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方向重新評估               ~ 黄建國 ~

 

教育的英語是 education,由兩個拉丁字ex 及 ducere合成,是「出」及「引領」之意。換句話說,教育並非拼命把東西塞進學生的腦袋,而是把學生的潛能引發出來。環視全世界的主流教育趨勢,都是把東西塞進學生的腦袋,方向完全錯誤。

再看看學校的教學本質,70 ﹪強調內容或資訊(what),30 ﹪強調技術(how),學生只要背熟就可獲得高分,這就是所謂的「背多分」。須知道無論是內容、資訊或技術,都須不斷更新,否則很快就會過時,學無所用。學生在小學所學的東西,在他們剛剛小學畢業就已過時;中學畢業後的情況更嚴重,世界已完全改變。所以在教學上若不能進入歸因(why)的層次,學生就不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難怪有句俗語說得好:「若能參透為何,必能迎接任何。」

傳統教育,建基於傳統的 IQ 智力定義上。智力只展現於特定的領域,尤其是數學及語文,只憑紙上測驗就可評量智力。恕我直言,這樣的定義實在不可信,但長久以來卻充斥於西方文化,甚至延展至東方文化之中。此定義深深植根於教育制度,支撐著價值數千萬元的龐大考試產業,讓業者依靠世界各地的公眾教育維生,同時也律定了所謂的學術能力,主導大學入學測驗,並維繫科目階級制度,更奠定了「智商」概念的基礎。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嘉德納(Howard Gardner) 的論點就受到廣泛的喝采,他認為人類智力絕非僅只一種,而是多元性的,包括語文、音樂、數學、空間、肢體動覺、人際關係、內省等,不同的智力之間或多或少彼此依存。雖然某些智力屬於「顯性」,某些則屬於「隱性」,但沒有一種最重要。每個人在每種智力範圍的程度都可能不同,所以教育系統應該重視每種智力,讓學生各有機會發展獨特才華。

讓我們看看一件真人真事,為我們帶來甚麼啟發:吉莉安才八歲,前途已出現危機。她的功課一塌糊塗,起碼學校老師是如此認為。她老是遲交作業,筆跡潦草,測驗考試成績極差。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影響課堂教學的進行,不是動來動去發出噪音,就是猛盯著窗外看,或騷擾同學,令老師被迫暫停授課,把吉莉安的注意力拉回來,但她卻又開始干擾身邊的小朋友。吉莉安自已倒是一點也不在意,她早已習慣被大人糾正,也絲毫不認為自已是問題兒童,但校方卻十分憂心。等到學校發函給家長的時候,事態開始嚴重,學校要吉莉安的家長把她帶回家,因為她有某種學習障礙,就是今天所謂的「注意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吉莉安的母親把她帶回家,並約見一位心理醫生進行診斷治療。吉莉安戰戰兢兢,進入心理醫生的辦公室,心裡很明白她要面對的人物,對她的將來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她很勉強自己安靜坐在沙發椅上,把雙手放在大腿下,一動不動。心理醫生與吉莉安的母親談及她在學校的問題約20分鐘後,便起身走向沙發椅,坐在吉莉安旁邊說:「吉莉安,妳剛才很乖。謝謝妳!不過妳還得再乖乖待一會兒,我還要跟妳媽媽單獨談話,我們要出去幾分鐘。別擔心,我們很快就會回來。」「沒問題!」吉莉安爽快回答。醫生跟母親步出辦公室,並同時播放音樂。吉莉安立刻感到沒有人管束的自由,開始依著音樂的旋律跳起舞來,舞姿特別優雅自然,簡直是個舞蹈天才。原來醫生和母親在外面可看見裡面發生的一切,吉莉安卻看不見他們。 醫生對母親說:「妳明白了嗎?林恩太太,妳的女兒一點問題也沒有,她一點病也沒有,她只是有跳舞的天賦,帶她去上舞蹈學校吧!」最後她成為享譽全球的舞蹈家吉莉安•林恩。

很多青少年都是傳統教育的犧牲品,沒有機會發展獨有的潛能。我相信很多青少年和吉莉安一樣,不適合現有的傳統學校教育,可是他們沒有吉莉安那麼幸運,能夠遇上一位真正懂得智力與教育的心理醫生或老師。其實,一個人根本沒有辦法在沒有自信心、沒有成就感的環境下存活,我相信懂得辦教育的人都明白這一點。

我很幸運,從1961年就開始從事教育工作,至今仍在繼續這項神聖的教育使命。可惜的是,我一路走來,沒有接受過教育學科的培育,在教學上犯下了很多錯誤,現在才從邊教邊學之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我謹藉此機會為自己在教學上所犯的錯誤,向所有我所教過的學生道歉。如果我當初能有現在的知識,相信你們現在會活得更美好,但時光不能倒流,我只能把正確的教育理念、態度及方法告知各位,以彌補我以前的不足與錯誤。

我敦勸所有從事教育的人,無論父母、老師、生活輔導員、社工,在面對青少年時都能緊記,我們的使命是教育他們、協助他們發揮潛能,使他們能健康快樂地學習與成長。以下我提出兩項建議供各位參考:

(一)推行正面文化。2010年9月1日「街邊頭條」記載了一段新聞:「今天香港開學了。34% 學生面對新學年有恐懼症。」究竟學生開學,是回到了一個怎樣的環境?這個環境是新是舊?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快樂還是痛苦?學生所怕的是甚麼?他們怕的是人的理念、態度、價值觀所形成的環境、氣候、氛圍的負面文化。在這種負面文化裡,他們是失敗者、一無是處者、被同學和老師看不起的人,常被糾正被責罵。試問,一個人怎能在這種氣候裡快樂成長呢?他們因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形成很低落的自我形像,所以完全沒有自信心,怎能談得上成就感呢?難怪他們不喜歡學校生活,對開學產生恐懼症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所需要的是積極、激勵的正面文化,其實在他們的行為背後都有正面的企圖。責備不能使人學習、改變、成長,只有鼓勵的正面文化才能使人發揮潛能。

(二)盡量發掘青少年身上的獨特才華,然後助其盡展所長,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及自信心。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心及成就感,就會覺得自已不重要、沒有價值、生活沒有意義。有了自信心及成就感之後,人的其他潛能就會發揮出來。因為若一個人沒有成就感,就會覺得自已沒有用、沒有貢獻、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因而會不接納自己、不喜歡自己。下面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米克•佛利伍(Mick Fleetwood)是全球極富盛名的傑出搖滾鼓手,他的樂團「佛利伍麥克」唱片銷量高達數千萬張,搖滾樂評也將他的專輯「佛利伍麥克」與「流言」視為巨作。不過他在學校時,成績單的分數卻指出他缺乏智力。他自述說:「我的學科表現一片空白,沒人知道為甚麼。我在學校有學習障礙,現在也還是一樣。我完全不懂數學,一點也不懂。現在要我把英語26個字母背出來,我也有困難。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字母之前是那個字母?』我可能會冒一身冷汗,我憎恨自己沒用。不過,今天我能充滿自信心,是因為有人看中了我的擊鼓才華,協助我發揮出來,才有今天的成就,生命就變得這樣美好!」

因此,我深刻明白到身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醒覺自己在教育上走錯了方向,懸崖勒馬;其次,我不能令學生明白任何課題時,首先要反省自己「有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教懂學生」;最後,盡量找出學生的才華,即學生最擅長的是甚麼,然後協助學生把潛能發揮出來。這樣,學生就會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然後其他潛能也會隨即發揮出來。

 

鮑思高家庭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