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神父愛教會的心

張冠榮修士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85 期,2005 年

 

「我們的天父,願您的名受顯揚,願您的國來臨。願天主的公教會,耶穌基督唯一的真教會,增長及凱旋。願世界各國承認她,以及她的元首和主教的權利。願眾心靈都以教會的教導,作為啟示真理的唯一守護者;作為聖經真實性和權威性的神聖見證;作為人類不會犯錯的導師,以及在教理問題上的最高裁判。願眾人都服從她;都遵守她那道德的和紀律的法規,直至她在世間勝利後,她將永遠光榮地在天上統御着,偕同她所救贖的無數的靈魂。」

 

這是鮑思高神父從不間斷的虔敬的禱告;這是他勤讀教會歷史時的熱切的願望。當他重複地談及和寫下這些真理時,他的信德是多麼光耀奪目的。鮑思高神父經常強調神父在講道時,要談論這些真理,而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都以提升教會為首要目標。他分享着教會的喜樂與光榮,同時也分擔着教會的痛苦和所受的迫害。另一方面,他又努力使教會得到喜樂和勝利,盡量減少她的哀傷和損失。他帶領迷途的羔羊重投如慈母般的教會的懷抱,又加入新的子女,擴大她的家庭。他知道自己身為教友和神父的責任,以敏銳的目光察看一切,讓平凡的行為能夠配合着普世教會的意旨;他又像一個卑微的士兵,堅守崗位。他透過英勇的行為和難得的機遇,為教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他從不錯失任何一個機會,給人提出好主意、聽告解、講道、勸勉,以及祈禱等。他認為這一切都是重要的。他抱着崇高的意念,積極地推行青年的宗徒工作,同時不倦地履行他的神職和服務。

 

鮑思高神父透過主日的道理,講論歷任教宗的生平事蹟,這樣在學生的心裡,燃點起熱愛教會及教宗的心火。那年 (1851),當他講及教宗聖烏爾班一世時,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來描述聖女則濟利亞的英勇事蹟。他熟悉帝王時期羅馬的地理環境,貴族宮廷的建築,庭院和長廊,大堂和噴泉,以及古羅馬人的習俗。他都形容得很生動,引發出學生活潑的想像力來。我們可以看到鮑思高神父如何在他陳說的道理中,用上很多細節的描述來增添色彩,加深每一位聽眾的印像。

 

一八六九年八月,《公教書信》的讀者收到一本合時的小冊子,是鮑思高神父利用餘暇時間,斷斷續續地寫成的。書名叫《大公會議和公教會》,內中充滿了鮑思高神父對教宗和教會的熱愛。他希望這本小冊子,能夠讓這個被廣泛接受的信念──教宗在教理上不會有差錯的特恩,在即將來臨的大公會議上,被定為信條,以光榮天主及祂的教會,安定及鼓勵教民,仿如在伯多祿的繼位者的頭上,添上一顆奪目的鑽石。

 

鮑思高神父一生中也曾遇上無數困難,但是這位天主的僕人,仍然果敢地,平靜地前進,沒有因為遇上阻礙而停步。他曾說:「我勞苦工作,我也希望所有慈幼會會士跟我一樣,為教會而勞苦工作,直至咽下最後一口氣為止。」

 

一八七一年,意大利各主教都爭相要把自己的教區奉獻給耶穌聖心。在羅馬,這引發出一個新的意念來。他們要在這個代表基督的城裡,興建一座敬禮耶穌聖心的大殿,像一個永不熄滅的火爐,把熱誠之火從羅馬散佈到世界各地。教宗比約九世在城市發展的新區域內,購下了興建聖殿的土地,然後興高采烈地開展這項工程。

 

不幸地,這工程受到很多問題阻延,被無限期地擱置下來。後來教宗比約九世駕崩,由教宗良十三世接位。在新教宗推動下,工程重新開始。在挖建地基時,又碰上了地下古建築物,需要把地基加深五十呎。更大的麻煩是捐款者反對大殿的設計圖則,意見紛紜,莫衷一是。當建築至地面時,由於資金短缺,建築工程全面停頓。

