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伊神父,在聖類斯的足球場

 

莊國棟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91 期,2006 年

 

在今早的悼念彌撒之前,我特意步入學校的足球場,看著,感到一陣陌生與熟識之間的暗湧。也許曾幾何時,我就是在某某角落,為週日的青年中心搬運那些「冬菇」桌球檯,在看台旁那小食部咬著茄醬熱狗。我站在以往週日集會的地方,回溯著小時候手持抽獎票期待宣佈頭獎號碼的那一陣子…… 大家都知道,附屬聖類斯中學的思高青年中心,代表著伊思高神父的一手心血。

 

回想起來,我實在無法理解伊神父何以只用自己一雙手撐起整個上下午開放的青年中心,同時料理學校善會中的大小事務,還要兼顧中學聖經科目的授課。他把沒有可能完成的大小、瑣碎事務完全辦妥,還精通意大利文、英話、廣東話,連讀寫中文也完全沒有問題。在中四的時候,我們雖然年少氣盛,但要跟隨他辦聖安當退修營、為外語錄影帶配音等也在叫苦連天,可是他腦子裡還有千千萬萬個活動計劃,要把青年中心、善會等辦得更好,吸引更多青少年和同學們的參與。我們所有同學加起來的投入,還不及他在眾多工作中一細小部份的熱心。

 

人們的回憶可能是薄荷味,我們這一代聖類斯舊生的回憶必然是橙水味。今早彌撒後舊同學們坐下吃東西時,也不其然想到那小食部橙水飲料的調製方法,說說伊神父怎樣將整盒橙水沖劑與整盒沙糖倒進偌大的塑膠容器內,再用神秘的工具將之攪和。我們曾在足球場、籃球場上揮發青年的汗水,補充了不知多少橙水食品,又再在球場上蒸發掉。無論我們在康樂棋桌上友誼對疊,抑或是騎著租借來的單車相互較量,伊神父其實就在幕後,緊密注視著我們,衡量著我們的快樂與平和。我們的年輕時代,就是這樣平安地在這個意大利小鎮式的青年中心度過。

 

今天我們都聽到,神長們訴說自己如何直接或間接的受伊神父的教誨而聽到聖召。我還清楚記得在中四暑假離開香港前的兩個月,跟他在球場綠色大樓梯前,談起我是否有聖召的問題。現在我們都親眼見證眾神長、甚至我們的學弟潘逸賢執士跟隨了聖召,但我肯定,在聖召以外更多在思高青年中心成長、參與過善會活動的朋友們都一個一個乖乖的(伊神父語) 成長起來。我們未必在社會中擔任什麼重要的角色,但我們全都是品性善良的正直公民。

 

昨天晚上,我太太問我他是否一位備受尊敬的師長,我反思良久,覺得備受尊敬可能不是最熨貼的形容詞,因為伊神父就是我們的一位親人,跟我們一起生活,指引著我們在生命中、在靈修上成長的校園父親。父親在這裡不是客套禮貌的說話,而是代表一種至親長者的情誼,他使我真正明白為什麼司鐸會稱為Father

 

Father 伊,我們會繼續站在自己的社會崗位上,懷念著那些荔枝莊大宿營的驚險日子,懷念著午飯時間在您辦公室學道理的時光,懷念著小息時間在您辦公室雪櫃拿起維他朱古力奶自行放下兩圓半的日子。

 

莊國棟,聖類斯中學 91 中五畢業班

2005 1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