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預防教育法是以學生為本的模式。

這跟放縱青年,認為每個人都一定要滿足自己的願望是不一樣的。反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目的是要孕育出善於表達的青少年,讓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為四週的人帶來歡樂 。整個教育事業的焦點包括:教學課程大綱、員工、位置、結構、建築、操場、設施,全部都以青少年全人發展去計劃。

 

Pietro Ricaldone 反思鮑思高神父對人類的教育貢獻時,肯定了現代的「預防教育法」,應以學生的福祉為依歸︰以仁慈和尊重對待他們、讓他們處於快樂、活潑、愉快求學的教育環境,並鼓勵他們自由開放地,與他人和教師對話,這都是鮑思高神父眼中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另外,因應學生的水平教授相應的知識;以學生的年齡分配不同的級別。 在鮑思高神父的學校中,不會出現年長的學生與較年幼的學生一起上課的 尷尬情況。當 學生不能掌握要點時 ,鮑思高強烈要求他的教師,應對學生表現出耐性和理解。而授課要有效率,教師應該在上課之前作充足準備。 (Cf. Peter Ricaldone, Festive Oratory, Catechism and Religious Formation, St. Joseph’s Technical School, Madras, India, 1939, p.237-263, cited by Morrison, p. 54.)

 

鮑思高神父的教育計劃,並不是籠統地為「青年」服務,他更會個別跟他們交往,特別為比較易受傷的學生著想。有一次,當考慮收錄一個爸爸因犯法而被處死的男孩時,鮑思高神父提出以下的觀點︰「我們必定要小心,因為把這樣的一個男孩置於其他男孩之中,他可能會承受到更大的傷痛,其他男孩可能會傷害他、取笑他,使他的生活變得更不幸。我們可能會把情況弄壞,而不是改善他不愉快的狀況。」 因此,鮑思高神父把他安排到一個特別照顧的環境中,並一直跟進他的情況,直至他有能力調整重新投入正常的生活。 (G. Bracco, 'Don Bosco and Civil Society' in Egan-Midali, Don Bosco's Place in History, LAS, 1993, 242)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來自 鮑思高神父教育 的目標。學生不會被教育成為被動的角色,相反,學生才是主角和熱衷的學習者—成為建構未來社會的新動力。因此,鮑思高神父的教育 模式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達到自我實現和參與社會發展。透過這方法,學生會成長,成為改變社會、形成政治和文化上一股強而有力的新動力。

 

在 1881 年,當鮑思高神父與他的合作者講話時,他展示出他的教育工作上完整的幅度︰

「你們捐贈的錢,影響著身體和靈魂、社會和宗教、時間和永恆……它影響家庭和公民社會,因為我們可愛的男孩在工場受訓,他們將成為有能力的人,透過運用他們的技能,他們可以支持家庭的生活所需。同時,他們的工作和技能也會對社會有莫大的益處。那些修讀科學與文學的學生,透過運用他們的才能或在工作時的貢獻,同樣對社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但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組別的青年都不只是受訓,而是接受教育,這樣,他們才能在有道德的社會和有公眾秩序下慢慢成長。 (Don Bosco, BS, 5, 1881, no. 12, p. 5.)

 

Art: Nino Mu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