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你,我永不放棄!」 ~ 協青社臨床心理學家 麥芍琪 ~
某天翻開報紙,一名青年於宿舍職員多番勸告下仍下不願起床上班,情緒一時激動而揮刀破壞宿舍物品,青年最後由警員帶走。友人致電告訴我:「你的機構上報啊!」才驚覺年青人原來住在協青社。
同事都在談論宿舍藏有利器如何危險、現在的年青人如何失控等,大家好像忘記了已經被送回家的青年。數天後,宿舍的同事致電,說已把年青人接回宿舍暫住,繼續協助他,還想我為他做個心理評估。我讚嘆當同事被許多行政上、個案上的包袱捆縛時,仍不忘對青年的愛,以鮑思高神父的心來扶助年青人。
您們以為這位青年是什麼模樣的?如捍匪般目露凶光?還是如那些小混混般蠱惑?我們都會因為青年人揮刀的行為判斷他的性情,許多誤解和偏見由此而生。
青年當然不如上述形容般。在我眼前的青年,是個垂頭喪氣的孩子:兄妹三人居住在一個三百多呎的住所,社工家訪後,形容他的家如廢墟一樣凌亂不堪;而父母竟然不知所蹤,最近更因為沒錢交租而被迫遷。一個沒有愛的孩子,如何懂得愛自己及愛別人?跟我一起見青年的實習學生,會面後也淌下男兒淚,為青年的不幸感到同情及惋惜。
社區上的資源大都著重協助兒童的發展,我們都會為兒童的不幸感到難過和同情。可是對於貧苦和在邊緣上的青年,社會人士偏向怪責及標籤他們的不良行為。鮑思高神父卻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看到這群年青人中隱藏的不幸。「信任每一個年青人,就算是那些最受生命摧殘的一群。」協青社的同工就是帶著這份鮑思高精神,愛社會上被人摒棄的青年人。我們相信,要協助青年度過難關,便要以愛去對待他們、接納他們、花時間和他們分享。這樣,我們就能以自己的生命去感染青年人,令他們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