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會的教育智慧

 

韓大輝

取材自慈幼會中華會省的《教師手冊》07年的更新版

 

21 世紀的新世代,青年人對權威的服從漸弱,但對關懷和了解的需要大增。教育者更應重溫鮑思高神父在其教育法中所提倡的關愛學生。過程中,教育者須與青年人同行、陪伴他們,樂意將近代教育和心理學的新研究,結合於慈幼會的教育法,務使鮑思高神父所提倡的關愛學生,能充滿時代氣息。 

儘管慈幼會的教育有其特色,但肯定百分百合乎天主教教育辦學原則。 1977 年羅馬宗座教育部出了一個經典的文件《天主教學校》,按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60 年代)的更新路向寫成,時至今日,仍深受各方讚許,已有中譯本。 全書不乏慈幼會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的教育理念和辭彙,因為這文件主要是由當時教育部秘書長 Antonio M. Javierre 主教執筆,他是慈幼會會士 ( 1988 年擢昇為樞機 ,於 2007 2 2 日逝世,享年 86 歲),由此可見,慈幼會的教育和今日的天主教的辦學理念有其匯通之處。 

 

1. 天主教慈幼會教育的素描 

教育關乎成長,它要讓人在成長中找到智慧和喜樂,就像掌握幸福的鑰匙。智慧使人洞悉生命意義,喜樂使人樂觀進取。人生變幻無窮,際遇浮沉莫測,順境逆境、疾病健康,儘管如此,只要樂觀地持守生命本有的意義:珍惜天恩、熱愛眾生。 

天主教辦學的宗旨就是在基督福音的光照下,引導學生得到整體均衡的發展。此說正符合全人教育的表述,即教育者融匯各層面的因素:生理和心理、身體和精神、天賦和德行、個人和群體、文化和宗教、自由和恩寵,使之揉合為一,藉以幫助學生在成長中栽植自己健全的人性。本會學校所提倡的德、智、體、群、美、靈六育,正以此成長為目標。 

從出生到離世,成長佔據整個人生。不論長幼都有其成長境況,只是體驗不同。慈幼會的教育雖以照顧青年為首要目標,但絕不忽視教育者的成長。慈幼會之所以提倡家庭精神,正是將青年人和教育者的成長融匯貫通,就像家人一般彼此相待,使兩者的成長相得益彰。 

聖若望鮑思高 ( 意大利教育家 1815 - 1888 ) 和貧苦青年相處多年,就在經驗中悟出成長的智慧和喜樂,並創立了慈幼大家庭,以延續他的教育使命。當年鮑聖教育青年甚為成功,人們請他將其教育理念筆之於書,他遲遲不允。儘管他能言善寫,惟恐寫出來的文字會僵化甚至出賣他的教育精神,因為此精神有賴個人每日的實踐才能掌握,絕非紙上談兵。理論有助建基立本,但若流於因循、行而不思,便自困囹圄;經驗可以發人深省,但若配合理論、不圖濫用,必勇於創新。 

畢竟,鮑聖還是寫了《預防教育法》的短文(約三千多字,譯文數十種),理論不多,強調體驗。文中指出此教育法的意義、實施、益處和懲罰的施予。這教育法有三個要素:理智、宗教和仁愛。以理智發揮正確人生觀,以宗教之善薰陶品德,以親切之情循循善誘。學生其實天生向善,要教他們從善而行,自我規範,但他們因無知、輕浮、氣盛、一時之快就會犯規。教育者設勿憤怒行事,令學生失面或傷害其身心。若要有懲罰,便要讓他感到一時之快只會使人不悅,甚至減少教育者亦師亦友的親善和笑容。那種失落感,必使學生領悟更深。這一切需要忍耐。

 鮑思高神父對成長非常樂觀,只要不犯罪,甚麼都可以,而他的教育深受人們嘉許。有何秘訣?他會說:「愛就是教育。」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 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 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 13 : 4-7 

