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之火

梁劍鴻

鮑聖芳表傳愛德 ,

慈幼喜樂滿盈室,

恭迎聖髑臨中華 ,

萬千弟子慕風骨。

喜逢鮑思高神父的聖髑來華,展開中華會省朝聖之旅,身為慈幼會大家庭的成員實在滿心歡喜,殷切企盼。與此同時,我輩教育工作者宜藉此良機,深入體會鮑思高神父的教育精神,以鮑聖長存不滅的精神火炬,燃亮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為在物質泛濫的年代中成長的年青人作出指引,好讓他們能撥開陰霾,尋找到生命中的光和熱。

現今世俗,物慾橫流,很多人已忘卻了「分享」的甘貽。在功利主義充斥的商業社會,精神價值有所虧損,反觀在鮑思高神父的年代,物質缺乏,然而精神價值更見可貴。鮑思高神父有一句話,很多接觸過鮑聖的孩子都視作瑰寶-「我這樣喜歡你,假如有一天,我只有一塊?包,此外別無所有的話,我也要把它與你對分。」此番說話展現了鮑思高神父的仁愛,而與人分享僅有的資源實在是愛的體現。如此慷慨而率真的情懷,在經濟掛帥的當下,實在值得世人共鑑。

鮑思高神父的教育方針,特點在於「愉快」,他中學時曾以「愉快」為宗旨,創立了「歡樂會」。觀乎現今的正規教育,不少學生為了應試的需要,力學苦讀,在求得知識與學分的同時,卻背離了「愉快」,甚至對教育單位的歸屬感亦很淡然。我等教育工作者實應作出檢討,並學習鮑思高神父的教育理念,讓「硬知識」與「樂趣」作有機結合,從「愉快」學習之中活現鮑聖的崇高精神。

當年 鮑思高神父的教室載滿歡笑,因為他明白即使是喧嘩嬉笑,對青少年來說亦有很大的正面作用。老師普遍的傳統觀念,是要求學生專心致志,安靜如水,但鮑思高神父卻認為孩子皆有一種熱力,必須發洩出來,不宜強行壓抑,否則就會爆發,造成更大的傷害。為此,他經常鼓勵孩子說:「你們儘管玩吧!跳吧!吵鬧吧!只要你們不犯罪就好。」鮑思高神父的教學方法在兩個世紀以前的傳統社會,已經力倡開放,領引先河,衝破傳統的困侑,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本位,實在令我等後輩敬佩!

在課堂中,循規蹈矩,精乖伶俐的學生,當然能逗人喜愛,然而我們的鮑思高神父就對「問題青少年」特別關愛,因為他們的先天條件及後天環境皆有缺陷,特別需要吸收養分,鮑思高神父更竭力以慈愛去灌溉他們的心靈,扶助他們成長。鮑思高神父曾有一次在煙霧濛濛的卡馬鳥拉火車站,等候回杜林的火車。他聽到一群街童喧鬧,其中一把聲音擁有如司令官的號召力,鮑思高神父嘗試在濃霧之中尋找這把聲音,繼而看見一個叫馬可迺的青年人。他頭髮散亂、活力充沛,可惜目露凶光。鮑思高神父意識到他正要走入歧途,很想幫助他,用友善的態度設法消除他心中的疑慮。兩人溝通之際,火車的汽笛嗚起,鮑思高神父知道不能趕上這班火車了,但他認為錯失這樣一個少年,損失更大於趕不上火車。鮑思高神父送了一枚聖母聖牌給馬可迺,並告訴他說:「你去見副本堂神父阿理喬,告訴他說,給你這個聖牌的神父,想知道一些有關你的生活情形。」後來幾經轉折,馬可迺終於來到鮑思高神父的華道角青少年中心。鮑聖在教學路途中重點追尋的教育對象,並非「 蛾兒雪柳黃金縷 」般,身份顯赫的紈?子弟,而是「 燈火闌珊處 」的弱勢青少年。鮑思高神父這份從未冷卻的教育熱忱,一直感動?後世的教育工作者。

今日,鮑思高神父桃李滿門。聖髑臨中華,我們弟子將在聖髑前祈禱,懇求鮑思高神父為我們轉求-澳門社會在經濟方面經歷?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在教育方面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懇請天主賜予我們教育工作者智慧與耐力,以鮑思高神父的芳表為學習榜樣,效法鮑聖在教育上的氣節風骨,為社會未來作育更多優秀人才,傳承鮑聖之薪火,為教育界獻上一點光與熱。

( 編者註:梁劍鴻是澳門陳瑞祺永援中學的老師 )

back 返回      


鮑思高家庭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