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教育法

親切的愛

最後,從方法的觀點看「親切的愛」。我們談及的是每天應有的態度,這並非只是人性的愛情,也不只是超性的愛德。「親切的愛」是複雜的現實的表達,含有效益的、符合標準的、適當風格的言行舉止。

「親切的愛」是教育者實踐承諾的表現,他們為學生的益處而作出全然的貢獻,他們臨在於學生中,樂意為達成教育者的使命而犧牲及辛勞。這一切要求教育者懷有一份深度的同理心,與青年交談的能力,並促使青年真正獲益。典型的、富啟發的表達是:「我在你們中間,我覺得置身家中;對我來說,我生活就是要與你們在一起。」鮑思高神父喜樂地表示:重要的是,「我們不僅愛青年,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愛的。」


因此,真正的教育者應分享青年的生活,關注他們的問題,設法認識他們的觀感,參與他們的體育及文化活動。與青年的交往中,教育者如同一個成熟及負責任的知己朋友,給青年指出行善的方向及方法,並準備介入及協助面對問題的青年,為他們指出行事的準則,審慎、和善及堅定地糾正他們的錯誤判斷及不良行為。在這「預防性的臨在」的氛圍中,教育者不應被視為「上司」,卻應是一位「慈父、兄長、朋友」。

從這觀點來看,首先要注重個人的關係。鮑思高神父喜歡採用的詞彙是「家庭精神」,以此界定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正確關係。長久的經驗使他認為,沒有家庭式的親切,就不能展示互愛;沒有互愛的展示,就不能產生信任;信任是成功的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因素。若充滿真誠的「家庭精神」(例如:在祥和、喜樂及勉勵的氣氛中),應該達成的目標,應該實行的計劃和方法是可以實現的。

我們也聯想到,聖鮑思高所重視的消遣時段、體育、音樂、戲劇。(如他所說的) 操場上的生活定要重整。在操場上,要充滿自發及喜樂的關係;因著持續及友誼的氣氛,敏慧的教育者能有效地、柔和地投入青年之中。若這份接觸是教育性的話,必然含有深度及持續的興趣,這興趣將引發他們認識人的知識及他們所身處的文化因素。

這需要滿懷智慧及熱愛,來關注青年的渴望、價值、客觀條件、生活實況、動機、要求、集體意見,以及圍繞和影響他們的人。由此,我們發現急需為青年作出良心、家庭、社會、政治的培育,進行有關成熟的愛及基督徒的性愛觀的培育,培養批判和正確適應的能力。教育者常要清楚知道,青年時期不單是過渡時期,而是青年人在恩寵中建立人格的真正時刻。

今天,文化環境縱然不同,我們也要教育非基督徒的青年;但是,這特色仍是鮑思高教育法的有效及基本的原素。

(若望保祿二世,《青年慈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