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保祿.李東彪修士與會士兄弟、親友以及鮑思高舊生會的大批舊生,共同慶祝他「被鮑思高神父擁抱」的80周年紀念。
在二戰的最後一年,李修士住在香港(當時處於日本佔領下)九龍地區一個貧困家庭,是十兄弟姊妹之一。在這個戰火瀰漫的城市港口,饑荒肆虐,不少人餓死街頭。李修士的父母沒有足夠食物給所有孩子。但是,他們的堂區神父,西西里的P.I.M.E.傳教士Carmelo Orlando神父,他是鮑思高神父的追隨者。他在九龍的聖德肋撒堂安放了一尊鮑思高神父的聖像,這也是李修士的堂區聖堂。
Orlando神父心想:「只有鮑思高神父才能幫助這貧困家庭。」1944 年 7 月 7 日,他帶同推薦信,以及這10個兄弟姊妹中的2人送到筲箕灣香島道 1 號慈幼會修院。從 1942 年 1 月開始,修院就向戰爭孤兒開放大門,因此被稱為「筲箕灣慈幼學校和孤兒院」。
4天後,在 7 月 11 日,Orlando神父為此家庭的第三個孩子-8 歲的李東彪同樣安排好。神父給了他哥哥一封推薦信,告訴他:「把你的小弟弟帶到香港仔工業學校的慈幼會神父和修士那裡,地址是香島道 109 號」(慈幼會修院和香港仔工業學校位於當時橫貫港島的香島道的頭尾)。
李哥哥牽著弟弟的手,從旺角步行出發。那天天氣晴朗,但也意味著盟軍空軍部隊會在香港實施空襲。幸好那天沒有出現任何戰機。兩兄弟搭渡輪渡過維多利亞港,抵達了中環。他們沿路詢問目的地的位置,先向西走過聖類斯中學和聖安多尼堂,然後向南穿過薄扶林的牛奶公司,最後向東走到香港仔的魚市場。
經過 4 個小時的步行,這兩兄弟終於抵達了香港仔工業學校。當他們進入學校時,遇到了波蘭慈幼會傳教士繆仲素(Marian Mielczarek)神父,他給李東彪一碗飯。他連和哥哥分享的想法都沒有就一口氣吃完了。原來他已經 4 天沒有吃過飯了。
這就是慈幼會修士李東彪所說的,如何遇到「鮑思高神父的擁抱」。他說這個擁抱從那時起就一直伴隨著他。今天早上,為了紀念此「7-11」事件,他與一些舊生(60年前在 ATS他教過的學生)一起,從中環步行到西港中心,然後乘車到他的母校-香港仔工業學校。上午11點,陳日君樞機在學校的聖堂為李東彪修士舉行慶祝他「被鮑思高神父擁抱的80年」的感恩祭。約有三十位來賓參加。在講道中,陳樞機指出,今年的7月對他來說,同樣是遇到鮑思高神父的80週年。在1944年7月19日聖雲先的慶日,在上海,他的母親把他這個調皮的12歲男孩介紹給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畢少懷神父。
鮑思高神父的擁抱是恆久的。它不僅塑造了李東彪修士的生命,也塑造了陳日君樞機的生命。今天的「7-11」剛好也是聖本篤的慶日。這次的感恩祭也是為了紀念他。陳樞機在講道中說,聖本篤的「祈禱和勞作」理念如何影響了我們的創辦人聖若望鮑思高的生活。這個理念也影響了李修士和陳樞機80年的生命。願它繼續影響整個慈幼家庭的所有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