2006 年慈幼會中華會省為慶祝百週年來華,製作了一套嶄新的「鮑思高神父」電影 DVD 粵語版,雖描寫百多年前的事蹟,但相當準確地流露會祖的教育風格,時至今日,仍觸動人心。鮑聖的教育信念可歸納以下數點,以作簡介:青年為寶、愛心為重、福音為鑑、學校為家、喜樂為懷。

─ 青年為寶

這是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神父一生的抱負,也是所有教育者的首要素質。青年心智尚未成熟,是脆弱的一群,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呵護。正確的教育環境就是要讓青年感到被愛和尊重。教育基本是愛的傳遞,成長的指標主要亦以愛的能力作衡量。其實,人對幼者的愛護是自然的,只不過因為受傷或者貪慾,人才把愛擱置一旁。受傷者不宜從事教育,若能痊癒,則是很好的教育家,因為體驗更深;貪慾的形式不同,或多或少,人皆有之,教育者接待青年,也可墮入貪婪和情慾中,甚至害人害己,為此,鮑聖勸告為師者常要反省自己的工作意向是否正直,並須修練節制之德。 

─ 愛心為重

鮑聖雖然年少喪父、家境貧窮,長兄橫蠻,幸好他有一位好媽媽呵護他,童年時又遇上善心的賈勞梭神父,所以心靈的創傷得到治癒。他天性也急功近利,但幸遇良師賈法束神父,使心靈對天主的皈依,日漸加深,因為鮑聖確實經驗到天主是愛。生命源於天主,也只有愛,才能實現生命的真諦。青年人需要真誠相待,教育者要活出真我,務須付出愛心、耐心,別無他法。教育始終指向心靈的相通,心最能通傳的是恩情,有恩才有情。恩不求回報、扣人心弦,情出於互通、摯愛對方。只有通過這種恩與情的關係,人才發現自身的尊嚴和可貴。一切潛能、承諾、品德和價值由此而建立和發展。

─ 福音為鑑

教育的過程最終要讓青年覺得被愛。愛的開端是感情的交流,為保障感情不變質,須以福音為鑑。福音素來都是天主教辦學的指南針,而其成功之處,也在於遵循福音的指引,提供全人教育的服務。福音要求人有不同層次的認同,較高的當然是領洗做耶穌的門徒,但天主教一向尊重人的自由,不能勉強人領洗,可是,為創造學校的文化和氣氛,福音就是最高和最重要的依據,其金科玉律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凡你們願意別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瑪 712)鮑聖教育青年的目的,是使他們做正直的公民和熱心的教友,就是要守這玉律,並視之為天降之命。為此,天主教學校要有宗教氣氛。福音的真福八端的確喚醒人心,著重神貧(清心),哀慟(有情)、溫良(友善)、飢渴慕義、憐憫(慈悲)、心靈潔淨、締造和平、為義受苦,正推動今日所提倡的家庭、環保、和諧社會等的價值教育。

─ 學校為家

這是慈幼會辦學的精髓。鮑聖在建立華道角之前,常往監獄、工地、街頭、工廠等地方探訪青年,又提供週日青年中心,讓他們前來耍樂。可是,對那些貧苦無告的青年,探訪和週日的相處並不足夠。他不斷求天主,最終,畢納地先生主動找鮑聖,並將華道角的地方租給他。鮑聖將此地轉化為青年的家,那裡有宿舍作息、課室讀書、工場學藝、操場玩耍、聖堂祈禱、……還有青年和師長作為家人。地方、設施、課程、活動等,固然缺一不可,但家庭精神才是學校的靈魂。

