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現實-孤獨 黃建國 最近我去了一間為癌症末期病人服務的靈養院,為朋友患了肺癌的母親傅油。她住的是大病房,共有六個病人。大家都面色沉重,從他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們的內心世界:憂慮、沒有希望、無奈、無助、失落、孤獨。前來探望的人說著安慰與關懷的話,但他們心中也知道這些話對病人的幫助不大,只是忍著眼淚,臉上也充滿無奈與憂傷。 突然間,我被他們內心的孤獨感所籠罩。在他們面前,平常滔滔不絕的我,竟然啞口無言,找不到適當的話去安慰或鼓勵他們,因為我不能分擔或減輕他們的痛苦,更不能治癒他們,或帶給他們任何希望。他們只能孤獨面對、承擔一切,而我則只能接受自己的有限,默默陪伴他們和為他們祈禱。這種孤獨感非常難受,會使人失去生活的意義及方向,最終把人推向絕望與自盡的深淵。 難怪德國詩人赫塞曾這樣說:「生命原是孤獨的,沒有人認識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即使今天科技這麼先進發達,網絡發展和通訊方式日新又新,而且娛樂不少,但許多人還是覺得很孤獨。他們雖然與別人及世界接觸頻繁,但卻沒有建立起真正的關係。他們常想辦法生活在熱鬧的人群中,但仍然感到孤獨。 其實,孤獨感是甚麼?孤獨感是一種煎熬、難受的感覺,強烈的時候可以致命。它來自覺得自己沒用、不重要、沒有人了解、沒有人在乎或關懷、沒有人分享或分擔樂與苦、成與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方向、沒有價值等,其通常的併發症是自閉或憂鬱。 孤獨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啟發我們認識自己最大、最基本的需要,以及人性最深及最重要的渴望。孤獨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人必須去愛及被愛。沒有愛,這佪世界變得非常冰冷,我們會因孤獨而絕望。 孤獨感的襲擊對象可以是任何人,不受年歲和性別限制。孤獨感可發生在任何地方、時間和環境。人類悄悄地、哭著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但又依依不捨地、孤獨離開這個世界。 一般來說,老年人、癌症末期病人、殘障者、沒自信心的人、缺乏生活所需的人、沒成就感的人、心靈空虛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孤獨感襲擊。 雖然面對孤獨無可避免,但我不甘束手待斃,於是拼命尋找孤獨的意義和價值。照我平常的習慣,我先會翻開智慧的寶庫-福音去尋找答案。 我發現耶穌身邊總是圍滿了人,而且人們往往對祂抱著很大的期望。人們擠在祂身邊﹐要祂為他們覆手、治病。福音常有記載因為群眾擁擠,耶穌不得不停下來的情形,但耶穌還是很孤獨的,祂常常一個人退到荒野幽靜的地方獨處。祂一再利用這些獨處,來與自己的根源接觸,因為在獨處中,祂能體會到與天父親密相處。 耶穌一向敞開心胸去面對每一個人,但祂內心也有一些事情不想告訴別人,只想為自己保留,這表示祂與所有親密交往的人,都是有距離的。雖然祂有不少朋友,如拉匝祿、瑪利亞、瑪爾大等,但在祂心靈深處,卻仍有一絲孤獨和不獲理解的感覺。 耶穌並非常人,連門徒都無法了解祂。他們一再對祂詮釋錯誤,不明白祂所說的話。即使耶穌自己也覺得,沒有獲得支持者的理解,感覺孤獨是一件令人難受的事。耶穌預言自己將要受苦受難時,獲選作教會磐石的伯多祿並不贊同,並責備祂。但耶穌卻對他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谷八: 33)耶穌必須單獨走完祂受苦的路程,沒有門徒的安慰和陪伴。 