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事經心憶夢中」懷念德日新神父 ~ 張志誠 ~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15 期,1993 年
三月十九日黃昏時,接到陳興翼會長神父的電話,獲知德日新神父已於當日早上於家鄉魂歸天國。當時我的內心情況,就是一面覺得他死得太突然,一面又覺得在世上失了一位良師益友。同時又慶幸他早日走完他人世的痛苦旅程,到天國會見無限慈愛的上主。
德神父生於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廿五日,義大利西西里島人。十八歲時東來香港,接受慈幼會修士培育訓練,攻讀哲學。再過三年實習期後,被派往上海攻讀神學,終於在一九四四年一月廿九日晉升司鐸。適值當時中日戰爭,上海一帶淪為戰區,峰火連天,人民顛沛流離,死人無數,傷殘處處。惶恐無著的百姓、極待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照顧。那時年青有為的新司鐸德日新神父,見義勇為,不怕凶險,天天為當地黎民奔波勞碌。及在一九五一年,德神父被迫離開上海,前來港澳服務,至今計有四十二年之久。其間曾往加拿大和祖國服務三數年,始終覺得他的聖召,是為中華人民服務。於是毅然回來港澳,重操故業,數十年如一日。
五零年代,先後在筲箕灣和香港仔照顧貧苦孤兒,供書教學、安頓膳宿,儼如一位慈父。一九六三年奉命上任為聖安多尼學校的首任校長。那時萬事起頭難,德神父熱切仰賴主祐,推行各項熱心神工。與當時的老師,同心合力,携手並進,渡過困難重重的歲月。後來正當校務蒸蒸日上之際,德神父又獲委任為九龍鄧鏡波學校的院長兼校長。三年後又獲委任為香港鄧鏡波書院院長兼校長。那時,該兩所中學均為私立機構、經濟拮据,設備短缺,一切校務和制度,有待推進和設立。尤其為香港鄧鏡波書院的擴建和開辦預科班的問題,使他招致許多方面的非議和困擾。德神父始終領導全體屬下,熱切祈禱,苦身克己,依賴上主。各項問題終於一一獲得解決。功成身退之後,德神父謙恭溫順,從來沒有公開或私下誇耀他過去的豐功偉業。而且還時時處處去維持各項校務,尤其執行聽告解的宗教神功。每逢主日,例必準時出外各聖堂主持彌撒,聽告解等,風雨無間。聖老楞佐堂的一些教友,與他一次小敘,便一見如故,甚為親切。在他養病時,頻頻前往慰問,最後在機場依依不捨送別。
近兩年來,德神父漸漸體弱多病,但他一直堅持遵守修道人熱心神工的時間表,而且極力避免煩擾其他會友。一切痛苦,皆要默默忍受。最後他決定回到義大利家鄉休養,希望漸漸復元,再為教會服務。可是上主安排妥善,讓這位一生為主名而勞碌的好忠僕,在三月十五日,大聖若瑟,善終主保的瞻禮日上,安息主懷。想到這點,所有與他相識和舊好,都感到安慰。但大家都在祈求上主,派遣一位使者,到我們中間,彌補德日新神父的遺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