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會總部的簡述

  • 有年青人的特質,就是喜愛三五成群,聚在一起。
  • 是『信仰基督的青年團體』。
  • 生活「鮑思高的精神」,實踐「預防教育法」。
  • 有助人格成長、信仰培育、承擔個人責任、學習人際溝通、鍛鍊創意、抉擇前程。
  • 有彈性及多元性,去容納不同形式、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青年團體。

推動「慈幼青年運動」是慈幼會士的神恩

『要做就良好的條件使各類組織及善會能興起,要遇適應青少年的年齡,配合他們的興趣,使這些組織及善會有連貫性』〔會規 8〕;『為此,我們鼓勵並推進那些以培育及使徒與社會工作為宗旨的各類善會及運動』〔會憲 35〕。 鮑思高神父說:「最適合向青年傳福音者正是青年自己。」。

  • 會士要切法使青年一起實踐使徒工作。
  • 在「團體」的「同行」中,一起努力「成聖」。
  • 五項青年必守的任務:時常喜樂、努力求學、熱心侍主、關愛服務、青年帶動青年。

「慈幼青年運動」基本重要元素

  • 團體要成為一個屬於青年、並以青年為主角的家。
  • 這運動跨越時間、空間、與不同組別間的隔膜。
  • 兩項元素介定慈青運動:以慈幼神修為依歸;慈青小組間的共同聯繫。
1. 以慈幼神修為依歸
  • 以鮑思高神父為核心人物,效發他的靈修精神。
  • 不同的慈青團體,各自找著慈幼精神的共同目標。
  • 由具有慈幼精神者作領袖,以確保鮑思高神父的教育特質、生活風格,使團體小組變得具有培育特性。
2 慈青團體小組間能共同聯繫
  • 是一個運動〔Movement〕:因為不同青年團體分享著共同的信念與價值,遂能發展成一個運動。
  • 「大型聚會」如「慈青日」,使懷有同一理想的青年彼此相遇、交談、分享經驗;這是慶典時刻 Celebration,亦是培育「慈幼經驗」與「基督徒經驗」的寶貴機會。
  • 上述一切,保證這運動是屬於青年人的:一項建基慈幼青年靈修、適合青年人、以青年人為主角、適合任何時空地域、真正服務青年的青年活動。
  • 運動目的:培育良好基督徒、良好公民、及年青的使徒,成為一群在今代活出鮑思高神父及瑪沙利羅靈修的青年。
  • 聯繫層面及形式:在地方層面、會省層面及跨會省的國際層面,舉行類似的培育聚會;方式可多元化:文件或刊物、自發性的聚會、大型的慈青聚會等;該類大型聚會,能為慈青產生強烈歸屬感、以及身份認同。

其他特點

1.「慈幼式」的運動
  • 慈幼式的運動:根源鮑思高神父、在大家庭內、在教會內發展。
  • 青年自稱『慈幼人』,肯定自己為鮑思高慈幼大家庭一份子。
  • 慈幼大家庭其他成員,應盡其所能,協助慈青,加深對鮑思高神父精神的認同。
2. 富教育性的運動
  • 青年人為青年人:慈青運動與教牧團形成一個有教育氛圍的環境,在當中,青年人感到完全被接納。
  • 青年人亦變成教育者:為朋友而尋求幸福、通傳喜樂、發揮潛能,使青年成為基督徒人格成長的主角;團體遂成為聚合點,讓青年人去成長及表現自己。
3. 有使命性的運動
  • 青年人的傳教士:與慈幼大家庭其它成員同步,一面成長、一面意識到慈幼使命;慈青敏於福音價值、擁有強烈教會感、並製造機會去關懷團體內或教會內外那些弱小及在各方面貧窮的青年。
  • 青年遂成為社會及文化發展的主角:他們自覺被邀請去投入這基督徒的宗徒使命,去為其他青年培育信仰。
  • 慈青運動整合教育與福傳、信仰與生活,並發展成一種忠於天主的啟示、這樣,亦忠於人類的生活。
4. 一種漸進式的歸屬感
  • 只要你們是青年:慈青運動開放給每一位青年;在當中,每位青年能找著自己。
  • 每位青年以其個人天賦及能力參與這運動,並就其成長階段而被完全接納。
  • 因此,慈幼青年靈修的參照,會因不同組別及不同青年而有異。
  • 慈青運動正向前邁進,因此不能硬性地給它的性質立即下定義。
  • 這責任只有交由這運動本身去思索,並要給它留下足夠的空間及可變性。

慈青生命的特色

1. 多類形的青年小組
  • 凡是青年人喜歡的,均可成為建立小組團體的原因:各類形的運動、電影欣賞、參觀、旅行、文化興趣、藝術、關注社會事務、宗徒工作、……等,唯一要遵守的,是他們要符合慈幼青年靈修、以及與其他慈青小組保持聯繫。
  • 每一小組按其步伐漫向成為良好公民、良好基督徒。
2. 有慈幼領袖小組
  • 徹底生活基督徒及慈幼青年身份的青年,成為小組的領袖:他們策勵各成員,好能更活出福音精神;他們明顯及有意識地向其他人提出慈幼會的邀請,去活成一個良好公民、良好基督徒。
3. 慶典與聚會
  • 構成慈幼氛圍的重要元素:慶典的意識、歡笑及喜樂。
  • 青年人在共處及分享個人經驗中追尋這種喜樂;在會省及跨會省的共處與慶典中,慈幼青年運動正自我程現;青年人的喜樂,就在每日的任務及生命中展現出來。
4. 團體經驗的進程
  • 建立友誼:慈幼青年靈修亦在青年間、甚至青年與成人間產生友誼;這種友誼的經驗,導致一種意願去選擇與鮑思高神父生活在一起;與年青人共步,會保證華道角慶禮院的特色,亦會使人喜愛青年所喜愛的,為使青年人喜愛我們所珍視的價值。
5. 慈幼生命的根源
  • 慈幼精神發源地:慈青會在鮑思高崗、摩爾尼斯、及華道角等地,有歸家的感覺,因為在這地方,他們會找著鮑思高神父、瑪沙利羅及其他青年成聖的邀請。即是之固,這些慈幼地方為今日青年標誌著一份生活的訊息。到這些地方『朝聖』,能有助青年掌握基督徒的價值。各地應為慈青創立靈修聚會中心。

結論

慈幼慶禮院的復甦
  • 鮑思高神父所希望的教育環境:那裡青年人找到朋友、被成年人所接納、諒解,在當中成人會參與他們的活動,而他們又為其他青年形成一種行為風格,去參與社會文化、創意思維、宗教、及慶典性等事務。
  • 總會長在GC23中肯定,這些華道角慶禮院的要素,在慈幼青年運動中孕育,遂使慈青運動成為慶禮院的新模式(GC23 345)。
  • 這運動跳出慶禮院物理的局限,超越時空,邀請所有會士更新對青年人的認識及帶領青年人的技巧。
  • 慈幼青年運動,是青年人激勵我們去更新慈幼教育法、以及按今日時代需要建立慶禮院的一種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