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禮院─慈幼教育的搖籃 編輯室
慈幼風格 鮑思高神父於 1841 年接受晉鐸後的培育時,在都靈展開他服務「貧苦無告青少年」的事業,但他可以使用的地方,只有神學院的空地。他聚集前來都靈找工作的兒童,他們在週末假期,湧到鮑思高神父的地方,一邊玩樂,一邊學習教理,並參與感恩祭和祈禱。因著他辛勤工作及天主的安排,鮑思高神父在華道角的鄉郊山崗上,找到了一處永久用地,他將之稱為「聖方濟各沙雷氏慶禮院」。 當時其他慶禮院均充滿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但鮑思高神父的慶禮院截然不同。他的慶禮院經歷一段時間發展,才建立起本身的特色,致力緊貼時代變遷,以及青少年的需要。慶禮院設有一個青少年中心、寬敞的操場、學校、各類手藝工場及種種寄宿設施。 有別於其他不少本堂的週末慶禮院,鮑思高神父的慶禮院於整個星期內的每一天,均有安排主日活動,以配合那些不能於固定日子前來的青少年。經過 20 年經營後,鮑思高神父的慶禮院已成為規模龐大而成功的青少年團體,擁有數十名義工、 600 名宿生及百多名日間學徒,在主日或慶節,人數更多。 鮑思高神父的才華之一,是能令學生信賴和託付於他,維繫一份家庭共融,以及使數目不斷增加的追隨者,也過著同樣的生活方式。慶禮院進而成為能提供完善服務的地方,包括為貧困家庭提供救濟,向因年紀較大而未能就學的青年進行福傳,以及提供文化及社會發展方面的培育。 後來,每當鮑思高神父開設一個新的工作園地時,均採用在華道角的牧民經驗為典範。
時至今日,華道角慶禮院已成為所有專稱為慈幼事業的永恆標準。根據慈幼會會憲,今日應如既往,任何為青少年的牧民服務,應為青少年提供「溫暖人心的家園、進行福傳的堂區、培育他們投身社會的學校,以及供好友相聚歡樂的操場」。 教宗要求鮑思高神父把其理念寫下來,好讓追隨者能以創新的方式、忠於他原有的想法來繼續他的工作。不過,他沒有編寫出一份冷冰冰的政策與指引,反而寫下了《慈幼會母院史》─慶禮院事業如何開展的概略。 其後,華道角慶禮院在很多方面發展,但它已成為鮑思高神父所創立修會的搖籃,並持續成為鑑別和更新所有慈幼活動素質的依歸。對鮑思高神父來說,慶禮院就是「家園、聖堂、學校和操場」。 重現華道角 今天,慈幼會創立的每項慈幼事業, 在 尋求生機活力時 ,都須以創新的方式,重現鮑思高神父的特色的牧民經驗。這表示每一項「新」牧民方式,都要經過不斷的印證,如何忠實地延續鮑思高神父的使命。 鮑思高神父的 精 神子女 ,依然在延續這項教育和福傳遺產。這遺產的內涵及風格 確保慈幼會士能為不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慈幼事業的本質,植根於慶禮院的經驗;這份經驗的核心在於緊貼時代的需要 、具活力而積極。 雖然每一世代的人,總喜歡將青少年形容為心智未定,思想紊亂,但鮑思高神父的子女們,卻始終視青少年為富有潛能、創造力和希望的一群,只是他們需要指導。現今青少年需要的環境,與第一所慶禮院的環境無異。 現今慈幼事業的環境,應忠實地繼續創造出合適的教育方式,讓青少年盡展潛能,幫助他們回應他們身處時代的社會、知識及靈性的需要。 預防教育法 這套獨特的教育法,源自鮑思高神父在華道角慶禮院的牧民 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有三項互相緊扣,並與教育環境息息相關的根本要素:理智、宗教、仁愛。 理智 教育者無論何時,面對青少年均要保持理智,以合乎情理的主式與學生交往,而不訴諸權威。學校裡的措施和規則也應合乎情理,並且令學生明白和遵守。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教育者應妥善備課、有條理地講解、給予適量的作業,並應訓練學生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持平的判斷能力。要教導青少年,在彼此相處和與長輩交往時,都要合宜有禮。
仁愛 仁愛有助建立互信的關係,植根於慈幼會主保聖方濟各沙雷氏的溫良樂觀靈修觀。這種特質必能引領教育者與學生融洽相處,並建立深厚的友誼。在鮑思高神父的時代,這套教育方針更屬前所未見。現今不少成年人和教育者,均害怕表露溫良仁愛,恐被誤解為放棄權威或輕視規條,但慈幼會士的仁愛表現,其實是一種支持,讓青少年充份得到成長的機會。 聖多明我沙維豪 青少年各有不同的夢想和抱負,但無論將來的成就如何,都 多明我沙維豪是鮑思高神父的學生,也是深受青年愛戴的聖人。他於 15 歲生日前數天離世,畢生以純潔無罪和聖德而聞名。他藉著追隨鮑思高神父的教導,令生命充滿聖德和喜樂。 沙維豪個子細小,但卻是聖德的巨人。他年幼時已立志成聖,而且奉獻一生為朋友服務,引領他們走上聖德的道路。他的座右銘是「寧死不犯罪」。他恪守鮑思高神父的忠告,在日常生活中盡好本份,最後成為最年輕的精修聖人,也是鮑思高教育法的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