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預防教育法」的體驗

李耀文

教育是甚麼?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一份工作那麼簡單,而是一份使命、一份愛。我的使命就是陪伴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我常常在學生當中,分享他們的生活點滴,鼓勵他們表達自己,並向他們灌輸正確的價值觀。這一切都依循鮑思高神父「預防教育法」的精神,而促使我向前走的力量,就是對學生的愛、祈盼與信賴,這也是「預防教育法」的精粹。我在聖安多尼學校服務了八年,接下來就讓我分享應用「預防教育法」的經驗:

經常臨在同學中

早上的班主任課、小息和午息,是我進入學生生活的最好時間。我會跟同學聊一些生活瑣事,例如:「昨晚你看了甚麼劇集?」、「哪套是近期最好看的卡通片?」、「下星期的默書溫習了沒有?」此外,我還會在小息或午息時,與一、兩個同學坐在一起,談一談他們讀書和交友的情況,他們亦會主動分享學業上的佳績或獲得的獎項。這些交談幫助我了解學生的喜好和生活,把我和學生的距離拉近了,也讓他們知道老師關心他們。其實學生也想瞭解老師,例如同學最喜歡在午飯時問我:「你今天的午飯是甚麼?是誰給你做菜?」這是同學關心老師的表現。經常臨在同學中,我得到的絕對比想像的多。

鼓勵表達及發掘潛能

我常常鼓勵學生在堂上多發問,他們的問題往往出乎我意料。記得有一次在英語課教授水果詞彙時,有一位女同學問:「老師可否教我其他水果的英文名稱,如火龍果、奇異果等?我想知多一點點。」又有一位男同學問:「在 I like fruit and vegetables 這句中,為何 vegetables 要加 s ,但 fruit 不要?」同學學會勇敢發問,就是「學問」,因為學問要邊學邊問。每個學生的潛能也不盡相同,善長繪畫的同學,我會讓他設計壁報;發音特別清晰的同學,我會鼓勵他參加朗誦比賽。按同學的天賦,給他們分配不同的工作,啟發他們的潛能,正是「預防教育法」的宗旨。

對同學有要求

我對同學的學業和品行有清晰要求,每次測考之前,我都要求同學替每科定下達標分數,例如:英語運用要達到 85 分。倘若他們能完成一半以上的目標,我會給他們適當的獎勵,這樣可以訓練同學的自律性。同學違規時,我會勸告他,若屢勸不聽,我會教訓他以糾正他的行為,但我不會公開指責他,更加不會出言挫損他,因為同學也需要尊重。同學犯錯一般都是因為魯莽或貪玩,雖然是這樣,但老師絕對不能因為憐愛而對他們的過錯視若無睹,而應該在適當時候加以糾正,平日亦要多用友善的語調提醒他們。若老師已經與學生建立了良好關係,要懲處同學時,一個冷漠的眼神或減少友善的態度,已能使同學懊悔及反省。

培養同學的「道德抵抗力」

我會在早上的班主任課內,用兩至三分鐘跟同學討論他們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事情。一般來說,我會以最近在校內或校外發生的事情作例子,指出正面和反面的行為,這些真實例子有助同學好好學習向善,並提醒自己不要犯錯。假設有同學將拾獲的錢包交給訓導主任,其他同學就能從這位同學身上學會不貪心及熱心助人的美德,相反若有同學或朋友引誘自己在便利店偷東西,同學應立刻拒絕及遠離這些不良的友伴。

班主任課內一點一滴的分享,能對同學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幫助他們慢慢建立自己的「道德抵抗力」,從而防止犯錯和免受外界引誘。

愛、期盼與信賴

老師和學生的良好關係,必須以「愛」去孕育和維繫,但愛並非一朝一夕出現,需要時間、耐性及恆心來培養。我願意臨在同學中,傾聽他們的心事、分享他們的喜與悲,並解決他們的疑難。我對同學有期盼,倘若同學經勸告後,仍不能改過,我會繼續勸導他、提醒他,因為我相信終有一天他會明白我的苦心。師生之間有了愛與期盼,互信的關係就會牢不可破。

( 編者註: 李耀文是聖安多尼學校的老師 )

back 返回      


鮑思高家庭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