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亞爾伯•馬唯理

 (Bl. Alberto Marvelli 1918-1946)

 

鮑思高家庭通訊 • 第 183 期,2004 年

 

亞爾伯.馬唯理所屬的本堂 (進教之佑堂) 有一個由慈幼會士主持的慶禮院,當地的青少年全都到這慶禮院玩耍的;而馬唯理在此得到人性、超性和宗徒神火的培育。負責的慈幼會士也很快便發現他的潛質而委以責任,並在靈修路上指引著他。十五歲時,他就成為了慶禮院的導師,負責帶領孩子們遊戲。

 

馬唯理出生於一個虔誠的公教家庭。自小就身體強壯,熱愛運動;性格有些衝動,但思想卻頗為成熟。在開始讀高中時,馬唯理致力於自己人性和信仰生活上的成長。他曾為自己訂下:「每天早晚要祈禱和默想,可能的話每天領聖體;特別要攻克以下的毛病:懶散、口腹之慾、失忍耐、好奇心、……。」

 

年僅十八歲的馬唯理開始在大學修讀工程學科。接待他居住的婦人作證說:「我見他不論早晚都積極於學習和從事使徒工作。我多次見到他累極而睡倒在書堆之中,但仍在手中握著玫瑰唸珠。他早上六時已在聖堂中參與感恩祭和領聖體,若因事未能參與感恩祭,他會守齋直至中午,作為克己。」

 

當馬唯理仍未完成學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他受僱於米蘭的一間鑄造廠。廠方主管作證說:「他尤其照顧那些少年工人。他也很關心工人們家庭的需要,並多次向我反映他們每個人的特別需要並建議對他們的援助。他經常探訪有病的工人,鼓勵年青工人修讀夜學……

 

意大利投入戰爭的第二年,馬唯理以最高分數取得工業工程學的學位。但他隨即參軍。他在日記簿上寫道:「戰爭是對我們的邪惡之懲罰,懲罰我們缺少對天主和對近人的愛。就是因為世界缺少了愛德的精神,所以我們不單不能如兄弟般相親相愛,反而會如仇人般的互相憎恨。」

 

長期的戰爭結束後,馬唯理離開軍隊,在一片頹桓敗瓦中,成了大眾的僕人;他獲委派安排人民的住宿,負責重建的工程事項,關顧教區的大專畢業生。當地的窮人很多都聚集在他的辦公室內,甚至跟隨他回家。他從不避開任何人,他曾說:「窮人可能等不及,而其他的人卻可以稍等片刻。」

 

馬唯理為人群的各種迫切需要而操勞。他每天參與感恩祭,然後就開始工作,接見來尋求幫助的人。1948 10 5 日晚上,他匆匆與母親吃過晚飯後就出門騎上單車趕去開會;在離開家門只有 200 米的地方,被一輛瘋狂飛馳而至的車輛撞倒喪生!享年 28 歲。當他的靈柩在街道上經過時,貧苦大眾都忍不住飲泣起來。

 


慈幼會中華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