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教育法」會被淘汰 ? 杜修女 在今日以經濟掛帥的社會中,用理智、宗教、仁愛去征服人心的 「 預防教育法 」 ,真的可行嗎? 鮑思高神父於百多年前實踐 「 預防教育法 」 ,培育了無數身處絕境的青年,令他們由誤入歧途變為造福社會,並以高尚人格成為社會的棟樑。鮑聖將這份珍貴的精神遺產傳給慈幼大家庭,今天 「 預防教育法 」 不單是我們的瑰寶,更是世界各地的教育團體和教育者,均紛紛研究和有效實踐的教育法。 以恆毅社為例,於 2001 年 7 月獲修會批准成立,專門收容不宜回家的女青少年,讓她們放學後可在社內做功課、溫習、吃飯等,待一切妥善才回家。有見效果不俗,恆毅社現已成為提供寄宿和補習兩部份服務的簡單機構。 我們首幾年的工作非常艱辛,付出與成效不成正比,原因之一是我們雖然有一顆熱心,但缺乏經驗,難以應付同學們層出不窮的違規行為和動作。工作人員只好見招拆招,盡量因人施教、以愛耳語和提醒,並與青少年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 幾年後,恆毅社有如一間小型醫院,醫治有不同行為差異的青年,其病情有重有輕,甚至有些並非單憑人力可治愈。經過幾年的經驗,真覺得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去輔導學生外,也需要以祈禱去支持,於是決定每天在聖體前祈禱一小時,默想並展開預防教育法:
在宗教方面:最初邀請學生作飯前和飯後祈禱,有人很反感, 理智方面:為幫助學生關注社會、懂得辨別是非黑白,每日均設有室內遊戲,務求使學生從遊戲中學習守規;每週一次閱讀報章或分享,使她們從中學習放眼世界,勿以個人為中心;每月有主題講座,讓學生認識和瞭解自己,勿常怪責他人,同時也要反省自己,自知有錯時,要懂得向他人說聲「對不起」。在日常生活中,教導他們學習禮貌,早上起床要向他人說「早晨」;下課後也要在親子活動中,修補與父母的關係。 仁愛方面:為了發揮仁愛精神,我們曾於 2010 年舉行了六次「無餸菜」晚餐祈禱一小時的活動。在過程中,我們藉著片段令學生憶起世界各地的災情,教他們以分享、祈福、感恩、自由捐獻等方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現在看見有些學生的性格漸趨積極,家長漸開放, 「 預防教育法 」 實在功不可沒。鮑聖的教育法需要工作者有含忍的愛德、喜樂的謙遜、心靈的純潔,再加上恆心的祈禱。 因此,預防教育法會被遺棄嗎? 我認為,社會愈文明、先進、自由,就愈需要採用鮑聖的預防教育法,因為這套教育法是最尊重人權、最能贏取人心,以及最能徹底改變青年的妙法。 ( 編者註:杜修女現時服務於母佑會-恆毅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