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愛理鎮

p01c0702

基愛理鎮

p01c07f01

我在基愛理度過了十個年頭 (1831-1841)。我抵達基愛理時是 16 歲,我在那裡完成中學的階段,並進了修院,並在 26 歲領受司鐸聖職後便離開那裡。


公立學校

歐洲一般稱學校為「公學」(college),它座落於基愛理的主要大街上。我於 1831-1935 年在那裡就讀,我很幸運能夠有多名良好的教師,得到悉心的教導,我能夠在一年之內完成了三年的課程。
※ 相關連結 ─《青年良友》

p01c07f05


畢恆德咖啡館

若瑟‧畢恆德聘請我在他的咖啡館裡做工。每天早上,上學以前,我便清理咖啡館各地;晚上在館裡服務,招待顧客。


畢恆德每天給我兩碗麵湯,並給我一個過宿休息的地方。那是一個很小的空間,就在焗麵飽爐子上面;要是把腿伸直的話,那麼雙足不但要露出被褥外面去,也要伸到那房間的門外去了。
※ 相關連結 ─《青年良友》

p01c07f03
p01c07f04


聖安當教堂

當我在基愛理讀書的時候,我創立了「同樂會」。

我們選取「同樂會」作為這個組織的名字,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必須尋找一些書籍、講一些故事、或介紹一些遊戲,使大家都能快樂;相反的,禁止任何能使人憂悶不樂的事,尤其是那些相反天主誡命的事。

以下是兩條基本的規則:
一. 每一個同樂會會員,必須避免一切不合乎善良教友的言語和行為。
二. 努力完盡學生和教友的本份。

每逢主日和聖教節日,我們都到聖安東教堂去。那裡有耶穌會士講解理要。他們講解得很好;所講的故事,我現在還記得呢。
(《母院史》第 38 頁)
※ 相關連結 ─《青年良友》

p01c07f08
p01c07f09


聖母主教座堂

p01c07f02

在整個基愛理小鎮眾多美麗的聖堂中,這是我常常到的一座聖堂。我差不多每天、早上及黃昏都到那裡祈禱,特別在恩寵之母祭台前反思。在這座寧靜的聖堂內,我為我的將來祈禱,亦在那裡下定了將來生活的路向。

1834 年 3 月,我完成了中學階段。學生一般就在這個時候,對於自己的將來作出抉擇。… … 我決定進方濟會。
當本堂神父、達沙諾 (Dassano) 知道了此事後,他去見了我的母親、媽媽麗達,並向她說:「… … 再說,妳並不富有,年紀也相當大了。可是,一個做了會士的孩子,簡直是失掉他一樣。妳應該設法使他放棄那個主意。」

媽媽於是披上了那黑色的披肩,前來基愛理見我,對我說:「本堂神父來見過我,說你想進方濟會。我希望你把這件事慢慢地想清楚。你決定之後,就去走你要走的路,不必看誰的情面。最重要的是你要承行天主的旨意。本堂神父本來想叫我使你改變主意;因為將來我可能需要你。可是,我對你說:你的母親絕不干涉你這件事。我出身貧窮,生活貧窮,我也希望死得貧窮。我還要馬上對你說,要是你做了神父,不幸真的發了財的話,我就永遠不會再走近你的屋子。希望你把這話好好地記住。」
(《青年良友》第 60 頁)
※ 相關連結 ─《青年良友》


總教區修院

我在 1835 年 10 年進了修院,在那裡度過了五年半的時間。藉著讀書、祈禱和反省,我逐漸正式生活出一位基督徒應有的品德,和「司鐸的外表」。
我明白到我不應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應成為人們,特別青少年當中的耶穌。一如耶穌一樣,我將天主聖言帶給他們,邀請他們多考慮天上的事,免除他們的罪過、自私的心,並將人們帶回天主那裡。
※ 相關連結 ─《青年良友》

在一樓的走廊上,可以見到一個碑,紀念我當日見到我那位已去死的朋友 ─ 高木祿向我顯現的事跡,講到這裡,我仍有餘悸。
※ 相關連結 ─《青年良友》

p01c07f06
p01c07f07


通往杜林的基愛理城門大道

p01c07f10

身為同樂會的會長,和基愛理的學生,我連續四次接受一位專業運動員的挑戰。
※ 相關連結 ─《青年良友》