─ 喜樂為懷

辦學的成效與喜樂氛圍相關。在喜樂中學習、交往和共處,常懷樂觀精神,自然無往不利。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讚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鮑聖常教青年,艱辛和痛苦只是過眼雲煙,重要的是舉頭望向天的遠處,那裡常有驅散烏雲的陽光。學生就是樂天一族,讓他們在操場上盡情地玩耍,並透過戲劇、音樂、演藝、運動,在校內造就喜慶、歡樂氣氛,學生自然有健康成長的環境。校內確有數不盡的事情,始終最具影響力和最鼓舞人心的事莫如展示笑容,給予嘉許,溫馨感人,悉心誘導,陪伴鼓勵,共同嬉戲,建立友誼等。有甚麼比心中的喜樂更具感染力?的確,喜樂是打開真善美之門的鑰匙。 

 

2.  預防教育法的原則與實踐  

預防教育法由聖若望鮑思高所提倡,在他的學校內實施,而成效非常顯著,受到各方面的認同和接受。本章以簡明的的分題為架構。 

 2.1  預防勝於治療 

原則

預防就是讓學生常處於安全的環境,免受心靈和身體的危害。最好的預防工作,就是教育者經常陪同和臨在學生當中,亦師亦友,不論是學習或嬉戲,學生常可感到有人提攜、鼓勵和關心,也使他們提高警覺,恆於自律,免受不良風氣所影響,而養成惡習,甚至墮落和變壞。 

實踐:

教育者常友善地臨在學生當中。上課前,我們先到課室;下課時,我們最後一個離開。在小息、午間休息、下課等時間內,我們樂意走到學生之中,與他們傾談、玩耍、令學生覺得我們和藹可親、隨時協助。

提防自己不應扮演警察的角色,只在他們犯錯時才出現,或者臉上就是一副「我來就是因為你會違規」的面容,那只會迫使學生躲開,甚至和自己過不去。以愛心關懷學生或以懷疑監視學生,兩種態度有天淵之別,他們很快就會辨識出來。 

身為教師,我們主動地與學生交好,記得他們的名字,了解他們的性格,充份認識他們,給他們一、兩句鼓舞和溫馨的說話,尤其把握時機和他們共渡輕鬆、自如和喜慶的時刻。日後他們可能忘記課堂的知識,但總忘不了教師的友情和鼓勵。一位教育者能看到學生的眼神由衷地流露:「你是我的好朋友!」,就是莫大的安慰,盡在不言中! 

2.2  理由勝於強制 

原則

鮑聖認為強制教育基於怕懼,但預防教育基於慈愛。怕懼能操縱人的行為,慈愛卻啟動人的心智。對待學生,切戒用懲罰建立自己的權威,慈愛才真正獲得學生的尊重,有了尊重和欣賞,教育才成為合情合理的事。 

實踐:

我們的學校首要任務是教學生做人,所以在給予他們鑰匙打開知識寶庫之餘,也不忘發展智能,為他們奠立人生的基礎。 

鮑聖並不活在今天資訊型的社會,沒有留給我們甚麼語文進階、電腦入門等的教學法,但他卻有一身本領,為學生「開竅」,他的功夫在於激發興趣學習,並將知識化作人生智慧,不論身處何方何時,都懂得開發正直有為的生活空間,既逍遙、又自得。 

老師悉心的備課和興致勃勃的講授,都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時著眼於開竅的工作,加上有條不紊的溫習,必使他們發揮自己智能,改善學習和強化吸收知識的能力。 

中外古今,都著重「正直理智」的培育,這使學生懂得待人處事、判別是非、立己立人、自重自信。教師在堂上專業地講授天文、地理、數學、經濟、語文、歷史等,已博得學生由衷仰慕,若加上一句半句,頂天立地的豪話,導人向善的智語,那一切知識的傳授就提昇為個人學養的基礎。 訓練學生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就是使他們強化正直的理智,這是畢生受用的智慧。 

教育者的「理」不是「說教」,而是「精心的教學策劃」,為照顧學生不同的需要,對能力較弱的學生特別關懷,細心考慮他們的問題,以更大的愛心,引導他們學習。 

學校的規條和措施必須合情合理,令學生按其年齡心領神會,並自動自覺地遵從。有關懲罰,讓我們效法鮑聖,平時先要得到學生的心,在他們違規時,只要減少親善,稍為嚴肅,使他們覺察犯錯就要承擔,並能立志定改。 

