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幼兒發揚鮑思高神父的精神

李蘊薇

「你們讓小孩子來吧!不要阻止他們到我跟前,因為天國正是屬於這樣的人。」 ( 瑪 18 : 14)

我們在托兒所工作的一群,每天走進課室,看見幼兒紛紛跑到自己跟前,要你摸摸他們的面或頭,有時也會感受到自己好像變了鮑思高神父,受到學生所愛戴。我說「好像」是因為幼兒是天真純潔的,感情表露完全坦率直接,但青少年對鮑思高神父表露的感情,除了是感性的表達,亦是有意識的,與幼兒表達感受有所不同。這使我聯想到托兒所員工的無償付出。

雖然在托兒所內,很容易得到幼兒親近,但時間只有短短一至兩年,因為托兒所只會照顧六個月至三歲的兒童。兩年過後,幼兒對在托兒所的體驗,可能會變得印象模糊,甚至慢慢淡忘。此外,在一般學校,即使學生升了班,老師仍有機會見到自己之前教過的學生,但在托兒所,小朋友升讀幼稚園後,就算是在同一間學校內,老師也很少有機會再見到他們,因為托兒所的老師整天都要在課室內照顧幼兒,根本沒有機會到操場。

儘管如此,托兒所的員工,不論老師或其他協助者,都以極大的耐心和愛心,妥善照顧和教導幼兒,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係,以致有些幼兒初到幼稚園,還經常嚷 著要托兒所的老師。

老師和協助員對幼兒的愛護,從幼兒的感受中可見一斑。小朋友初到托兒所,每天都哭哭啼啼,尤其是未滿一歲的嬰兒,哭鬧更是常事。不過,一段短時間後,很多幼兒都會變得喜歡到托兒所,甚至試過有一個一歲多的幼兒,前一晚 11 時醒來後,就嚷 著要上學。有些有特別需要的幼兒,初到托兒所時哭得很厲害,後來都安定下來。這些都是因為老師對幼兒的愛護,令他們覺得有安全感,不怕與父母或照顧者暫時分開。

鮑思高神父的 「 預防教育法 」, 叫我們以理智、仁愛、宗教去教導學生,這套教育法在托兒所一樣適用。老師會在照顧幼兒時運用理智,例如不會用體罰或謾罵的手法對待幼兒。此外,托兒所每周都設有宗教故事課,而幼兒亦從中學會了稱呼聖母媽媽。三者之中,托兒所最能用到的要算是仁愛了。每日對著天真可愛的幼兒,怎能不以仁愛來對待呢?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讓小孩子來吧!不要阻止他們到我跟前,因為天國正是屬於這樣的人。」 ( 瑪 18 : 14) 這句說話,就好像我們每天在托兒所工作的寫照。

( 編者註:李蘊薇修女現時在澳門聖瑪沙利羅慈惠托兒所服務 )

back 返回      


鮑思高家庭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