耶穌在山園祈禱時感到孤獨,希望門徒陪伴祂時,門徒們卻遁入夢鄉。祂失望地對伯多祿說:「西滿,你睡覺嗎?你不能醒寤一個時辰嗎?」(谷十四: 37)耶穌在這關鍵時刻,非常需要門徒的陪伴、鼓勵和支持。可是祂再回到門徒身邊時,他們還在睡覺。耶穌被捕時,「所有的門徒都撇下祂逃跑了。」(谷十四: 50)伯多祿從遠處觀察這一切,可是當一位侍女和其他站在旁邊的人三次提到他和耶穌有密切關係時,他每一次都堅決否認了。他還發誓說:「我不認識你們所講的那個人!」(谷十四: 71)最後,耶穌死於十字架時,仍然被門徒們所遺棄,只有一些跟隨祂的婦女從遠處觀望。(谷十五: 40) 在若望福音中可明顯看到,耶穌接受這份孤獨並堅忍到底;因為祂和天上的父親早就知道:「看,時辰要來,且已來到、你們要被驅散,各人歸各人的地方去,撇下我獨自一個,其實我並不是獨自一個,因為有父與我同在。」(若十六: 32)人們都遺棄了祂,甚至連祂的門徒都統統逃走了,躲到自己家中,每人都只顧自己,只想救自己的性命。但在這樣孤獨、被朋友遺棄的境況中,耶穌並不覺得孤單,因為父和祂在一起。這改變了祂的孤獨,使祂和父合而為一。 在我們世人眼中,耶穌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人,而是一個孤獨的人,因為祂所推動的一切,都是別人無法參與的,也很少人能認同。孤獨的耶穌安慰了我,讓我可以面對我自己的孤獨。孤獨雖然痛苦,令人覺得被誤解、受遺棄,沒有人支持或鼓勵,但孤獨也提供機會,讓我與天主親密地一起,獲得合一的幸福經驗,而且我相信只有耶穌,在我孤獨的每一站,都與我同行。在祂的身邊,我不會覺得孤單;因著與他的關係,我能勇於承擔孤單,面對孤獨,並堅持到底。 以下的故事給了我這種保證。一個人做夢,夢見自己的一生彷彿就在沙灘上步行。他發現自己一生中大多數時候,沙灘上都留下了兩雙腳印,一雙是自己的,另一雙是耶穌的。但是在他生命極困難的時刻,卻只有一雙腳印。他於是向耶穌抱怨說:「耶穌,我發現您陪伴我走過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因為常有兩雙腳印。可是,您看!在我生命中最艱苦的時刻,您卻躲起來,讓我一人獨自去承擔?」耶穌大惑不解地回答說:「你為甚麼這樣以為呢?」那人堅定地說:「不是嗎?您看!只剩下一雙腳印!您躲到那裡去了?」耶穌微笑著回答說:「你錯了!請你留心細看,那雙腳印是不是比較深呢?」那人爽快回答:「對呀!我拖著沉重的腳步,獨自行走,當然腳印會沉重而深!」耶穌和藹地說:「你再看清楚,這雙腳印是我的,不是你的!因為我看見你很痛苦,快走不動了,所以我就把你背了起來!」 最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到了第六時辰,遍地昏暗,直到第九時辰,耶穌大聲呼號說:「我的天主,我的天主,您為甚麼捨棄了我?」(谷十五: 33-34)這是耶穌感到最孤獨的時候,因為祂覺得連天父也遺棄了祂。可是祂為愛我們、為了從罪惡中把我們救贖出來,祂接受了這終極的孤獨。所以,祂最後說:「完成了!」(若十九: 30) 原來孤獨最終的意義有二:一是為把愛帶給他人,二是把孤獨所產生的痛苦與基督的痛苦聯會一起,作為贖罪祭。中國字「悶」是個很有義意的字;它由兩個字構成:「門」及「心」。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心關在門後面,常常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拼命去尋找使自己快樂高興的事物,結果一定是悶悶不樂。其實,我們應該打開心扉,走出自己,盡量使別人快樂;或者把自己放下,盡量關懷他人,協助他人解決問題,使別人健康充實,那麼孤獨自然會遠離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