學生犯錯,往往基於先天脾性的缺點或後天環境的惡因,導至他們浮躁、不安、輕率、懶惰、貪玩、驕傲、自大、妄念等,這都不是一天就能改善的,日後要耐心地多加輔導和提點。儘管有些毛病又臭又劣又頑固,但任何人必有其善良本性,年幼者尤甚,教育者務須加以開發,為此,對違規的學生,切戒意氣用事,這只會適得其反,卻要恩威並重,巧奪人心。 

2.3  宗教薰陶生活/勝於人力

原則

敬天愛人是我們優良的傳統,這和鮑聖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他按當時天主教國家的環境,教育學生成為正直的公民和熱心的信友。做正直的公民須始於愛人,並以建立公義及和諧社會為己任。做熱心的教友非片面地解作加入天主教,但一定有敬天的涵意。基督的福音固然如此教導我們,但更重要的訊息是,當我們愛人而力有不逮之時,便須仰賴上天的扶持。鮑聖很明白,教人行善和助人行善是兩回事,從事教育,必須雙管齊下。基督昔日在其社會中身教言教,但今天在我們的學校裡,祂神妙地給予恩寵的援助。天主的愛是通過基督而充滿於人的生命中,這些承載天主之愛的人,可在學校起酵母作用,並為學生帶來天主的福佑。 

這酵母作用不只在課程上編排宗教課或修身堂,而是在全人教育上使天主的愛產生薰陶的功效;這才會啟動心靈,不但教人善之所在,而且助人擇善固執。基督的福音不但加強敬天愛人的傳統,而且會成為學生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來到學校受洗的人畢竟少數,但所有在學校的人,必能接受天主的保佑和祝福,且要經常信靠上天的慈悲和眷顧。

 實踐:

生命來自天主,整個學校的氛圍要讓大家感到天主無微不至的照顧和保護,因為在每個人的生命裡,天主都有其計劃和意義。人的整體發展和成長確有賴天主的扶持和帶領。為此,學校每天都有祈禱時間,每學年必有宗教節日或瞻禮的喜慶,課程有安排不同的宗教活動,校內有祈禱的小堂和宗教室,擺設十字架、進教之佑聖母像、聖若望鮑思高像、青年主保聖道明沙維豪像,這無非是喚醒人心,天主常在我們中間。 

我們提醒學生「天主見我」,一方面是令他們常有所依恃,另一方面提醒他們勿暗地裡做傷天害理的事。

 宗教課是教導天主教的道理,讓學生有所明白和喜歡,至於領洗入教,這是天主賜給人的禮物,絕非人所能勉強的。學校絕對歡迎教外的學生加入慕道班。 

學校不忘照顧教友,讓他們在修和聖事得到淨化和指導,在聖體聖事上得到滋養和提昇。鮑聖在教育青年上,常得到聖母進教之佑的啟發與扶持,而慈幼會相信每位學生都是聖母媽媽親自帶領入校的,當然對學生珍而重之,同時會悉心地也把學生交託給聖母,因為她是眾人的助佑。 

2.4 慈愛勝於權威 

 原則

先要愛學生,以真誠的愛心打動學生的心並使他們感到被愛。這是鮑聖教育的不二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動他們。慈幼會相信被天主之愛所觸動的人更有力量去愛。

 愛是預防教育法的靈魂、動力和準則,它融滙貫通整個全人成長的過程,而學生感受到真實的愛,也會做個有情有義的人。

實踐:

愛不在於多言,而著重實踐。我們怕喋喋不休的大道理,青年人更怕,只是他們處於下風而不敢言。

 與其講,不如做!我們的犧牲和心血就是愛的鐵證,學生見到,比任何說話更有說服力。

 學校須有家庭精神,這是教育團體的特徵。在家庭般融洽的氣氛下,校方與老師,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學生之間,有寬裕的空間,彼此溝通和了解,並能建立信任和尊重。