 

一天,教宗良十三世與幾位樞機主教談話時,對停止興建聖殿深表傷痛。他覺得停工有損天主的光榮、聖座的令譽,以及廣大群眾的神益。

 

    「聖父,我有一個建議,保證能夠把聖殿建成。」亞里蒙達樞機這樣說。

    「是什麼建議?」教宗詫異地問。

    「把興建聖殿的工作委託給鮑思高神父。」

    「鮑思高神父會接受嗎?」

    「聖父,我認識鮑思高神父的為人,他對教宗有着無限的崇敬。如果你把興建聖殿的工作委託給他,他準會答應。」

 

樞機主教先私下跟鮑思高神父談及這個建議,鮑思高神父一時間不能下決定。他先要檢視及分析在財政融資方面的條件是否足夠。當時羅馬人在金錢方面並不大方,而法國人正要興建自己的聖心大殿,以及開辦私立學校。法國人在金錢方面雖然比較大方,但是他們表示捐助只會用來救濟貧童,不會用來興建新聖堂。意大利的經濟已瀕臨崩潰,稅收又重,人民都在籌謀基本的社會福利,根本無暇他顧。鮑思高神父又知道羅馬的建築費用比其他城市高,當時他的手頭上已有幾個建築項目要處理,其中包括:都靈市的聖若望堂、華里高思亞的瑪利亞進教之佑堂,以及在馬賽、尼斯和史畢斯亞的工程。對鮑思高神父來說,再接受新的工作是否明智呢?

 

最近在比多里奧的教堂向各地主教募捐,只籌得十萬里拉。由於財政枯竭,結果工程被迫要停下來。還有另一個問題需要考慮,鮑思高神父如果接受這份差使,先要結清以往工程合約的餘款,這也是一筆可觀的款額。

 

除了世俗的顧慮之外,鮑思高神父也要考慮一個崇高的理由:教會與聖座的令譽。他不能讓教宗的呼喚只得到輭弱的回應。

 

最後,教宗跟他說的一番話,驅散了鮑思高神父心中的疑慮。教宗良十三世在四月五日接見了他,保證這是一項神聖的工作;一項使基督代表欣悅的工作,希望鮑思高神父能夠接受委託,完成這份事功。

 

    「為我來說,教宗的意願就是命令,」鮑思高神父回答道:「我要接受聖父給予我的信任。」

    「但我不能給你金錢。」教宗說。

    「我不懇求聖父給予我金錢,我只求得到你的祝福。我希望你能賜恩給我和在公教之都捐建這座耶穌聖心大殿的人。如果得到聖父的允許,我想在大殿旁建造一所青年中心,以及一間大型宿舍,收容區內那許許多多貧苦兒童,教導他們謀生手藝。」

    「我樂意祝福你及所有協助你從事這項神聖工作的人,我懇求天主降福給你們。」

 

我們知道鮑思高神父後來還真的費了不少唇舌,說服了他所屬的慈幼會議會,接受了教宗這項任命。

 

真的,只有對上智的安排有着無限的信任,鮑思高神父才可以肩負起這個重任。以常人的智慧來看待這項工作的人,對鮑思高神父這份勇氣,只會感到欣羨和驚訝。一位重要人物曾向鮑思高神父探詢,在那些極度艱難的日子裡,他是如何籌得這筆巨款呢?「全靠上天的安排!」他回答說。又有人問他有沒有特別得到上天的照顧?他回答說:「多謝天主,衪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我們。」他用了二百萬里拉來建造教堂,又用了一百五十萬里柆來建造青年宿舍。這兩筆款項,在當時來說,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我們不應試探天主,而鮑思高神父也做了一切他可以做的事來幫助自己。他為了實現教宗的意願,辛勤地工作了多少年,吃了多少苦,這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根據謝路迪神父的見證,這一切苦痛和艱辛,縮減了鮑思高神父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