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樂會 ※

 

鮑思高神父自己寫道:「在那最初四個班級裡,我必須自己設法學會怎樣去對付我的同學。」

 

雖然在學校方面,有很嚴格的關於教友生活的規定,甚至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呈驗每月告解一次的「證明書」,可是在學生們中間,仍有那些害群之馬,不良的青少年。鮑思高神父寫道:「有一個同學竟然這樣無恥,唆使我去偷我女主人的貴重物品。」

 

若望一開始就堅決地不與那些壞學生來往,免得同流合污,後悔莫及。不久,他在校的優異成績,自然提高了他的身價,使同學們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景仰欽佩。他自忖道:「為什麼不利用這種聲譽,來影響同學,幫助他們呢?」

 

他自己寫道:「那些想引誘我去做不軌行為的同學,也是最疏忽學業的學生;因此,他們也開始來求助於我,希望我在功課方面,能夠伸手幫助他們。」

 

事實上,他也幫助了他們。甚至於把自己做完的功課,私下傳給他們。這未免太過分了。

 

在一次考試時,他被發覺私下傳遞答案給別的同學,幾乎要受嚴厲的處分;後來幸虧得到一位老師代他說情,而只被罰應該另譯一段拉丁文。

 

他自己寫道:「因此,我獲得了同學們的親善和友愛。他們在下課後小息的時候,開始為了功課而來找我,後來也是為了要聽我講故事,最後他們也不為什麼,而自動來找我。」

 

他們願意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團體。若望稱這團體為「同樂會」。他也給這同樂會,擬定了一個很簡單的章程:

1. 同樂會會員必須避免一切不合善良教友的言語和行動。

2. 完全盡好學生和教友的本分。

3. 保持愉快的心情。

愉快是鮑思高神父所堅持執著的一大原則。他的高足愛徒聖道明•沙維豪,居然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的聖德,應該是在於時常很愉快,要盡力躲避罪過;因為是罪過使我們心裡不愉快。」

 

在鮑思高父的心目中,愉快來自那種深刻的信念,明知自己是在天主手中,因而深信自己是在非常可靠、萬無一失的手中。這是一些簡單的字句,說明一個極有價值的寶物 — 望德。

 

鮑思高神父在《回憶錄》裡寫道:「一八三二年,我竟被同學們推舉為一個小隊伍的隊長。」

 

他們在一起玩各種遊戲:賽跑、跳高、跳遠、踏高蹺等。大家玩得很熱烈、很高興,人人都很愉快。當他們已經玩得累了時,若望就在草地上放一張桌子,變戲法給同學們看。

 

他自己寫道:「我從一隻小小的盒子裡,竟能取出許許多多比盒子還大的彩色圓球,或從一個小小的布袋裡,能夠拿出許許多多的雞蛋來。我也能從觀眾的鼻子上,取出圓球來,或者能夠猜中別人袋裡的錢數,或者只用指頭一點,就能夠粉碎任何金屬的錢幣。」

 

這種愉快的集會,如同以前若望在碧基時所舉行的集會一樣,總以祈禱來結束。

 

他又寫道:「每逢主日及聖教節日,我們都到聖安道堂去。那裡有耶穌會士講解教理。他們講解得很好;他們所講的故事,我現在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