 對於賞罰,事先有明確的指引和提示。對做得好的學生,加以褒獎和讚賞。對犯錯的學生,加以提醒和輔導,對失誤甚至失敗的學生,加以鼓勵和扶持,盡量恢復其自信。有關責罰,可免則免,若免不了,須常給予機會。一切都要令學生心悅誠服,以他們最大的利益為依歸。

無論如何,要取得學生的信任,我們要忍耐、關心和提攜,但要避免偏私、溺愛和成見。這樣,師生彼此的信任和關係便可建立起來。

 2.5  著重全人教育

 原則

鮑聖本人的成長及至創業,都是在逆境中奮鬥過來。我們效法他做人的態度,教育青年時,本著慈幼的精神,其顯著特徵就是積極、愉快、樂觀、進取和創新。

全面的教育,包括德、智、體、群、美、靈六育。

 積極,是指每人皆主動地善盡本份,如鮑聖云:「工作與節制是本會昌盛的秘訣」;愉快,是指校內的家庭精神和每人以歡欣的態度面對人生,如鮑聖云:「喜樂中事奉天主」;樂觀,是指在逆境中依然懷著希望,如鮑聖云:「不讓任何事使你煩惱」;進取,是指困難中的恆心和堅毅,每天都精益求精,如鮑聖云:「為你們我求學,為你們工作,為你們活著,也樂意為你們捨掉生命」;創新,是指教育須應對時代的需求作出果敢的回應,如鮑聖云:「在有益於青少年的事上(……)我必勇往直前,不怕冒險嘗試。」

實踐:

讓學生明確知道,慈幼會學生的特色就是常懷喜樂、善盡本份、敬天愛人。

讓學生有多元的發展:德、智、體、群、美、靈六育。

 我們利用各種有益、有建設性的課外活動,校內校外的比賽,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歸屬感;訓練學生合作和處事的能力。

每人都有自己的潛能和特色。我們在課堂或課外,不論在學業、美術、體育、文娛各方面,給予學生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與此同時,我們也令學生明白自己能力的限度,避免強求,給自己製造無謂和不需要的壓力。 

 

3.  預防教育法的引伸

 預防教育法可能對有些人顯得有點抽象,現在有以下的提示,可以作為這教育法的引伸。此處分五方面說明:教學、輔導、紀律、活動和更新。

3.1 教學方面 

·        學中取樂。學習和樂趣是成功的雙胞胎,有趣自然有所學,有所學自然有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教育最大的反見證是使學習成為氣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智慧教育。授課中忽視傳達積極的人生觀就如拿了支票不去兌現。「學科教授」如數學、物理等是「小知」,但「智慧教育」即熱愛生命和擇善固執才是「大知」。不要分割小知和大知。30分鐘講解學科,再加三分鐘「智慧教育」,就如兌現支票,一生受用;可是,「智慧教育」切勿過長,這會變成說教或硬銷,適得其反。 

·        維護學生。注意學生安全,在他們活動的地方,須有教育者的臨在。學生離開課室或學校,總有教育者最後一個離開。班主任為一班的核心、領導人、聯繫和團結的中心,他們首先應關心班和個別學生的道德教育。 

·        以德服人。老師和學生總有距離,那是德行和學養的距離,而非情誼的距離,愈要接近學生,教育者的德行和學養要愈高,「德不孤,必有鄰」。言教身教要合一。 

·        以禮相待。設法記得每個學生的名字,讓學生感到受重視。 

·        積極勵志。多些用積極、鼓勵的說話,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為較弱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特別在學業及心靈上的輔導和激勵。 

·        決志準時。老師的任務很多,但在團體活動上,不論開會、站崗或上課,務須準時。準時是愛德(不負他人),是平安(心裡踏實),是品牌(激勵同道),是勤奮(善盡本份)。 

