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蒙古的初次接觸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驚人地擴展;元太宗窩濶臺有征服全世界之志,他先滅金,佔領中國北部;在中東侵入波斯,征服亞美尼亞;然後分兵,一路攻南宋,一路攻高麗,一路侵入俄羅斯,橫行於波蘭及匈牙利平原;蒙古的鐵騎所向無敵;奉教的歐洲,眼看就要全部淪陷,提心吊膽地在等待大浩劫的來臨。是時元太宗忽然逝世,蒙古鐵騎班師回蒙古,歐洲得以喘息。

 

面對這可怕的災禍,教宗意諾增爵四世 (Innocent IV) 最初想組織一支十字軍,最後他採取了另外的步驟;因為他接得報告,說在那駭人的遊牧民族中,甚至在他們王侯的左右已經有教友。原來聶斯多略派自第七世紀以來在中亞很興盛。成吉思汗曾征服過大部信奉聶斯多略的法烈 (Keraits) 和畏吾兒 (Uigurs),但他們比蒙古人的文化更高,因此蒙古可汗便把他們的書記、長官、醫生 、甚至聶斯多略的教士,留帳中任用。所以在大汗的幕府內,掌理文書,宣布命令,制訂賦稅等的文官,多為信奉聶斯多略教派的;沒有他們蒙古人恐不能建立一個有組織的國家。大汗的王后也有信奉聶斯多略教派的,這也是引他們信奉天主教的一種先導。所以聶斯多略教派對蒙古民族的影響,關係他們的前途至鉅。他們雖然不隸屬羅馬教會,但仍是基督宗教的教徒。因此教宗思量;不如利用聶斯多略派的影響,引領蒙古王侯和他們的人民信奉真教。最低限度,也可和他們聯盟以抵制近東的回教徒。於是教宗便決意派遣使節去晉謁大可汗。

 

他選了聖方濟各的一位會士,也是一名富有經驗的傳教士,若望.柏郎嘉賓 (John Pian del Carpine) 擔負這份艱鉅的任務。這位方濟各會士雖已六十三歲,毅然接受了這項危險的使命;帶著教宗的國書和一位同伴,走上了征途。國書中勸告蒙古人勿再攻擊其他國家,並望他們皈依正教。他們騎馬走了五千公里的路程,於公元一二四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到達蒙古中部喀喇和林 (Karakorum) 大汗的駐驆地;其時貴由 (定宗) 正繼太宗而立,有各民族及亞細亞各部落的代表四千餘人齊來朝賀。

 

定宗對聶斯多略教派優禮有加,他們能在他的大帳前舉行彌撒,他主要的大臣和講師都是信奉聶斯多略教派的人。但他對教宗的覆書卻非常傲慢,大意是說:如果你願和平,便當來朝;我看不出我們當奉教的理由。我們懲罰信教的國家,是因他們不服從上帝和成吉思汗的命令;上帝的權能顯然和我們同在,否則我們不能有此勝利。

 

柏郎嘉賓於冬季起程回歐,於一二四七年到達。他所負的使命,顯然失敗,不過並非毫無益處。他對蒙古人所寫的記錄,能使西方人對蒙古及其勢力更加認識,因而計劃如何自衛。另外柏氏還搜集了許多關於中國的情報,歐洲開始認識了這個遠東的國家。

 

根據柏氏的報告:「震旦人 (當時歐洲稱中國為震旦 Cathay) 仍屬異教;他們有自己的文字,據說還擁有新舊約聖經。他們有記載歷史和祖先行傳的書籍,有修士和類似我們聖堂的廟宇。他們自稱有聖賢並崇拜一真神天主。他們也崇拜敬禮耶穌基督,且相信永生,不過並未受洗…… 他們對教友很愛護並給以大量的布施。真是一個文雅而可愛的民族…… 有人類所愛好的各種技藝,可說全世界沒有比他們更優良的技工。真是一個天府之國,富有小麥、酒、金、絲及其他物產。」

 

這些報告,雖然很模糊,卻激起了歐洲人對這遼遠而不認識的世界的好奇心;這位勇敢的會士給探險家指示了當遵循的路途。

 

(摘錄自《中國天主教史》15-18)


其他年份的慈幼傳教週 慈幼會中華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