流氓伏擊,搶去他的陀錶。人們要懲戒這惡棍,但善良的神父對他們說:「別傷害他,我已寬恕了他。」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七日星期 四,他再次心臟病發;五月十六日,他身體部分麻痺。他在診所對身旁的人說:「請祈禱,並請別人為我祈禱,因為我想再協助耶穌一會兒,為他贏得人靈。」

雖然難以置信,但卻是事實:方濟神父只要支持得住,便會返回克利什納格,盡力協助人民。他身體癱瘓,只能探望附近的家庭。一九七六年一月,在他逝世前二十天,他在 信中承認說:「在印度經過五十年的傳教生活後,我的健康正在衰退……但我仍可勉強探望附近的家庭。」他的體力日漸減少,並預感快要離開人世了。

與世長辭

善終

一九七六年二月八日,他感到呼吸困難,於二月十一日住進聖母進教之佑女修會的診所。當日是克利什納格教區的每月司鐸退省日,方濟神父不能到場聽人辦告解,感到很憂 傷。他不停咳嗽,主管的修女請他不要說話,他開玩笑地答說:「我知道了,是你想說話吧。」當晚他的病情特別嚴重,領受了傅油聖事。他清醒時,向露德聖母(當日是她 的紀念日)低聲祈禱說:「天上的母親,我不曾在世上冒犯妳,請妳現在援助我。我一直敬愛妳,妳也一直是我的慈母。」他的呼吸越來越困難,進入彌留狀態,他的幾個朋 友在床邊守候祈禱。最後,方濟神父悄然離世。主教座堂響起鐘聲,許多基督徒、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湧到診所,流淚送別他。

葬禮

翌日,慈幼會會士瑪竇‧巴萊爾神父(Fr. Matthew Baroi)主持追思彌撒,省會長盧格爾神父(Fr. Lo Groi)、副主教蘇池奧神父(Fr. Stroscio)及三十多位神父共祭。省會長在墓前致辭,感謝天主把方濟神父賜給慈幼大家庭,稱這位離世的傳教士為服務和熱誠的典範,值得眾人效法。大家都說: 「我們不會找到另一位方濟神父。」

聖德昭著

生活平凡

方濟神父曾在農村當默默無聞的農場工人,在戰爭時也是個默默無聞的軍人和囚犯,是最平庸的神學生,從沒有當過教授或講者;作了傳教士後,他不曾興建教堂,他的長上 也不認為他有能力做本堂神父。事實上,他一生都是個「助手」:繼父的助手,地主的助手,多位本堂神父和院長的助手。方濟神父並不喜歡閱讀或學習。他視自己為天主的 僕人,但天主善用這個外表「笨拙」和軟弱的工具,使智者羞愧。這位良善傳教士一生的目標,就是為基督贏得人靈。

渴望人靈得救

方濟神父是人靈的獵人。他對人靈的渴望使他前往印度。早在培育時期,他已歸化許多未信主的人。他到了克利什納格後,繼續捕捉人靈,甚至年老時也是如此。他探訪家 庭、監獄、醫院和其他地方,把耶穌的喜訊帶給別人。

為一切人成為一切

「我對祢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詠69:10)聖詠詩人的禱詞確實在方濟神父身上應驗了。他用盡最後一口氣,竭力為天國贏取更多人靈。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 也應在天國佔一席位,因此這位善牧也竭力贏取這些「其他」的綿羊。

熱心祈禱

或許方濟神父從沒有讀過甘地的話:「許多人羨慕我的平安,這平安是來自祈禱。我不是科學家,但出於謙卑,我認為自己是個祈禱的人。正如未潔淨的身體是不潔的,沒有 祈禱的靈魂也是不潔的。」然而,我們這位傳教士早已明白這東方智慧:「有價值的行動來自靜止,言語的力量來自沉默。」人們經常看見方濟神父坐在祭台前告解亭旁的椅 子上,熱切注視聖體櫃內的耶穌聖體,手上拿著玫瑰唸珠。他在這裡與天主建立關係,獲取所需的力量去推行工作。

旁觀者或會以為方濟神父是個工作的人,經常到處奔走。事實上,雖然他很活躍,總是在尋找人靈,但他並不止於此。他花許多時間獨自祈禱,陪伴耶穌聖體,使自己獲得動 力,並支持自己的目標。無論是騎腳踏車還是徒步探訪村莊,為他都是祈禱的時間。他像聖母一樣,聆聽聖神的指示,心裡反覆思量。甘地於一九三九年在巴多利 (Bardoli)所說的話,可完美地應用在方濟神父身上:「我們透過祈禱向天主獲取力量。單靠自己力量的人,最後必定失敗。」

麥子必須死去

這位良善的慈幼會會士渴望人靈,因此放下藥物和醫生護士的照顧,離開索那達清涼怡人的氣候,回到他所愛的人民身邊。他勇敢面對孟加拉內陸村落的豪雨和泥地。一次, 他冒著豪雨在黑暗中步行幾小時,到達一個村莊。當村民為他準備簡單的飯菜時,有病人需要他,他便即時動身,再次冒著雨消失在黑暗中,並說:「雖然我需要食物,但病 人更需要我啊!」方濟神父清楚知道,麥子若是不死,便不能結出更多的麥粒;若不壓碎橄欖,使不能榨出橄欖油。因此,他願意承受任何痛苦,為基督爭取人靈。他奉行鮑 思高神父的格言:「一切都為了光榮天主和拯救人靈。」

證詞

方濟神父沒有機會閱讀於一九七五年十二月發表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但他早已實踐保祿六世的勸諭:「這些『時代的徵兆』應使我們有所警惕。有人會婉轉 地或高聲地─不過總是強有力地─問我們說:你確實相信你所宣講的嗎?你有活出你所相信的嗎?你確實在宣講你所生活的嗎?為使傳道發生效力,生活的見證現今成為重要 的條件。正是如此,我們對於我們宣講的福音要負上一些責任……世界需要並期待我們度簡樸生活、具備祈禱精神、關愛眾人─特別是貧苦卑微的人,以及謙虛服從、擺脫世 俗及自我犧牲。沒有這個聖德的標記,我們的話很難打動現代人的心,將會徒勞無功、毫無作用。」(《在新世界中傳福音》,76)

任何認識方濟神父的人都同意,他以卓越的方式,實踐了教宗保祿六世的勸諭。這也是他的成功之道。他並非教師,而是見證人。雖然他不懂解釋復活經文,但他活出了復活 的力量。

列品程序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方濟‧康維尼神父的真福列品程序正式展開。副申請人慈幼會會士尼閣‧盧格爾神父(Fr. Nicholas Lo Groi)正在收集所有相關的資料。

 重要日期

1898年 : 生於意大利帕帕列羅

1917年 : 從軍

1920年 : 杜林海關關員

1923年 : 伊夫雷亞傳教士備修生

1927年 : 前往印度

1929年 : 在西隆宣發初願

1935年 : 晉鐸

1935年 : 克利什納格主教座堂副本堂

1942年 : 克利什納格主教府

1960年 : 心臟病發

1962年 : 在索那達休養

1976年 : 與世長辭

1997年 : 列品程序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