·        絕不薑H。切忌蓄意謾罵、奚落或用負面的言詞、消極的態度去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        公正持平。與學生的距離和關懷要保持中庸,切忌厚此薄彼。 

·        建立信任。老師應處事公道和誠懇;偏私和不公最破壞師生的信任;在信任的氣氛中,學生也會容易接納老師犯錯。 

3.2 輔導方面 

·        以心啟心。每次輔導是真情對話,教育者要適時地放下身段,以真動人、以情感人;多點笑容,多點親切。老師的專業性就在於能夠實施全人教育,輔導學生,乃責之所任。 

·        友善開解。每個學生,有其弱點及不足,不一定得到諒解,若有人能耐心聆聽他們的感受,並能予以開解,他們必受惠不淺。 

·        爭取好感。每次與學生交談,或者給予輔導之後,在他們離去時,就算不能即時說服他們,也令他們產生好感,說句:「我對你了解多了」,「和你談話很有意思」,「我們是好友」,「祈禱中繼續支持你」,「願主賜福你和家人」,這些提示雖小,卻是「預防」大道。 

·        希望常存。常要樂觀,「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是山是水,都有生命的奧秘,生命充滿力量、朝氣,讓學生時常看到光明,重視自己的潛能,絕不抹煞追求卓越的可能,在有意義的事上發揮自己。卓越就是將希望和大志根植於心。 

·        敏於時代。對學生的家庭背景、社會潮流、價值觀的改變、青年心理成熟的階段,老師應該有一份敏銳的警覺。 

·        增進技巧。多閱讀有關輔導的書籍,參與有關的研討會,充實自己輔導方面的知識和技巧。

 ·        瞄向高處。給學生提示一些崇高的理想和目標。 

·        溫馨提示。掌握機會,對學生說句「耳邊語」,通過身體語言,給予鼓勵和支持。提示是為預防,鉔优O為親切。 

·        持之以恆。教育工作是默默的耕耘,改善學生更須持之以恆。兩者密切配合,是共同的獲益者。

·        聯繫家長。多與家長交談、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給家長解釋學校的政策和教育子女之道。

·        優化支援。自己做不來,就要推介給其他人,故此要建立和更新支援網絡,如:同事、可靠的學生、及其他機構等。其中,同輩輔導,即同學幫同學,更是預防教育不可缺的一環。 

3.3  紀律方面

·        建立法治。正如團體的和諧需要愛心維繫,同樣團體的秩序有待法治促成。教育者和學生都須充份明校規,都有責任即防止違反校規的行為。 

·        冷靜行事。在盛怒下,不可作任何懲罰的決定,當事的老師應交給第三者或一位心平氣和的老師去處理。 

·        諒解學生。學生行為偏差,須曉以大義,但該有同理心,考慮學生所持的理由,勿以教育者的權位自居,硬要學生接納自己的理由,這種以理壓人的高姿態,正與慈幼教育法中的「理智」背道而馳,不自覺地以強權代替了關愛。相反,謙厚踏實的態度,才賺取人心。「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        善言無謫。語言是工具,不論自覺與否,可助人可傷人。執行紀律時學生會處於較易受傷的情況,但目的是為改善學生和避免傷害。為師者須謹言慎行,戒絕謾罵、輕視、侮辱、冒犯、譏諷、奚落的言詞。 

·        有容乃大。懲罰的目的是要犯規者改過,可是,有時對懲罰的施予,拿捏不準,便做成傷害。讓學生明白,即使懲罰,他們是最大受惠者。對待學生常要留有餘地,給予改過的機會,不怕放過,最怕罰錯。得饒人處且饒人。每次懲罰都是迫不得已才執行的。無論何時,切忌體罰。 

·        存異求同。每人都有其特點:性格、相貌、喜好、習性、才華等,不論何時,老師和學生都要彼此尊重,絕對避免偏私和歧視。「君子和而不同」,包容並存、不同為美。 

·        著重欣賞。多些讚美、欣賞,多謝學生們的服務、貢獻。積極的獎勵制度應是學校生活的一部份、小小的禮物、一張自製的證書會對學生有很大的鼓舞。學生能以功補過,就要「既往不咎」。 

3.4  活動方面 

·        與眾同樂。多些在操場、學生遊戲和小息的地方出現,如果可能,盡量參與他們的遊戲、玩耍或傾談。 

·        出席支持。每位老師雖然不可能參與校內、校外各類大、中、小型活動的籌備和策劃,但可以設法出席,表示支持。樂意接受學生的邀請,出任各項活動的顧問,幫助他們組織會社或活動。 

·        主動組織。在長假期中,老師應主動參與、支持或組織一些益智的學生活動,增進彼此的情誼。 

·        樂於參與。教育者在參與活動時,應盡責、準時、忘我、謙虛。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好能強身健體,也可將剩餘的體力、精力作適當的發揮。 

3.5 更新方面 

·        自強不息。多參加校內、校外的研討會,多閱讀各類參考書藉,以擴闊自己的思考領域。 

·        自力更生。革新的工程不能靠外人,須由自己主動改良自己教學的資料和方法,以適應課程和不同程度的學生帶來的轉變。 

·        自我調理。教學工作繁重,須注重調理。特別留意在最後一堂或自己疲倦時的心境容易失忍耐。有時,重複的工作令人因循,這時需要在動機和心靈上自我淨化,安然自適。 

·        自在逍遙。所謂逍遙,並非四處亂走,而是讓心靈進入自由和快樂的狀態中去,把煩惱拋開,令自己自在、輕鬆、放下、坦然。教育是心靈的工作,那麼自在逍遙,每天至少一次。日中有機會往小堂或祈禱室,安靜一下;年中參與退省或靜修,值得推薦。 

 

結語 

教育不但把學生當成寶,肯定在他們內在都隱藏著寶藏,但也真的要讓他們把這寶藏呈現出來。為此,教育者須有抱負和智慧,走進他們心靈深處,誘發那愛的動力,令人性產生光輝,使生活充滿情義和慈愛。鮑思高對青年的抱負是真切的,「為你們我求學,為你們工作,為你們活著,甚至甘於捨掉生命!」他的智慧並不深奧,可簡單地表述於他的「預防教育法」。 

1988年意國都靈市政府為紀念這位教育家逝世百週年的慶典中,出版了紀念畫冊,刋登了很多珍貴圖片,展示鮑思高的教育和都靈的成長,肯定他偉大貢獻在於通過教育實現人性價值。 

雖然他的教育理念離不開有教無類、全人為本的大方向,可是,其獨到之處在於經常愉快地陪伴學生,潛移默化,把人生理想以平易的方式落到實處。他深信如果教育者和學生相處時像家一般融洽和喜樂,那麼兩者的互動就很自然地擦出人性光輝。教育如尋寶充滿樂趣和理想。 

全文完

 

 

補充材料(一) 

 

慈幼會中華會省教育的信念、憧憬和使命

信念

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是主,

祂的福音是我們人生旅途的明燈,

按祂的指引而行必能實現全人的發展和獲得永恆的生命。

我們相信聖鮑思高是上主所派遣來的聖者,

作為青少年的慈父和導師,

他的預防教育法是我們教育牧民事工的指南針。

 憧憬

我們企望見到我們的教育團體,

上下一心,像聖鮑思高一樣熱愛青少年,尤其貧苦無告的青少年。

我們企望見到我們的青少年,

對真理鍥而不捨,

對上主充滿敬意和仰慕,

對近人、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滿懷情義。

 使命

我們承諾會竭盡所能,把我們的教育團體塑造成一個充滿關愛的家,

以理智,來說服青少年,

以宗教信仰,來薰陶青少年的品格,

以親切的愛,來打動青少年的心。

青少年是我們的摯愛,是上主交託給我們的寶藏,

我們會珍惜、愛護,並輔助他們,

去追尋和滿全上主在他們身上的救恩計劃。

 

 

補充材料(二)

 

預防教育法的金句

 

 取材於李嘉堂(Pietro  Ricaldone 1870-1951,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第四位繼任人慈幼會總會長1932-1951)著、胡安德譯,《聖若望鮑思高的教育法》第一、二冊, 台北,慈幼出版社 1982。下文在括號中之「一」是指第一冊,「二」則指第二冊,其尾隨的數字是該冊的頁碼。 

 

任何一個青年,即使是一個最不幸的,也有改過遷善的一點可能。 所以教育者第一件應做的事,就是尋找這一點,這一根敏感的心弦,而善加利用。(93) 

鮑思高神父常喜歡引用聖方濟的名言來警愓教育者:「用一小匙的蜜糖,比用一大桶的酸醋,可以捕捉到更多的蠅子。」(157) 

先要設法使人愛你,然後自然就很容易使人服從你。(154) 

你的舉止態度,總不要使一個孩子離你而去時,心中憤憤不平。(154) 

要愛青年所喜歡的事,那麼青年也將會愛你所喜歡的事。(156) 

不僅關心那些自己所喜歡的、性情善良的、很聰明的青年;對那些品行不大好的、不很聰明的、甚或頑劣不良的青年,也應該同樣地關心。(159) 

如果一位老師只在講台上出現,就只不過是一位老師而已;可是,如果他去同學生們一起遊戲,他就成為他們的大哥哥了。(172) 

我希望你們在遊憩的時候,常和學生在一起,同他們談話、遊戲 ,給他們一些忠告。(381) 

即使有人犯規,如果我可以用一句好話來糾正他,只要犯了錯的人肯後悔改過,我就心滿意足,別無他求了。(134) 

責任心和榮譽感,對我們學校裡的青年的心靈,起著很大的作用。(307) 

紀律是道德和學業的基礎。(313) 

要警告一個學生,應該在私下,用最和善的態度,單獨地進行,最後要對他說一句好話。(422) 

在糾正或規勸學生時,常要說一些鼓勵的話,總不可說那些羞辱的話。 誰應得讚美的,就給予讚揚;至於責備,卻要緩於實行。(426) 

絕對不可動手打任何人,即使有嚴重理由也不可以這樣;也不要高聲責斥學生。(427)

不可為了輕微的過失,給與重大的處罰;因為一個學生,如果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處罰,就會把它記在心裡,有時也會企圖報復。(459) 

人心好比一座堅固的堡壘,什麼也無法攻破它,必須要用溫良和愛,才能征服它。(437) 

你們儘管快樂地叫、奔跳吧!只要你們不犯罪。(285) 

教育者彼此之間保持連繫,以便促進團結的精神,採取一致的行動。(335) 

總不要說:「這不關我的事,該由他去做的。」卻應該說:「這事是我的責任,該由我來做。」(337) 

教育者不可在細微的事上小題大做,表示自己堅持而不肯讓步的作風。(340) 

務使學生總不單獨無人管理。 老師儘可能應預先到學生要齊集的地點。(341) 

忘記你施於別人的恩惠,受了別人的恩賜,卻不可遺忘。(415) 

如果發見不軌的事而閉口不言,尤其坐視不理那可以而且應該加以阻止的人或事,這簡直是與人同行惡事。(421) 

我們要用善書去抵制壞書。(350) 

不可羞辱犯規的學生,而要設法使他們自己覺得慚愧。(472) 

你有沒有為你的學生祈禱?(255) 

養成安和的樂觀,因為樂觀,無論是對教育者也好,或是對受教者也好,都能使他們立定好的主意。(347) 

要完全盡好自己的本份,必須準備過一個真正犧牲的生活。(328)

 返回相關目錄


慈幼會中華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